本次《“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主要明確了數字經濟八大重點產業,分別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VR/AR以及網絡安全。此外,在數字化浪潮下,國產替代概念再度走到舞臺中央,我國在上述多個產業有望彌補原有不足,實現國際上的彎道超車。
此次《規劃》提出,要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服務,推動企業上云、上平臺,降低技術和資金壁壘,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此外,還要創新發展“云生活”服務、加強“云游戲”等新業態發展。
廣義來講,云計算指廠商通過建立網絡服務器集群,向各種不同類型客戶提供在線軟件服務、硬件租借、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不同類型的服務。產業包括芯片、服務器等云設備和IaaS、PaaS、SaaS等云廠商以及下游應用領域四個環節。根據中國信通院不完全統計,我國企業的上云率目前約30%,遠低于歐美國家。低滲透率加之國家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我國未來云計算成長空間廣闊。中商產業研究院、平安證券等機構預計,到2023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超過3500億美元;其中國內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591.38億美元,其中公有云和私有云分別為363.47億美元和227.91億美元。
大數據產業發展需要兩大重要基底,就是打造好以千兆光網和5G為主的通訊基礎建設,才能配合大數據綜合服務供應商發揮實際效用。
千兆光網方面,此次《規劃》表明,將推進光纖網絡擴容提速放至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優化升級工程的首位并制定了具體目標:到2025年,千兆寬帶用戶數將較2020年增長8.37倍,達到6000萬戶。
千兆光網是通過這種網絡傳輸信息,為家庭、工廠、醫院等室內固定場景提供高性能寬帶服務,可以在幾千萬人口的城市實現幾毫秒的時延,城市核心區甚至可以達到1毫秒的時延。萬聯證券稱,產業中的通信主設備商以及光纖光纜板塊龍頭企業值得關注。不過該機構也提到,盡管千兆網絡建設如火如荼,但相關創新應用增長卻呈現一定的滯后。如何通過產業鏈協作創新,讓千兆光網真正地走入千行百業將是市場未來的關注點。
5G方面,《規劃》指出,將推動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絡技術儲備,加快布局衛星通信網絡,提高物聯網在工業制造、農業生產等領域的覆蓋水平。
國元證券認為,此次《規劃》的印發代表著我國5G發展將迎來普惠共享新階段,隨著三大運營商基站建設不斷推進,應用不斷積累、創新和突破,5G流量持續快速增長態勢進展不改,5G相關基建有望超預期。據GSMA預測,到2025年,全球5G用戶數將達到18億人,其中中國用戶數為8.07億人。另據IHS預計,到2035年,5G在全球創造的潛在銷售活動將達12.30萬億美元,跨越多個產業部門,5G關鍵材料、零部件企業以及主流運營商都將迎來大爆發。
在十四五規劃發布之前,物聯網就已被高度重視。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開發應用前景巨大,被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其產業鏈條由上而下可以分為感知層、傳輸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四個層級。感知層包括芯片、傳感器等,傳輸層包括有線和無線;平臺層包括連接管理平臺、設備管理平臺、應用使能平臺、業務分析平臺;應用層即安防、物流、能源等應用領域。
在政策推動下,物聯網產業未來將繼續快速發展。GSMA預計,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總連接數規模將達到246億,年復合增長率達13%,其中我國物聯網數量將超80億個。有券商表示,已構建起完善IoT云平臺等物聯網生態的龍頭企業將優先受益。
過往幾年,不少工業互聯網項目的營收主要依賴政府補貼,而近幾年,頭部項目對補貼的依賴逐漸降低,越來越多工業互聯網企業開始實現自我造血,傳遞出行業轉好的信號。此次《規劃》對工業互聯網是又一輪推動力,要求2025年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達到45%。產業即將迎來新的拐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2年全球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到2025年達到1.20萬億美元左右。2020年至2025年年均復合增速達6 %。
工業互聯網產業鏈包括上游網絡和設備層,如智能終端設備及其零配件廠商;中游邊緣層、IaaS層、平臺層和應用層,如邊緣數據處理、云基礎設施、平臺和工業APP廠商;下游包含高能耗、通用動力以及新能源工業企業。華安證券表示,上游傳感器、模組、芯片和終端環節企業以及邊緣層網管環節企業值得關注。
