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美
(中國人民銀行延邊州中心支行,吉林延吉 133000)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引導推動下,延邊州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致力于發展綠色信貸,采取優化信貸結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業信貸投放、建立“綠色通道”、提升服務水平等多種措施,大力扶持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1年末,延邊地區綠色貸款余額62.31億元,較2013年增加52.01億元,增長504.95%①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2013年數據為金融機構報送后匯總所得,與人民銀行綠色貸款統計制度口徑可能存在些許不同。。貸款覆蓋領域也從2013年的可再生資源、工業節能節水環保等零星行業發展到目前覆蓋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等除“綠色服務”外的全部產業分類,為延邊地區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綠色低碳經濟和綠色金融雖然迎來快速發展契機,但總體來講,在發展水平和層次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貸款結構上體現為政府主導的綠色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占據了絕對比重。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延邊州綠色金融貸款中政府主導的項目建設融資占比高達70%以上。其中:以鐵路建設、管網改造等為主的基礎設施貸款占比28%;以水、火電站建設及設備升級為主的綠色能源貸款占比42%。
在綠色貸款承貸主體方面,PPP項目企業占據絕對比例,而在這些企業中又以大中型國有企業占據主導地位。據金融機構統計,延邊州綠色貸款中PPP項目企業綠色貸款占比達99.98%。如:某國有商業銀行延邊分行存量綠色貸款3筆、金額22.03億元,全部為政府主導的PPP項目建設貸款,筆均貸款金額7億元。
在綠色貸款期限方面,由于貸款投放主要為綠色項目或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綠色貸款期限一般為5-10年。以延邊地區為例,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截至2021年末全轄存量綠色貸款1年期9筆,筆數占比13.85%,余額占比7.03%;5年期以上56筆,筆數占比86.15%,貸款余額占比92.97%。
綠色貸款擔保形式較為多樣,從貸款筆數角度統計以不動產抵押為主,從貸款金額角度統計信用方式占比較高。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延邊州綠色貸款中采用不動產抵押的共計38筆,筆數占比58.46%,貸款余額占比21.66%;采取信用方式的共計8筆,筆數占比12.31%,貸款余額占比72.96%。如:某政策性銀行及國有商業銀行等2家機構就先后向某抽水蓄能PPP項目公司累計投放信用貸款18.42億元。
綠色金融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地區綠色經濟發展不均衡。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北部等地區綠色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綠色制造、綠色科技、生物技術等科技密集和資金密集型企業鳳毛麟角,多為小水電、垃圾焚燒、污水凈化等科技含量不高、產業附加值低的小微企業。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綠色金融的有效投入。以延邊地區為例,2019年末全轄綠色貸款余額為83.75億元,在各項貸款余額中的占比為7.44%;2020年末綠色貸款余額降至71.43億元,在各項貸款余額中占比也降至6.01%;2021年末,這一數據更是低至62.31億元,在各項貸款余額中占比大幅降至4.84%①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呈現出各項貸款增長但綠色貸款下降的剪刀式曲線。
受綠色產業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影響,部分地區綠色低碳產業中以PPP模式運行的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占據絕大多數比重,這一趨勢體現在綠色信貸投放上,就是結構上的不均衡。絕大多數信貸資金流入政府主導的非碳排減量的項目建設中,而綠色制造、節能減排改造等急需資金支持的直接減排項目卻面臨融資不足的困難。以延邊地區為例,截至2021年末,投入到電站建設、鐵路建設、供熱管網等項目建設的貸款余額高達48.9億元,占地區綠色貸款余額總量的78.48%;而投入到高效節能裝備制造、廢水處理及綜合利用、生物科技等直接減排項目的貸款余額僅為4.56億元,占比不足8%②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監測管理信息系統。。
綠色小微企業大多為生態旅游休閑、特色農業種植、太陽能發電、資源回收利用、小水電等行業,普遍表現出規模小、不動產資源少、資金回收周期長等特點,而這些特點都成為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攔路虎”。以延邊地區為例,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綠色小微企業貸款為39筆,貸款筆數在綠色貸款總筆數中占比達60%,但融入資金的占比卻僅為17.74%。除了融資總量少,綠色小微企業還面臨融資貴的問題。以延邊地區為例,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綠色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年利率為6.87%,是同期政府PPP項目貸款加權年利率的1.40倍,以1億元貸款計算,小微企業須比PPP項目企業多支付198萬元的利息。這其中還沒有計算小微企業因不動產抵押不足,不得不尋求商業擔保公司擔保,而額外支付的貸款金額2%-3%的擔保費用。
近年來,部分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綠色貸款投向和綠色產業扶持導向上的分化越發明顯。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憑借資金規模和價格的優勢,幾乎囊括了全部大中型PPP項目公司的融資合同,貸款特點為額度高、期限長、利息低,且多為信用貸款和保證貸款,對綠色小微企業融資項目基本上不介入;而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的主要客戶群體則主要集中于綠色小微企業,貸款特點為額度低、期限短、利息高,抵押方式以不動產抵押和商業擔保為主,受市場競爭力限制對大中型項目介入較少。以延邊地區為例,據向金融機構調研統計,截至2021年末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綠色貸款存量20筆,貸款余額53.01億元,全部為政府PPP項目貸款,貸款余額在綠色貸款總量的占比高達85.07%,筆均貸款余額達2.2億元;而農商行等法人機構同期貸款余額僅為9.3億元,80%以上為小微企業及個人貸款,貸款余額約為同期大型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的四分之一,筆均貸款金額僅為0.28億元,約為大型銀行筆均貸款的十分之一。
當前制約綠色金融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就是銀行對綠色企業相關信息沒有一個直接、全面、及時的獲取渠道,致使銀行對綠色貸款的真實用途難以有效監控和管理。加之,綠色產業、綠色金融的通用標準尚未確立,銀行從業人員對綠色金融業務不甚了解,界定模糊。這些都為個別企業以綠色貸款行高碳經營之實埋下隱患,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綠色金融支持“30·60”目標的政策效果。
綠色低碳產業一般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公共性特征,離不開政府的規劃引導、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議由財政、稅務、發改等部門配套和細化扶持政策和獎勵措施,有效盤活本地綠色產業資源,集中資金、資源、政策等優勢推動本地區綠色產業發展。
完善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扶持政策,多維度激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引導信貸資金向綠色產業領域投入,扶持一批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廣闊、具有一定品牌優勢的小微企業成為綠色產業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本地區小微企業加快綠色轉型,推動綠色低碳產業健康發展。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大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力度,特別是要加大綠色小微企業融資產品的創新力度。針對地區綠色小微企業特點,積極推廣門票收益權質押、農村土地經營權質押、農產品倉單訂單質押、綠色科技專利權質押等多種形式的綠色金融產品,更為緊密地契合綠色小微企業的資產結構特征,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此外,政府應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面向綠色小微企業或綠色貸款銀行適當傾斜,減輕綠色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負擔。
建議政府集中部分財政資金建立綠色金融發展基金,建立健全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體系,充分發揮擔?;鸶軛U撬動作用,積極引導和加大綠色金融投入,有效緩解綠色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困難。此外,建議加大對銀行在財政補貼、費用補貼和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力度,適當分散銀行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方面的資金風險,鼓勵和激發銀行參與綠色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建議有關部門制定和明確綠色產業準入和綠色產品監管標準,厘清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界線”,為綠色金融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政府應在綠色產業信息披露中發揮主導作用,協調發改、環保、財政、司法等部門,建立健全小微企業綠色信息披露機制,幫助銀行更全面地掌握和監測綠色貸款流向,確保綠色金融支持“30·60”目標的政策效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