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狄娜

別樣紅火 “火樹金花”不夜天,一項古老的風俗,隨著柳木勺有力而靈巧地飛舞,樹花起起落落,帶著年味和吉祥,帶著人們的希冀和祈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河北張家口蔚縣,被譽為“中國最具年味兒的地方”。絢爛的打樹花、艷麗的蔚縣剪紙、神秘的拜燈山、激越的蔚縣秧歌……每到年節,這里的民俗活動便會活躍起來。特別是“打樹花”,又稱“火樹金花”,這項蔚縣暖泉鎮別具特色的古老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堪稱這里的“招牌”: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墻上,鐵水遇冷迸濺四射,形成萬朵火花,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此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遠勝于燃放煙花。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對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進行公布,蔚縣“打樹花”入選。“火樹金花”不夜天,一項古老的風俗,隨著柳木勺有力而靈巧地飛舞,樹花起起落落,帶著年味和吉祥,帶著暖泉人的希冀和祈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暖泉古鎮,四季分明,環境優美,古風猶存,文化底蘊深厚,有“塞北江南”之美稱。它處在中原與北部草原的要沖,歷史上,過往的行旅頻繁,戰事也頻繁。因此,這里修建了與長城并列的建筑奇跡“蔚州八百莊堡”,用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形成了“寓兵于農”的軍屯政策。由于冶煉兵器、農器具的需要,也促成了暖泉發達的冶煉鑄造業。
因此,古鎮制造犁鏵、打刀制槍、打馬蹄鐵的“生鐵坑”(翻砂作坊)格外多,鐵匠們在灌鐵水翻砂時,偶爾會把鐵水灑在地面,火花飛濺。細心的鐵匠就發現,濺到地上迸出的火花很像燃放的焰火,逢年過節時,便嘗試著把熔化的鐵水潑到墻上,用五彩繽紛的鐵花表達自己心中對生活的夢想,逐漸形成了打樹花的民俗,壯觀、紅火的樹花,也最能完美體現暖泉人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這是一項難度系數極高的表演,分為“掌爐”和“掌勺”兩部分。掌爐者負責冶煉、抬送鐵水;掌勺者負責打樹花表演。表演當天,掌爐者要進行“祭火爐”儀式。“祭火爐”,是樸實的暖泉人與大自然的心靈對話,寄托了他們追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祝愿。夜幕降臨后,掌爐者把鐵、銅、鋁塊放入熔爐內,熔化成1600攝氏度高溫的鐵水,倒進特制的耐火煲內,抬至古堡門前。掌勺的師傅們反穿老羊皮襖,頭戴用冰水浸濕的草(氈)帽,輪番從水桶內取出一只只濕柳木勺,舀起熾熱的鐵水向古堡門樓上方潑去,一勺接一勺的鐵水碰到堅硬冰冷的磚墻后立即炸裂濺射開來,形成樹冠狀的火花,在距離觀眾僅十幾米的眼前綻放,場面之壯觀,給人們帶來十足震撼的視覺沖擊。
蔚縣打樹花代表性傳承人王德,便是“掌勺”傳人。已近六旬的他,從20多歲時起便開始學習這門技藝。“每年過年,我們這里都有老人表演打樹花,我一直都很愛看,覺得它好玩、刺激,慢慢就開始接觸和學習。”王德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沒想到,這一打就是30多年。我也幾乎沒有離開過暖泉鎮。”
