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美玲
有一次,馬未都和朋友在婺源街上游玩,遇見一位大爺正在售賣竹編制品,有茶葉罐、零食盤、籮筐和籃子等。馬未都饒有興致地挑選著。見馬未都欣賞自己的作品,大爺問:“看你是位識貨的人,我家里還有更好的,要不要去看看?”馬未都道:“行呀。”
來到大爺家,大爺雙手捧出一個竹編禮盒。禮盒不大,盒蓋緊緊地扣在盒子上,紋絲不差。纖細的竹篾錯落有致地交織在一起,經緯分明。禮盒上所有篾條接頭處藏而不露,宛如天然生成。最特別的是,盒蓋上面用深色篾條編織了一個大大的喜字,似乎要把人帶到年代久遠的婚禮現場。
馬未都嘖嘖贊嘆:“起底自然,編織流暢,鎖口密實,難得一見的禮盒!”大爺忙問:“要不,你買下它?”馬未都問:“多少錢?”大爺伸出一個指頭,說:“1萬元。”馬未都想都沒想就說:“行,1萬就1萬。”朋友拉了拉馬未都的袖子說:“你為啥不還價?”但馬未都執意按說好的價錢付款。
從大爺家里出來,朋友說:“你上當了,這個禮盒最多值1000元。”馬未都說:“我是心甘情愿‘上當’的。”朋友不解。馬未都解釋說:“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很欣賞大爺的佳作,想鼓勵他繼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另外一個原因,我是想用這1萬元為大爺做個廣告。一個禮盒賣了1萬元,大爺一定會把這件事說給自己的兒子、孫子聽,說不定還會向親朋好友炫耀一番。這樣一來,周圍的人就會知道竹編工藝的價值,這個廣告是不是很有創意?”
見朋友已經不像剛才那么氣憤了,馬未都繼續說:“來大爺家的路上,很多院子大門緊閉,大爺家也只有他和老伴兩個留守老人,這說明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這么好的民間工藝沒有人繼承,照此下去,再過幾十年,我們的民間工藝就會失傳。1萬塊錢可能會讓年輕人重新思考竹編工藝的價值,可能會讓他們從流水線上回歸家鄉,跟著父輩潛心學習手工工藝,傳承民族文化傳統。說了這么多,你現在還會認為我‘上當’了嗎?”
(摘自2020年第4期《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