區塊鏈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可以廣泛應用于多個垂直應用場景。2020年以來,國家政策高度重視以區塊鏈在新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的作用,區塊鏈產業基礎、產業鏈條、產業環境和產業生態日益完善,區域級、行業級區塊鏈基礎設施不斷涌現,區塊鏈開源社區蓬勃發展,生態體系加速形成。2017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約8300萬美元,2022年的市場支出規模預計達到 14.2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6%。
隨著區塊鏈政策相繼出臺,中國區塊鏈市場將持續迎來快速增長。前瞻產業研究院預計,2021-2026年中國區塊鏈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速達73%,2026年的市場規模將達163.68億美元,且在未來20年,中國區塊鏈行業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級別。
目前,區塊鏈行業最受市場關注的應用方向就是數字貨幣。區塊鏈的繁盛也將促使數字貨幣壯大,相關軟、硬件廠商值得關注。
雖然宏觀環境疲軟,但在政府對數字經濟推動、各行業對人工智能加速使用推進下,人工智能行業依然具備較高成長性。
人工智能同樣包含了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基礎層包括云端計算、傳感器、芯片和數據服務;技術層指算法開發;應用層包括相關軟硬件及技術解決方案。
當前,金融服務、電信、汽車裝配、能源等高科技領域是人工智能應用范圍最為廣泛的領域,引領人工智能相關應用層產業迅速發展。未來,交通、醫療、金融、安防等領域的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將持續加速,給相關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帶來巨大空間。相關數據預計,到202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市場規模接近1500億元,市場空間潛力巨大。
建銀國際證券提醒,人工智能供應鏈緊張和海外市場物流瓶頸將持續至2022年中期,短期內令利潤率承壓。投資者可重點關注選擇供應鏈上議價能力強、融資能力強的龍頭企業。
VR/AR一直是國家數字經濟方面的重點規劃內容。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就提到,要推動三維圖形生成、動態環境建模、實時動作捕捉、快速渲染處理等技術創新,發展虛擬現實整機、感知交互、內容采集制作等設備和開發工具軟件、行業解決方案。
頭豹研究院分析稱,未來5年內增長最快的是企業培訓的VR內容,其增長率達55%;其次,增長較快的是游戲領域,增長率達50%。隨著VR技術的進一步普及,預計在2025年,中國VR內容的市場規模將達到832.70億元人民幣。
網絡安全是此次十四五規劃的重點內容之一。《規劃》指出,要加快發展網絡安全產業體系,促進擬態防御、數據加密等網絡安全技術應用,同時建立健全數據安全治理體系,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制度,進一步強化個人信息保護。政策強調,要支持市場主體依法合規開展數據采集,聚焦數據的標注、清洗、脫敏、脫密、聚合、分析等環節,同時提升數據安全保障水平。
網絡安全上升到國家戰略疊加云安全、工控安全等新技術引領行業變革,將推動行業長期發展。IDC預測,2021年中國網絡安全市場投資規模將達到97.80億美元,并有望在2025年增長至187.90億美元,五年CAGR約為17.90%。
具體競爭格局方面,天風證券表示,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更受青睞,訂閱式安全服務成為行業熱點。網安國家隊日益壯大,內生+外延式(行業內并購)發展有望成為頭部公司發展新模式。
在數字經濟各領域大力發展的同時,國產替代不容忽視,即國產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簡稱“國產信創”)。過去多年,國內IT底層標準、架構、生態等大多數都由國外IT巨頭制定的,不僅受制于人,還存在諸多安全風險,因此我國要逐步建立基于自己的 IT 底層架構和標準,形成自有開放生態,在核心芯片、基礎硬件、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服務器等領域實現國產替代。
《規劃》強調,要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供給水平,強化關鍵產品自給保障能力;要推動軟件產業做大做強,提升關鍵軟硬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相關數據顯示,預計未來五年中國信創生態市場規模CAGR可達37.40%,2025年將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