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ZHOU Hong
(陽光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銀川750000)
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因素,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因此,資源節約對于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資源節約的最佳途徑就是提高利用率實現節約。趙恒勤博士[1]就在其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指出要深耕挖潛,讓資源利用提質增效。
近年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調查的持續推進,通過礦產綜合利用的方式有效提高了礦產資源利用水平,同時也實現了礦產資源的節約、高效和綠色利用。經過數年努力,礦山開采工藝和裝備水平極大提高,我國礦產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也逐漸提高,王海軍等多位學者[2-6]在專門撰文論述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程的發展現狀,并且持充分肯定態度。其中王聰典等[3]還對相關的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進行了探討。這些都說明資源節約政策的大方向準確性,該項工作也取得了很可觀的成果。當然相關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存在一些問題。張永霞等[7]全面分析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發展優勢及發展潛力,并進一步梳理了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眾多學者從礦產資源節約和利用措施上入手,探析了當前資源的利用現狀和不足,以及具有發展潛力的節約利用措施,這為礦產資源的發展提供了頗為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相關措施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蔡詠欣學者[8]在論文中提出我國的礦產資源開發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開發強度超出既定標準,后備資源不足;礦產勘查和開發總體普遍質量不高,且受地質條件和開發技術等因素影響;特別是設備比較落后,導致整體的綜合利用效率十分低下等等,這些因素對于資源可持續發展帶來極大的阻礙,這些不足也會成為資源發展速度的制約因素。
據《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8)》,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生態環境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粗獷的開發模式顯然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會進一步加劇生態環境惡化,通過資源的節約與進一步提升利用水平可有效避免相關的環境問題,能夠發揮改善環境的作用[9]。有鑒于此,建立高效、節約、綠色的礦產資源開發模式意義非凡,是資源開發領域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
目前,礦產資源在自然資源的組成中占有重要角色,也是國家資源儲備的一大核心資源,因此,在現有開發利用的基礎上最大化實現礦產資源的價值,將是資源同一管理的有效途徑。同時,資源種類繁多,致使資源內在價值差別較大,不同的資源合理分配也將進一步促進資源價值最大化。因此,地質調查在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將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并進一步提升監管能力,對礦產資源功效發揮意義重大。加強監管,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有效的實現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這一目的。同時,也可為生態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需要打破自然生態的原有平衡,需要占用大量土地,需要消耗大量水資源,會產出大量的尾礦、廢渣、廢氣和廢水,對生態環境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即實現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節約。在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過程中也將面臨一系列難題,包括礦產資源利用的新途徑、節約礦產資源利用的成本(節約用地、節約用水等)以及礦產資源利用中如何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這些難題是礦產資源利用中要解決的難題,由此可以看出,礦產資源的節約與利用就是要變廢為寶、變不利為有利、有效平衡消耗與產出并實現資源的內部循環利用。[10]因此,實現資源節約和利用,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實現的資源節約與利用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如前所述,礦產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既要加快經濟發展進程,又要落實資源節約這一國策。為實現此目的,就要設法用等量或減量的礦產資源開發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在進行減量后,用減量或者等量的資源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這就要求資源的產出和利用效率要大大提高,我國的資源在相關國策支持下,加之資源種類的伴生使得我國礦產資源具有較大的潛力。