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卓珊
(作者單位:北京印刷學院)
1993年9月,美國宣布啟動“國家信息技術基礎建設”這一新的高科技行動計劃,以因特網為基礎,建設信息時代的“高速公路”,以便讓人們更為快捷地享用海量的公共信息,自此以后,全球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數字信息時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迅速,而互聯網正是它們迅猛發展的助推器,新聞傳播的傳統壁壘也被打破。信息爆炸式的增長和技術不斷更新,一方面為新聞傳播業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數字化給新聞傳播行業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這需要人們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被信息“洪水”所淹沒。
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開創了人們新的生活方式,新媒體以其不可阻擋的速度對人們的衣食住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并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同時,新媒體對社會的改變,使得傳統媒體逐漸趨于弱勢,迫使傳統媒體從文化、組織等方面進行重塑與融合,此外,相關部門對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急需進一步重整優化,人才培養已迫在眉睫[1]。2018年,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頒發了《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了人才培養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意見》,進一步優化高校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建設和教學方法,從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聞傳播學科專業。因此,相關部門應努力培養出一批愛國、專業、高素質、有格局、有內涵的復合創新型新聞傳播人才。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其技術不斷迭代更新,但高校對新聞與傳播學的教學仍停滯不前,教學體系較為保守,這就導致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缺少核心競爭力。原因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相關專業的教科書和案例較為落后,未能趕上新聞傳播行業發展的進程;第二,一些高校雖然意識到教學體系的落后,并且開設了網絡新媒體、媒體融合及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全媒體課程,但由于資金、場地、師資的限制,其相關課程專業性不強,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一些高校只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專業的基礎課程較為輕視,使得學生的專業根基不牢固,這也是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缺少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學主要采取分科制度,有助于學科的穩定發展和資源的有效整合,也有助于該專業人才縱向進行科研學習,但隨著近年來媒介融合的不斷推進,社會對人才多樣性的需求持續增加,分科教學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當下的新聞傳播學的知識體系已無法滿足社會對于人才多樣性的需求,單一化的人才培養使其產生許多知識盲角,不能全面掌握現在行業的發展特征[2]。因此,高校首先需要進行學科的內部融通,也就是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匯學習,在課堂中進行學科融合培養,突破學科分化的壁壘。例如,2014年秋季,美國斯坦福大學在本科生中進行了實驗教學,建立了將計算機與英語、音樂相融合的聯合學科專業。此外,美國斯坦福大學還不斷推出計算機科學與其他學科的聯合專業,期望能培養出精通計算機技術的人文學者,以及研究人文學科后有更強創新適應能力的計算機專業學者。聯合學科計劃負責人尼古拉斯·詹金斯認為計算機學是人文研究的重要部分,而人文學科研究的問題對于計算機行業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二者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斯坦福大學推出的學科聯合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系統的學習知識[3]。因此,我國高校要借鑒“他山之石”,打破目前教育學科分化較為嚴重的僵局,在低年級教學中盡量較少進行專業細分教學,同時要橫向拓寬學生專業面,幫助學生了解經濟、法律、計算機等其他領域知識。雖然國內突破壁壘學科、融合教學的高校仍為少數,但學科融合應是大勢所趨,各高校應加快突破傳統壁壘,普及融合教學,培養綜合性人才[4]。
新聞傳播學科具有產業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需要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該學科的人才教育對我國未來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對新聞傳播學科教學進行改革,要最大化利用高等院校的學科專業資源優勢,積極改革當前教育體系,同時要重點建設一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宣傳教育基地,以創新出一批高質量、有內涵的研究成果為目標,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聞傳播理論和學術話語體系快速建設,為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奠定思想基石[5]。
按照培養計劃,應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新時代高等學校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首先,各大高校都應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教材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同時應鼓勵院校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從而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傳播人才。其次,院校應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設計進行科學優化,使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融會貫通,在課堂中以論述的形式進行考核,將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作為重點。再次,課程設計應遵循從易到難的規律,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內容放在低年級學生課堂,確保學生形成職業素養和掌握學科的理論基礎,并要求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在此基礎上,院??蓛灮囵B內容,結合案例分析,開設學習小組,讓學生自主研究討論并進行成果分享,從而使得教學效果最優化??傊咝疡R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學科基礎,并真正將其貫穿于教學改革全過程,構建以思想政治為基礎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夯實理論基礎[6]。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學科培養應打破以往的狹小格局,讓學生在媒體融合和技術融合的基礎上進行學習。
