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冰冰
福耀中國首座“太空家園”、助威全球冬奧體育盛事、頌揚百年大黨光輝精神……回首2022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之一——楹聯肩負著歷史使命、書寫出時代新聲。自2022年1月起,《人民周刊》陸續采訪、刊登中國楹聯學會在春晚、北京冬奧會、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相關報道累計近60個版面,助力文化復興,凝聚文化自信,鑄就文化長城。2022年歲末辭舊迎新之際,《人民周刊》專訪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回望可敬過去,展望可期未來。
記者:2022年,除“太空第一聯”“冬奧楹聯”“精神譜系楹聯”活動外,中國楹聯學會還做了哪些工作?
李培雋: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開局之年,也是全國人民抗擊新冠疫情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中國楹聯學會及各級楹聯組織團結一心、振奮精神、努力進取、開拓創新,收獲了豐碩滿滿的成果,交出了實實在在的答卷。

《人民周刊》2022年第23期封面
回望2022年,春節大征聯、“太空第一聯”影響深遠,“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征集活動精彩紛呈,2022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要活動之一——首屆中國食育書畫特展同期舉行特色明顯,“楹聯與長江文化——全國基層楹聯文化建設‘太倉篇’”研討會圓滿成功。
此外,我會還配合有關部委和組織開展“百花迎春”文藝家協會春聯、“和合迎新春音樂會楹聯展”、楹聯進社區企業鄉鎮、“讓書畫藝術走進千家萬戶——首屆中堂家文化楹聯書畫展”等活動。為進一步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按照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以對聯知識、對聯欣賞、對聯創作和對聯教學為主要內容,以中小學語文教師為主要對象,按照就地就近、因地制宜實用高效的原則,堅持理論與實際、教學與創作相結合,分地、分批舉辦中國楹聯學會對聯教師培訓班。首次“對聯師資培訓班(線上)”已于11月23日開課,計劃共進行8課集中授課、為期一個半月的線上培訓,200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首批培訓。
記者:這些工作的亮點和意義有哪些?
李培雋:對于2022年的工作,我認為最大亮點就是“太空第一聯”、精神譜系楹聯征集活動以及對聯師資培訓班。
“太空第一聯”源于春節期間迎新春、貼春聯的習俗。楹聯習俗早在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每年組織的春聯大征聯活動,就是要激發民族文化認同,喚醒民族文化記憶,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太空第一聯”在太空創作展示,標志著中國傳統文化向著新的高度飛躍,具有不可估量的深遠意義。
“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征集活動,用楹聯書法的形式闡釋偉大精神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展現精神發源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和人民群眾精神風貌。整個征集從創作到評審以及后來的展覽等過程,是我們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領會偉大精神、深化黨史教育的過程,也是用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闡釋精神譜系的思想內涵的有益嘗試和探索。積極融入聚焦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大事要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開展宣傳活動,這是中國楹聯學會一貫秉持的責任擔當。我們希望精神譜系楹聯征集活動達到預期效果,取得新的成績。
基層楹聯文化建設,是各級地方黨和政府關注的文化工程和普及重點,也是我們學會的一項需要長期著力抓好的日常工作。在現代化的征程上,楹聯更需要普及,而普及在于教育,所以我們積極推進基層楹聯教師的培訓。這是我會的一項長期的重點工作。過去,我會每年都舉辦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為基層中小學培訓了眾多楹聯教育的人才。他們是種子,通過文化基因傳承,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這次因為疫情影響,改為線上舉行,但我們有決心、有信心將培訓班辦好。
記者:癸卯兔年即將到來,您計劃帶領學會如何進一步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落實“兩創”精神?
李培雋:楹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進一步傳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楹聯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任務。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我們楹聯界,要深化對楹聯本體的認識,形成共識,從三個方面給楹聯藝術的特征、性質、地位來定個位。
第一,它是文學的。通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有規律地深刻表達你的中心思想,抒發你的藝術情感,這就是我們的楹聯。但是,楹聯和其他詩歌、小說、散文、詩詞歌賦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就是我們常說的,楹聯是“詩中之詩,精華之精華”,并有它獨特的格律規矩。
第二,它是藝術的。從藝術接受學的角度,我們把楹聯編撰出來了,還沒有完成這個藝術過程,而只有通過書法寫出來,進行二次創作,并且把它張掛起來,成為一個全面立體綜合的藝術,到這時,我們的藝術才算完成。所以說,楹聯還具有書法藝術、造型藝術、建筑藝術等方面的特點,具有藝術性。
第三,更重要的是,楹聯或者對聯,一千多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行業,也包括我們每個人一生的成長。上到帝王將相,下到漁樵耕讀,恐怕都離不開楹聯。為什么?因為它是我們國家首批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的民俗文化。因為,民俗文化是與我們的哲學思想、文化心理、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的,不是簡單的一個儀式。比如到了春節,寫春聯、貼春聯,恐怕是全世界參與人數最多、傳承時間最久的文化習俗,其中就有深層的哲學和審美方面的內涵。所以,它具有民俗性。
我認為,楹聯應該從這三個方面去考量:它既是文學的、藝術的,同時也是民俗的。從整體來講,它是文化。我們要考慮到楹聯自身的藝術性特征和定位。所以,用楹聯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豐富楹聯文化的深刻內涵和表達意義,是我們的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記者:新的一年,學會的工作重點是什么?
李培雋:中國楹聯學會2023年的工作總要求是:堅定理想,把握方向;立足傳統,守正創新;謳歌時代,服務人民;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具體來講,重點在以下幾方面用功發力:
在社會展覽活動方面,我們將重點組織楹聯書法家精心創作,舉辦“理想·初心——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楹聯書法展覽,并將作品捐贈給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以弘揚航天精神為主題,舉辦“聯耀太空”——中國航天日楹聯書法展。在重大活動周年節點,我們將于北京冬奧會舉辦一周年紀念日、第29屆北京奧運會十五周年紀念日開展楹聯活動。
在出版教育方面,我們將組織編寫對聯通俗讀本《對韻新聲》;論證頒布出版《聯律通則》正式版及解讀本;組織楹聯教育大綱及讀本指導意見論證會,提出試行意見;推進基層楹聯普及,持續開展中小學教師楹聯培訓;適時開展楹聯藝術等級考試;等等。
此外,我們還將積極推動楹聯文化主題公園建設,開展楹聯創作和楹聯標志性景觀策劃,并召開宣傳專業委員會、書畫專業委員會、網絡委員會工作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