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飄飄 任宗儀 黃再炳
摘要:名人文化包含于傳統文化之中,而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生活中不了缺少的一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甚至可以推動經濟發展。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由于歷史名人文化未得到保護與利用,導致其逐漸淡出社會視野。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各省各地區逐步轉變發展方向,將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以此來加強鄉村建設,轉變城鄉發展模式。基于此,以麻江縣夏同龢狀元文化為切入點,考察麻江縣的經濟、社會、文化情況,探究如何保護與利用名人文化形成自己的產業特色,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關鍵詞:夏同龢;鄉村振興;名人文化;保護與利用
一、夏同龢狀元文化
(一)夏同龢的生平
夏同龢(1874-1925),字用卿,貴州麻哈(麻江)人,生于書香官宦之家,其父歷任西南多地的官職。夏同龢自幼跟隨父親奔走各地,見多識廣,這些都讓夏同龢成為一個傳統士大夫向現代知識分子轉型的典型樣本。1898年夏同龢參加殿試,圍繞光緒帝提出的“求才、經武、綏遠、理財”四個方面作答,最后高中戊戌科狀元進入翰林院擔任授修撰一職。1904年,夏同龢前往日本學習政法,是我國歷史上首位獲得狀元和出國留學的人。日本留學期間,編撰了當時我國第一本介紹近代行政法律制度的《行政法》。回國后創辦廣東法政學堂,該學堂培養了眾多中國政治人物。1913年,夏同龢通過選舉擔任第一屆眾議院議員;1917年任江西省實業廳廳長;1925年辭世。
(二)夏同龢的政法建構理想與追求
戊戌變法失敗后,夏同龢因為種種原因在政治上屢屢受挫,最后被驅逐出京。在經歷當時國家各種變法失敗后,夏同龢清晰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所以他帶著“革新舊禮法,建立法治國,避免國家淪亡”的目的毅然決然的去日本進入政法大學留學。在留日期間,夏同龢表現優異,他編撰《行政法》一書,是夏同龢對當時具有德國行政法學傳統的日本行政法的一次學術總結。1905年回國后,夏同龢奉旨任廣東政法大學堂校長,將他的政法思想傳播給當時的年輕一代,為當時眾多年輕人的思想轉變奠定基礎。
(三)麻江縣夏同龢狀元文化保護與利用現狀
夏同龢作為我國第一個出國留學的狀元,其成就在教育和政法方面都具有極高研究價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麻江縣作為清水江流域的一個比較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縣城,積極利用當地文化資源,打造屬于當地的文化品牌。而夏同龢狀元文化是麻江縣最重要的名人文化資源。在實地考察后發現:夏同龢的故居現被稱為狀元第,修建于清朝戊戌年間,在1999年就被貴州省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麻江縣大力發展相關旅游產業,突出夏同龢故里品牌。另據實地調研,當地建造了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位于麻江縣賢昌鎮高楨村,是以夏同龢狀元故里耕讀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產業園區,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游客可到園區進行文化研習、科研教育、農耕體驗、休閑觀光。
二、鄉村振興戰略與名人文化保護與利用的內在邏輯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這是著眼于三農問題是仍然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這一時代發展背景提出的,同時要求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實當前學術界關于文化的定義沒有明確的范圍界定,而名人文化通常指的是在相對穩定的社會階段和人文環境中,當時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后,各地區已經形成共識,即單靠發展城鎮來帶動農村發展是不夠的,須充分結合農村自身資源,因地因時才能使得到持續發展。將名人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是一個必由之路,但很多地方在利用過程中由于對名人文化的保護過于疏忽,導致很多名人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實現自身“最后的價值”之后就消失了。所以將鄉村振興與名人文化結合發展經濟過程中,還需保護好歷史名人文化。
三、夏同龢狀元文化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現狀及問題
(一)對夏同龢狀元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缺乏個性
現代社會對于文化需求的要求日益提高,并愈發傾向于追求文化審美和文化內涵,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自身內在素養越來越重視。以名人文化為主的文化產品需堅持多元化利用理念,多元化利用才能實現當前消費者多樣性的文化消費傾向的愿望。麻江縣為紀念夏同龢完好保存了夏同龢狀元第,利用模式是:故居游覽和名人文化講解,與現今其他地區的歷史名人開發模式類似,特色不明顯。在實地考察后發現,夏同龢狀元第管理方式存在明顯問題,鑒于此,此種傳統利用模式已無法實現當前消費者多樣性的文化消費傾向的愿望。
(二)對夏同龢狀元文化宣傳力度不夠
目前,關于夏同龢狀元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紙質媒體、網絡媒體、電視廣播媒體等平臺都沒有未相關專欄節目,也未進行任何實地線下宣傳和推廣,導致大眾對于夏同龢狀元文化的了解遠遠不夠。宣傳方式和理念的落后,造成了潛在旅游者不會出現主動了解的內在動機,對他們選擇關于夏同龢狀元文化旅游產品造成了實際阻礙。