首先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叉融合。傳統媒體對于內容把關更加專業,而新媒體對于市場的洞察更敏銳,二者可發揮著各自的優勢,通過取長補短促進整個新聞傳播業實現可持續發展[7]。
其次是技術融合。目前較多高校的新聞傳播專業以文科為主,但是新聞傳播行業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不少主流媒體、新興媒體都將先進技術運用于新聞傳播過程中。隨著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 增 強 現 實(Augmented Reality,AR)、5G、區塊鏈等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新聞傳播業呈現出多語境特征,融合了越來越多其他學科的知識,給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挑戰[8]。另外,以往的單一學科的專業人才培養方式已經不足以支撐起整個行業的發展,高校必須通過交叉學科培養模式,為新聞傳播業的人才市場注入活力。
再次,在新媒體視角下,教育目標在于培養綜合型人才。這類人才不僅需要對新興技術有所認識并了解其邏輯和價值,而且要對技術帶來的社會變革有深刻的理解;同時在新聞采寫編、傳播的流程中,能夠借助技術提高新聞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從而挖掘出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空間來推動行業發展[9]。因此,高校應注重培養新聞傳播人才對技術的好奇心與觀察力,使他們能夠通過互聯網思維解決專業問題,課堂上可進行分組課題討論,教師可運用互聯網思維模擬運作項目,以行業最新成果為案例,使學生深入了解生產、分發、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的關鍵點。同時,院??山⒖鐚W科綜合性人才培養體系,開設跨學科課程,建設跨學科實驗室,讓學生沉浸式學習理論并模擬實驗。但值得注意的是,院校不能割裂學科之間的聯系,不能割裂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應以辯證思維進行人才培養,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
新聞傳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界和業界就新聞傳播教育的定位和課程一直存在著爭議,在新媒體語境下,學術與實踐同等重要的關系更為突顯。隨著新聞傳播業不斷融合發展、數字化不斷推進,高校新聞傳播業的教育方式應兼顧學術與實踐,傳統的新聞傳播院校以理論教學和技術教學為重心,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領域的更新換代更加迅速,對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高校的教學較為固化,不能及時變通,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技能可能不適合當下新聞傳播行業的運作模式,因而學校需要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快速適應不斷迭代更新的行業環境[10]。這就需要業界為高校的學術研究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從而使得學校的教學內容更具有實用性,但高校也要注重學術與實踐之間的平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要增加實踐活動教學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也要加強學術理論知識,這樣,新聞傳播人才在快速適應崗位、投入行業內部的同時,也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和學術水平,能夠較短時間內融入整個行業,促使行業發展更具有穩定性[11]。
判斷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就是高校輸出的人才是否符合行業發展需求。近年來,隨著主流媒體積極推進媒體融合,新媒體人才出現缺口,媒體行業需要更多的綜合性人才,特別是媒體領軍人才。對此,高校應開設符合當下媒體融合趨勢的實用課程,夯實理論基礎的同時兼顧實踐。
《意見》提出要創建高等院校與新聞單位的互聘機制,開創教育新領域,促進學界和業界進行資源、人員的優勢互補,從而建立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12],因此,高等院校和新聞單位要優化、完善工作方式,使聘請的教師各施所長,同時,高校也可以聘請企業的優秀人才,與企業進行合作,使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入職企業。一方面,業界回歸高校的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踐能力,可以解決教學模式固化、缺失實踐教學的問題;另一方面,高校培養出的高質量綜合人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入職企業可以帶動企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新聞傳播人才引力場[13]。
另外,校企合作互聘可以聘請有經驗、有能力的業內專家走進校園授課,同時讓業內專家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課程體系創新、實踐教學指導、校內外實訓實習培養建設等工作,使得行業和高校的人才得以深度交流合作,最終建立富有活力、創造力的實踐教學模式。此外,在課程教學環節中,高校還可以邀請業內專家帶領學生赴企業進行參觀實習,引導學生深度了解行業的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建立起對行業的認同感。并且,高校應依照企業實際生產要求進行訓練,讓學生從事業內崗位,由初步的協助完成企業項目,到獨立完成項目對接。同時,高校應建設教學案例庫,對于新的教學模式進行動態跟蹤,定期考察教學成果總結經驗,若發現教學問題需要及時改進,并不斷優化教學模式,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
目前,我國高校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完善,仍面臨著難以滿足行業高質量人才需求的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單一的傳統型新聞傳播人才已經在行業中屢屢受阻,綜合性的新聞傳播人才成為行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源動力,綜合性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教育模式。因此,高校應從理論基礎、學科融合、實踐能力等方面完善人才培養教育體系,并通過校企合作,提高高校與行業的緊密度,使高校與行業之間動態結合,從而促進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