當一勺勺鐵水化作千朵萬朵火花,從夜空中飄飄灑灑、緩緩落下時,它給觀眾帶來的既有瞬間感官上的刺激,更有心靈深處的震撼。打樹花之所以讓人如此驚嘆,只因它具有奇、絕、險的特征。“奇”,奇特、神奇,將傳統的冶煉鑄造業以民間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打出不同形式的火花,這種純人工創造的火花圖案變化多端,時而像火山噴發,時而又似飛流直下的瀑布,千姿百態,萬花奔騰。“絕”,絕無僅有,將數百公斤重的生鐵用煉爐燒化成鐵水,再用特制的勺子舀起,均勻地灑向天空,火紅的鐵水化作條條絲線,紛紛揚揚灑落下來,鋪天蓋地,其壯觀、其璀璨,在中國成百上千燈節風俗中,獨一無二。“險”,驚險刺激,“打樹花”鐵水的溫度高達1600攝氏度,稍不注意就會被燙傷,所以對操作者的要求非常高,要用幾千克的柳木勺把鐵水一次又一次地打到高空,還要打得準,打得藝術、漂亮。
王德的身上,大大小小布滿了打樹花留下的傷疤,均是燙傷。高溫鐵水飛濺下來的時候,衣服瞬間就能燒透一個洞。不過,這么多年他已經逐漸習慣了,“剛開始打的時候,我特別緊張害怕,因為只要一躲,就出不來那么好的效果。”再加上早年間防護并不是非常到位,打的次數也少、經驗不足,所以受傷較多。“現在經驗多了,自然受傷少了,而且也就是個皮外傷,表演結束后處理一下,頂多落個疤。”
他把打好樹花的精髓歸結為大膽心細、有力氣。“膽子要大,得敢靠近1600多度的鐵水;要有力氣,能把鐵水潑上去;心要細,得琢磨怎樣才能打得好看、有漂亮的圖案。”
寒冬時分,紅火年節,隨著夜幕的降臨,掌勺師傅便登場了。在萬人忘我而狂野的喝彩聲和火花的爆裂聲中,師傅愈打愈勇、愈打愈快,一勺鐵水,一條火龍,打出了心靈手巧的暖泉人化古樸為神奇的智慧,打出了像樹花一樣熱鬧紅火的生活。
近些年,隨著傳播和推廣,打樹花越來越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喜愛。為了使這一傳統民俗更好地傳承下去,蔚縣新建了樹花廣場,打造了大型樹花實景演出劇《火樹金花》,中央電視臺、天津衛視、河北衛視春晚等多次進行過現場直播。同時,還注冊了“打樹花”相關類目的商標,申請了“打樹花發明專利”,成立了旅游公司,讓打樹花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產業之路,成為京津冀晉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每次演出《火樹金花》節目時,所有傳承人都會參與,并將打樹花技藝完美地呈現在游客面前,基本上每年的五一、十一和年俗節都有表演,極大地提高了打樹花的知名度,為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暖泉古鎮旅游業發展的龍頭,《火樹金花》帶動了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是古鎮的支柱產業。王德表示,鎮上一大部分貧困戶都因此而創收,“比如飯店、旅館都發展起來了,各類特色小吃像杏干、小米的銷售也都帶動起來了”。平時不表演打樹花的時候,王德也會種地,還抽空去村委會上班,“我身體不錯,打(樹花)到70多歲沒啥問題,現在沒事兒就多干點活”。
蔚縣向來非常注重對打樹花的傳承和保護。暖泉鎮的室外樹花演藝廣場是專門用于開展樹花文化傳播的活動場所,配備高科技聲光電設備,設施齊全,能容納1500人同時觀看樹花表演;2018年還新建了廣場屋頂,減少了外部環境對打樹花演出的影響,提高了接待能力。此外,蔚縣文化館有一支從事樹花研究和理論工作的團隊,學歷高、素質高、熱愛非遺項目,專門負責打樹花的保護傳承、傳播工作;按照“壯大文化產業、傳承民俗文化”的思路,打樹花每年的經營性收入全部用于樹花廣場建設、樹花節目改造提升、基礎設施設備維護、傳承人工資發放和舉辦培訓班。
相關負責人還介紹說,蔚縣有針對打樹花的“五年保護計劃”,除此之外,也有相應的“保障措施”。近年來,打樹花協會成立,引導資金和文化產業資金向樹花文化產業傾斜,保障打樹花的日常工作經費,并有專人負責打樹花相關工作,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增加表演場次和培訓班次數,培養打樹花傳承人;設立暖泉樹花文化藝術節,全面提升樹花文化在國內外的認知度和影響力;拓寬產業渠道,確保打樹花的傳承與發揚光大。“打樹花不會失傳的。”王德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作為傳承人,我有義務和責任將它延續下去,它是年味兒的象征。目前我已經傳授給了我的兒子,未來他也將帶著這樣的使命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