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的金屬資源,有多個種類來源于資源的綜合利用,其中50%以上的釩,22%以上的黃金以及90%以上的鈀、碲、錸等稀有金屬。在建筑材料中,約60%的墻體原材料和約40%的水泥材料是來源于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上述資源的來源說明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在資源供給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目前,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經濟任務是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礦產資源作為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必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有鑒于此,中國地質調查局對資源利用及相關地質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新要求的提出,更加明確了礦業發展的方向,首先是從量變到質變,即以質量為保障;其次,從單一找礦模式轉變為開發資源潛力的綜合調查模式,建立綠色高效的技術體系;再者,礦產資源節約的綜合開發與利用可依托創新技術提供高質量產品,同時開發礦產資源利用的新途徑,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我國礦產資源利用相關工作在各項政策指導下,在各領域內得以實施,礦產資源利用和節約取得了顯著成效,使得我國的能源結構產生新的變化,同時促進了能源行業生產裝備、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這也為能源監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近年來,國內礦產資源的利用成效突出,據相關資料,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的礦產種類中90%以上保持儲量增長的態勢,僅有10%的礦產種類儲量下降。整體資源儲量呈現增長態勢,其中天然氣、鉛、錳、鋅及煤炭等資源儲量呈上升態勢。
在一次性能源消耗方面,我國巨大的消費市場與消費潛力,致使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量較高,約為全球的五分之一;而其他的金屬礦產資源消費約占到四成。隨著科技發展,礦產資源消費增長快,需求高。相比2011 年,目前我國礦產規模明顯擴大,同時優化程度、產業集中度等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相比2011 年,新技術的應用,資源結構有著明顯不同,表現為一次性能源產量減少,清潔能源與部分金屬礦產基本持平。
技術的革新和生產設備的改進,使生產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同時,相關政策的支持,進一步引導技術不斷革新和標準化。其中,資源部發布了技術推廣的目錄,公布了幾百項的先進技術和相應的推廣政策,可進一步提高技術轉化率;同時還列出了若干項限制技術以及三十余項淘汰的技術,相關技術和政策的推出,有效地進行了技術革新與淘汰產能。同時,根據三率指標的相關要求,石油、天然氣、煤炭和多種金屬礦產的利用問題也得到進一步改善,并對企業的改建或新建企業提出了要求。[9]
礦產資源的發展依靠技術,作為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在轉型中更是要進行技術的創新與發明。隨著社會發展,技術的不斷革新與應用,以及相關技術標準的完備,礦業發展所需的技術與生產工藝和設備都有著明顯的進步,創新也成為了礦業發展的驅動力。在全國范圍內示范基地建立中,幾十家企業更是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和1000 多項的專利。多種金屬礦產的回采率也有了顯著的提高。[9]
圍繞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過程,積極構建“企業自律、社會監督、部門監管”的新共同治理方式。礦業權人主動填報并公示義務履行和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情況,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方式對信息公示情況進行抽查,并公開抽查結果,社會公眾通過公開查詢信息公示情況,進行社會監督。2017 年,礦業權人勘查開采信息公示工作已完成,公示率超過91%,抽查率超過9%,對不依法履行義務的礦山企業列入“礦業權人異常名錄”,并向社會公開,促進了礦業權人誠信自律,提高了監管效能[9]。
如前所述,在相關的政策指導下,各領域內積極進行資源節約與利用,有效實施各項措施,進一步提高了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節約,促進了我國能源結構的新變化,同時有效促進了我國能源行業的生產水平、裝備水平的提升,從生產到生產技術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利于資源利用新局面的形成。但目前,我們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有待解決,分述如下。
我國固體礦產回采率約為85%,其中,非能源固體礦產回收率超過70%,銅鉛鋅以及其他金屬礦產和共伴生礦產的回收率相對較低。目前,諸多種類的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率相對較低,尚不足50%。在非金屬礦產的原料選擇技術上,目前發展的還不夠成熟,如相關的工藝、方法、技術還在試錯當中,形成的相關生產體系還不夠完備。理論上的應用還不能和生產更好的聯系,技術創新方法體系中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創新結合有待深入。[4,8]
我國的礦業產品,包括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其中非金屬礦資源的開發模式還相對粗獷,非金屬礦產的價值挖掘基本沒有開展,其主要的開發特征是初級產品即流入市場。這也就使得優質礦產不能發揮其真正價值,同時,資源評估方法缺乏,體系尚不完善,均不利于礦產的利用與價值開發。同時還會對礦產所有者的權益保護造成影響。[4,7]
