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玲
(中國人民銀行白城市中心支行,吉林白城 137000)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加速發展的重大社會性結構變化。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較上年末新增人口僅48萬人,預計205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8億,占總人口比例30%。按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比例超過7%的判定標準,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截止2021年9月,全國有129市已進入深度老齡化,其中東北三省情況尤為緊迫,36地市全部進入深度老齡化。①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官網
我國養老金融三大支柱跛行發展嚴重,亟待推進結構性優化發展。作為第三支柱的商業養老保險相對于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來說發展的極其緩慢。截止2019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5462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8249億元,占比77%;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17985億元,占比22%;商業養老保險金保費收入543億元,僅占比1%。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在國際上早已是緩解社會養老壓力的主力軍,部分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占居民金融資產的60%-70%。
吉林省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對于人口老齡化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36個百分點的吉林省來說,截止2020年末,吉林省常住人口2407.35萬人,60歲以上居民555.13萬人,占比23.06%,提前步入老齡化社會。全省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945.5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3.4%,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898.23萬人,在職參保512.40萬人。②數據來自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疊加人口凈流出,低水平生育率等因素,吉林省人口老齡化問題顯性凸出,社保基金承受著巨大壓力。
商業銀行個人養老金融發展策略缺乏戰略性高度。吉林省政府早在2018年9月印發《全面開放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全面提升全省養老配套設施建設,擴容養老市場環境建設,探索具有吉林省特色的個人養老發展道路。但就現階段看,省內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養老金融業務的產品服務結構和策略發展方向仍是采取“嵌入式”和附屬權益模式,缺乏戰略發展前瞻性,組織管理結構分散。具體表現為各大行產品設置模塊差異化程度低,風險系數被低估,缺少與家庭財產結構匹配的特色化選擇策略。
相對于美國、日本、英國擁有以法律為基礎,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全參與,開展住房反向抵押貸款、住房反向抵押保險、養老信托投資、養老基金投資等多種方式的個人養老金融服務體系來說,吉林省內商業銀行還處在養老機構投資、專屬理財產品開發的初期探索發展階段。特別在養老機構投資方面,雖然規定養老運營機構每人每月享有260元的綜合運營補貼,非盈利性和盈利性養老機構分別享受不同的稅收減免、財政支持、用地保障等一系列措施,但這些措施對于吸引社會力量發起多種模式投資養老服務業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加之養老服務機構投資周期一般為10-15年,在此期間投資回報率低,投資成本高,短期內商業銀行參與率無法明顯提高。
個人養老金融需求側的多元分化與供給側的專業分工不足。按照養老金融產品滿足均衡個人生命周期收入配置的需求,產品應具有穩健性、抗通脹能力以及能夠滿足用戶長期持有的風險規避心理。但目前我省在售的大部分冠以“養老”字樣的銀行養老金融產品,多數為期限短、流動性較強的短期理財產品,如國有某大行平穩理財計劃中“養老專屬”系列理財產品,最長期限不過557天,業績基準利率4.1%,相較于其他名稱的相同期限產品來說收益相差無幾,并沒有更多的附加產品優勢,更像是非保本的公募資管產品而不是真正具有保障功能,滿足客戶需求的養老金融產品。
由于地域經濟發展的空間性差異,勞動力人口由中西部涌入東部發達地區,由小城鎮及農村向一二線城市流動,流出地養老負擔日益嚴重,而政府資金和社會化投入卻更愿意向積累了更多養老保險基金、資源配套也更為完善的流入地傾斜。比如2021年銀保監會將養老金融理財產品試點改革選擇在武漢、成都、深圳、青島等四地,推出了為期5年的養老理財封閉式產品。比如某銀行在長三角地區推出了“存房+養老+金融”模式,以房屋租賃模式為客戶養老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加劇了養老金融服務的空間性差異。還有些銀行提供的多樣化拓展一體式服務,涉及醫療健康服務,養生養老社區、嵌入式養老產業投資等各個領域,也都是在比較發達的沿海地區開展。
吉林省居民對養老金融產品認識有限。根據吉林省居民金融素養調研數據顯示,25.5%的居民對養老金來源的首選是“自己存錢”,即這一部分居民還停留在儲蓄養老的意識階段;25.21%的居民選擇購買社會養老保險,而這一部分人中,選擇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人數不足15%,并且多數人對保險機構銷售的期限較長的保險產品具有刻板的負面印象。大多數人對養老理財產品、養老基金的認識比較粗淺,更有些人特別是年輕人缺少對養老資金的理性規劃。
養老金融的發展需要長期持續的政策扶持,包括調整稅收優惠力度,拓寬年金投資范圍。特別是養老金融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環,制定符合吉林省需求特點的長期養老扶持政策,推動金融機構深耕養老金融市場藍海對于提高居民抗風險能力,保障生活質量,促進吉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金融機構應當匹配市場發展需求,改變金融商品同質化現狀,拓展“存房+養老+金融”模式,銀政、銀基、銀保三方協同發展模式,加快搭建專業化金融組織架構,涵蓋公司金融、零售金融、私人銀行全方位,銀商、銀企多業務合作聯動,打破資格主體行業壁壘,提供不同層次的養老產業投融資服務,推動養老金融由單一保障型向多樣化功能型轉型。
加快統籌發展以“賬戶制”為核心的養老金融購機體系,以社保平臺、銀行賬戶、金融產品、政策優惠四層架構拓展發展,協調養老金融發展的空間和地域差異,不斷縮小城鄉之間,不同職業群體之間養老收入差距,特別是對農村和缺少企業年金的人口予以一定程度的政策扶持,提高保障政策普惠性。
從政府層面來說,在營造養老金融良性發展環境前提下,積極展開人口老齡化的國情、省情宣傳教育和養老保障意識教育,以非強制和自愿原則鼓勵居民參與第三支柱養老模式。從金融機構來說,可以多種渠道拓展養老金融產品宣傳,依托社區服務,打造集線上線下的金融服務、醫療配備、法律咨詢、健康娛樂多方位綜合一體的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