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基于生態哲學觀,以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化學期刊論文引言部分作為研究內容,分析化學科技話語中的及物性系統。對于向大眾傳遞生態保護型信息,喚起公眾的生態意識具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及物性系統;化學學術話語
1.引言
生態語言學起源于全球生態問題日漸突出的大背景下,致力于研究語言內部的生態問題以及語言與生態之間的交互作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話語分析,在生態哲學觀的指導下,借助語言學理論工具,分析話語背后的生態傾向。生態語言學視角多應用于文學作品、新聞報道等話語分析,很少對學術話語尤其是理工科類學術話語進行研究,理工類學科中,化學專業又與生態息息相關,化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改善環境,也可以導致環境惡化。本文在生態語言學視角下,基于生態哲學觀,選擇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化學期刊論文引言部分作為研究內容,分析化學學術話語中的及物性系統。
2.分析框架
2.1生態哲學觀
生態語言學旨在揭示引起生態失衡的話語因素,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需要生態哲學觀的指導。生態哲學觀最早由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提出,指與環境相關的一系列態度,價值和假說,是生態語言學的倫理框架。生態語言學的“生態”是廣義的“生態”概念,“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與環境、生命個體與整體間的一種相互作用關系”。追溯中國傳統哲學,何偉和魏榕在研究國際話語時提出了“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和諧”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綜上所述,本文基于中國傳統哲學中建構的“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生態哲學觀,即人與自然在由氣溫、濕度等氣候因子、動植物等生物因子和各種人為活動因子構成的生態系統中和諧共存。
2.2生態語言學視角下的及物性系統
及物性系統將人的經驗劃分為一系列基本過程。為了使其更適用于生態語言學,及物性系統進行了精細化分類,特別是參與者在其框架內的細化,增加了兩個維度,分別為生命體和無生命體,生命體可繼續細分為人類和非人類生命體,無生命體可繼續細分為社會類參與者和物理類參與者,前者是指人類社會產生的,如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和其衍生品或產品,后者指自然存在本身的,如地形、氣候、水土保持、原始礦產資源等。
2.3語料收集和標注
《教育部學位授予與人才培養學科目錄》中化學一級學科下設5個二級學科,分別為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和物理,根據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對化學期刊的分類,并參考期刊描述及其平均影響因子(>3.00),將符合教育部化學二級學科描述的期刊確定為語料收集對象。共選擇5本期刊,每一本期刊隨機抽取近2018至2020年10篇論文,刪除除引言部分外其它所有內容,五本期刊分別是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JAAS(分析化學), 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無機化學),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機化學),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物理化學),Polymer(高分子化學與物理)。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UAM Corpus Tool. 3對語料進行標注。
3.結果與討論
3.1及物性過程分布
標注結果如表3.1,50篇化學期刊論文引言部分共包含1519個過程,物質過程758個,占49.90%,關系過程382個,占比25.15%。其它過程類型占比相對較小。
3.2參與者細化分布
表3.2顯示,1519個及物性過程中,共有2463個參與者。其中,非生命體中的社會因素所占比例最大,有1355個,物理類參與者1011人。參與者反映作者在敘述某一事件時的主要關注點,化學學術話語中社會類因素,有化學產品、化學實驗、化學研究和化學貢獻等,物理因素如化學元素、化學物質、化學反應、化學現象等。化學學術論文的參與者大多是無生命的,這是由該學科的特點造成的,但是就語料分析結果而言,化學學者對于非人類生命體關注度顯然較少,這不符合“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
下面將對及物性系統主要兩大過程進行分析。
3.3及物性過程分類及語篇分析
3.3.1物質過程
語篇中共出現了758個物質過程,所占比例為各過程之首,物質過程是作者對經驗世界的客觀描述,化學期刊論文引言部分物質過程大多是作者對化學元素、物質、產品、實驗、技術等的客觀描述。物質過程中參與者共有1182個,參與者是人類的共有52個,占人類參與者總數的54.74%,是人類參與者最多的過程,占物質過程參與者總數4.40%:
(1)In other words, we were challenged to develop a lightweight LIBS sampling system which could be installed on the robotic arm for the real-time and in situ multielemental analysis of coatings synthesized by additive technology.