未來地質調查工作的方向已得到明確,地質礦產調查應從單一的找礦轉向地質資源潛力、開發利用條件和環境影響的“三位一體”地質調查。但限于原有的工作傳統和固有思路,轉變后的技術要求、工作方式等尚需進一步完善。盡管通過基地綜合地質調查形成了試點技術要求和工作經驗,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地質找礦評價體系單一,綜合利用理念未全面貫穿于從找礦到利用循環的全生命周期中,資源潛力評價、礦產開發利用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的協調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綜合地質調查成果表達方式還需進一步優化。[4]
深部礦產、海洋礦產由于成礦條件等原因,與傳統來源礦產的開發利用差別性,對利用深部資源、海洋資源的稟賦特點和空間條件與開發利用關系的綜合調查評價亟待開展和加強,這也是未來自然資源開發的一個大趨勢[4]。目前,我國深部礦產、海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評價相關的文獻較少,對該領域研究還不夠深入。對于優化能源結構、有效實現能源節約和利用來說,是不夠系統的。因此,在該領域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是資源節約的重要途徑,因此,眾多學者在礦產資源利用途徑、措施等方面開展研究,為從事相關行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和企業提供了技術參考。礦產資源的利用措施主要有兩類,一是利用現有的技術和優勢,通過技術革新,帶動產業發展與轉型,豐富礦產資源利用途徑與管理措施;二是針對資源利用現狀進行梳理,調整礦業結構,從根源上杜絕資源浪費。相關措施的提出,可進一步加強資源節約與利用的可行性,成為能源結構優化、利用率提高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目前,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工作體系基本形成,該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在技術指標的完善與技術水平提升上均取得了顯著成效,進一步推進了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該舉措的主要表現為礦產資源綜合利用與資源綜合管理和生態環境治理相關聯,嚴禁高污染、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污染物排放,同時在礦產開采領域納入新的開采標準,即礦產資源節約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再者,科技革新,進一步提高生產效能,打破了傳統的礦產資資源生產方式,同時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資源浪費;技術的推廣,也引導鼓勵了大型的礦產資源生產企業建立更為全面的技術體系,從而引導企業轉型,并發展成為面向全球的技術企業。技術革新為礦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技術環境。
國內礦產資源因行業、地區發展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礦產資源結構,也就造成了各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礦產資源過剩,且小型礦業居多。因此基于礦產資源的形成條件、分布特征、開發程度,制定適宜的優化方案與措施對礦產資源進行優化將是有利的優化方式。具體優化措施可據礦產分布區域制定,例如,山西省是我國煤炭資源大省,所產煤炭資源供應全國各省份,對于山西省而言,進行優化時可降低煤炭產出,采用相鄰省份產出的其他資源輔以替代。其他省份,如靠近沿海地區,可開發利用潮汐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消耗,進而優化產能過剩。
生態環境的治理可以促進礦山環境治理,同時可將礦產資源開采中產生的固廢、棄渣可再利用,進一步改善礦山地質環境。具體措施如下:首先通過遙感、測量等技術實時監測礦產開采中礦山環境變化,必要時采取適當措施調整開采方案和開采技術;其次針對不同類型的礦產資源,如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的開采,注重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金屬及非金屬礦產資源開采中,注重金屬污染問題和資源存放場所的穩定性問題,能源開采中要特別注重固廢的產生,嚴防相應的災害問題發生。因此,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可進一步促進礦產資源的利用。
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應當按照新時代要求,研判礦業新矛盾,創新發展模式,促進礦業新發展。筆者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①建立科學合理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調查評估制度,運用先進的地質勘探技術來摸清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②結合重點地區、重要礦山和社會監督反映的問題開展實地核查,確保企業填報的數據真實可靠強化信用管理,增強企業自律意識。
③根據各地區資源和環境承載力情況,研究礦產資源開發總量和強度控制的新制度、新政策,完善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標準體系。
④建立綠色礦山、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一是要因地制宜,細化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二是健全完善綠色礦業發展新機制,由點到面整體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三要將建設綠色礦山的要求貫穿于礦山規劃、設計、建設、運營、閉坑全過程,長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