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2021 年至今年1 月12 日,市場多次大幅調整,一些去年成立的新基金凈值也因此出現大幅下跌,其中已有231 只產品單位凈值低于0.9 元,66 只低于0.8 元,且不乏總規模超過50 億元的中型基金。從規模來看,上述基金不乏總規模超過50 億元的中型基金。
數據顯示,在單位凈值低于0.8 元的66 只基金中,前海開源優質企業6 個月持有等七只基金規模超過50 億元。從基金類型來看,凈值跌幅較大的2021 年新基金多為ETF,在單位凈值低于0.7 元的九只基金中,有八只是ETF,涉及行業包括互聯網、醫藥等,多只跟蹤恒生科技指數的ETF 也位于跌幅榜前列。
1 月18 日,網傳消息稱,有公募基金組團買入上市公司恒帥股份,而背后則是券商、私募、上市公司、專家等編織的一個“殺豬盤”,最后是為了忽悠公募基金接盤。消息并稱,核心圈子在上海陸家嘴。“研究員去年8 月份就去調研了,我們都是調研了好幾十個專家。這都不是假的,都是有記錄的,而且這些專家還真不是幾個人,還有產業鏈上下游的專家。”該公募機構人士說。
1 月19 日,相關公募機構在回應“私募忽悠公募接盤”時,對記者表示,對個股的挖掘和投資遵循了一貫的流程和原則。上市公司、基金公司等的調研信息、持倉信息也都有相關披露。
泰達宏利基金研究總監、基金經理張勛近日表示,2022 年在國內外經濟和金融周期背離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經濟走向都存在較大的變數,不確定性很大。因此,“邊走邊看,應對大于預判”是他當前的態度。
張勛認為,2022 年配置上可以更加均衡,在長期看好增量經濟的背景下,適當增加短期應對行為:首先,3-6 個月維度,國內經濟壓力較大,跨周期、逆周期政策、行為值得重視,看好相關產業鏈;其次,6 個月以上維度,持續看好具有時代特征的行業,以新能源、軍工、智能制造、硬科技等為代表的增量經濟依然是主戰場;消費品可適當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