四、夏同龢狀元文化保護與利用的建議
(一)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
名人文化的利用必須秉承保護為主的原則,前提一定是保護,之后才是利用。過度開發會給名人文化帶來破壞,導致文化本身得不到傳承,以至于出現文化“消失”的情況,而名人文化本身就具有“不可再生”資源的特性。為此,必須明確名人文化的開發是以保護為基本前提的原則。
(二)堅持由政府帶頭、社會參與的原則
國情決定各地方的名人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由當地政府主導會更具實效性。夏同龢狀元文化保護與利用過程中,麻江縣政府應提前制定政策,努力推進實際工作,平衡好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同時職能部門須積極搭建平臺,引導并利用好社會資金,鼓勵企業或個人特別是農村地區的組織參與進來,這也有利于夏同龢狀元文化更好地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五、貴州省麻江縣名人文化保護與利用的現實價值
(一)繼承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傳統文化本身就涵蓋了名人文化,因此名人文化與傳統文化一樣也需適應時代發展才能實現傳承和弘揚。麻江縣政府保護與利用好夏同龢狀元文化的時候,應結合時代背景,注重賦予其時代性,才能為大眾所接受,讓夏同龢狀元文化得以傳承。夏同龢狀元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傳承和發揚的價值。在教育層面,夏同龢從西南山村考到紫禁城,這對于西南大山的孩子乃至全國貧困山村的孩子來說都是極具正能量的例子。且他個人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對現代教育具有很強借鑒意義,通過其資源整合與開發,也能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革新。
(二)豐富文化產業資源,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具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更好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各地區紛紛將傳統文化通過產業化方式讓更多人在了解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文化與當代社會發展順利接軌。夏同龢是清水江一帶狀元文化的典型代表,可通過利用夏同龢狀元文化將其與鄉村振興這個背景相結合,發展包含文化旅游業在內的區域特色產業。
(三)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地區影響
時代在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長,促使文化旅游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旅游形態。廣泛弘揚歷史名人文化,創建一批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知名品牌,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為夏同龢故鄉,夏同龢保留下來的影響力對麻江縣發展包含文化旅游業在內的區域特色產業至關重要,將歷史名人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變潛在價值為實際價值。發揮好歷史名人的吸引力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有利于招商引資發展其他產業。
六、結語
歷史名人文化助力經濟發展是當代社會弘揚傳統文化和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全新整合。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利用夏同龢狀元文化的特殊性,重點打造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狀元文化,把本土經濟與文化資源相結合,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并將夏同龢狀元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經營好這塊“招牌”,以此來推動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同時要全力保護好這一“不可再生”的歷史名人資源。
參考文獻:
[1]貴州省麻江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麻江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2]趙青,鐘慶.戊戌狀元夏同龢[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3]趙青,鐘慶.夏同龢創辦廣東官立法政學堂史實考辯[J].教育文化論壇,2015,7(01):119-127.
[4]郭旭,張云峰,朱更勇.夏同龢:一個傳統士大夫向近代知識人轉型的典型樣本[J].教育文化論壇,2015,7(05):130-136.
作者簡介:
張飄飄(2001-),女,貴州畢節人,貴州師范學院歷史與檔案學院本科在讀,歷史學方向。
基金項目:
該成果為2021年度貴州師范學院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貴州省名人文化的保護與利用研究——以夏同龢狀元文化為例》(課題編號:202114223021)的結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