(2)In the present work, w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a composite of CDs with magnetic NiCo2O4 through a one-step calcination route for the first time.
物質過程參與者是人類的情況下,大多為第一參與者,第一參與者強調了作者的出發點,以上例子強調了化學科研團隊研究過程的努力和不易,第二參與者作為目標是非生命體社會類。這些描述沒有明顯的生態傾向。
物質過程中參與者是社會類非生命體的共有892個,占社會類總數的65.83%,占物質過程參與者75.46%:
(3)V, N dopants create numerous additional defect sites on both basal and edge planes, which also induce an enlarged interlayer distance of ~1.0 nm.
(4)Most calibration models take advantage of a correlation between instrument response and analyte concentration, for which functional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 linear regression based on least squares fitting.
以上例子代表化學品特征的物質過程。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社會類無生命參與者,成為了具有創造性和主動性的施事,作者將物質上升到第一參與者,隱藏作者或其他人類作為操縱者的角色。
物質過程中參與者是物理類非生命體的有288個,占社會類總數的21.25%,占物質過程參與者24.37%:
(5)Macro- (C, H, O, N, P, K, Ca, Mg, S) and micronutrients (Fe, Cu, Mn, Zn, B, Mo, Cl, Ni) are required for healthy plant growth and can decrease crop yields if not present in appropriate mass fractions in the different plant tissues.
上面的例子說明了健康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元素。作者所強調的并不是所有的植物,而是有利于人類生存的作物,反映了化學研究人員關心人類的健康和長遠發展。后半句的施事是前半句的受事,作者再次隱藏了人的作用,非生命體被積極地表現為活物,他們主動做某事,顯示了人類開發利用化學品或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的需要和利益。
3.3.2關系過程
語篇中共出現了382個關系過程,所占比例為25.15%,關系過程是一種識別和描述某些身份和品質的過程。化學期刊引言部分的關系過程描述了化學物質等的特點。關系過程中共有參與者382個,沒有生命體參與者的參與。
參與者是社會類非生命體的共有246個,占社會類總數的18.15%,占關系過程參與者總數64.40%。
(6)The identification of rock types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origins and history in geological studies.
(7)In addition, sometimes rock identification may be inconclusive, especially for those rocks that have similar physical properties.
上述例子中,作者使用名詞短語來代替做某事的動態過程。在使用名詞化時,可以忽略人的動作過程,這往往隱藏著人類中心主義。
關系過程中參與者是物理類非生命體的有136個,占社會類總數的13.45%,占關系過程參與者35.60%:
(8)Amino acids are the essential constituents of living organisms, and are present in body fluids, tissues and food.
在上例中,“氨基酸”是存在于“體液、組織和食物”中。“體液和組織”主要來自人體器官。根據上下文和常識信息,“食物”通常來自非人類生物的肉制品,在這里,作者將非人類生命體視為無生命的食物提供者和人類的附屬物。
4.結語
及物性過程參與者反映了作者在敘述時的主要關注點,特別是第一參與者,化學學術話語顯然更關注非生命體參與者,其中社會類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即使實際意義上存在人類參與者,也會隱藏人類參與者,對非人類生命體的關注也很少,就語料分析結果而言,這不符合“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生態哲學觀。
參考文獻:
[1]何偉.關于生態語言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幾個重要問題[J].中國外語,2018(4):11-17.
[2]何偉,魏榕.國際生態話語的內涵及研究路向[J].外語研究,2017,34(05):18-24.
[3]何偉,張瑞杰.生態話語分析模式構建[J].中國外語,2017,14(05):56-64.
[4]黃國文.從系統功能語言學到生態語言學[J].外語教學,2017,38(05):1-7.
[5]雷毅.阿倫·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思想[J]. 世界哲學, 2010(04):20-29.
作者簡介:
朱佳穎(1996-),女,漢族,江蘇鎮江人,江蘇大學研究生在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