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鴿鴿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近年來,我國綜藝節目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眾多的真人秀節目一味照搬國外節目模式,缺乏創新,觀眾漸漸對其產生視覺疲勞,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收視陷入低迷。為了提高節目收視率、傳播優秀中國傳統文化,文化類電視節目應運而生,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朗讀者》,從這些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可以看出,文化類電視節目成為一股清流,其中《國家寶藏》也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1]。
《國家寶藏》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制作的文博類節目。由著名演員張國立擔任001號講解員,用博物館的文物“打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大門,用獨特的鏡頭語言帶領觀眾走進博物館。通過電視化語言的呈現讓國寶“活”起來,讓歷史文物場景化、真實化,以引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能夠得到不斷提高,除了節目本身具有影響力之外,更離不開節目的優良制作。筆者主要從節目形式、節目內容、節目傳播等方面論述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之處,分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發展之路。
2.1.1 精準的視聽語言
《國家寶藏》將視聽語言、舞美設計等方面與節目內容相配合,最大限度地調動節目氣氛,增強節目效果,提升節目的影響力[2]。
2.1.1.1 聲音方面
一個好的電視節目離不開聲音的配合,《國家寶藏》作為中國中央電視臺(簡稱“央視”)的精品節目,更是在聲音方面下足了功夫。為了滿足特定的場景需求,節目組不僅對節目中每個場景都采取不同的背景音樂作為襯托,而且節目組聘請專家精心設計了大量原創優秀音樂。這些音樂的使用不僅能烘托氣氛,還能增強節目的感染力與表現力,提高了節目的聲音質量。
2.1.1.2 畫面方面
節目要想精彩演繹國寶背后的故事,除了恰到好處的音樂配合,更離不開節目現場的畫面配合。《國家寶藏》為了配合情節的演繹大量使用LED大屏幕,為故事情節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該節目利用電子科技手段將國寶全方位地展示出來,在講解員、專家、素人守護人和明星守護人的相互配合下,共同講述國寶的傳奇故事。聲音和畫面的有機結合,讓國寶的形象更加立體,讓觀眾對國寶的了解更深一步,對節目效果的呈現起到了重要作用。
2.1.2 精心優化的節目流程
2.1.2.1 獨特的開場
《國家寶藏》的開場不同于其他節目,其主要以本期節目介紹的國寶為主題進行設計,并創作符合本期博物館主要特征的視頻短片,將其放在節目開頭,觀眾通過觀看該短片不僅可以明確本期節目的主要內容,還能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2.1.2.2 舞臺劇的演繹
《國家寶藏》主要采用舞臺劇的形式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讓觀眾通過歷史與現代的雙重介紹,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寶背后的故事,并讓博物館的專家天團對其進行評論講解,讓觀眾進一步加深對國寶的了解[3]。
2.1.2.3 線下互動
《國家寶藏》通過線下互動的形式進行宣傳。2020年9月,濟南華僑城歡樂薈文化中心以《國家寶藏》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為基礎,打造了全新沉浸文化項目——“東方智美”國寶數字體驗展,觀眾可以在線下觀看國寶文物,穿梭過去,感受不同歷史文明的魅力。該活動通過線下互動方式,不僅提高了節目的影響力與知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觀眾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認識,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傳統文博類節目傳達的內容比較專業,要求觀眾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這類節目的收視率較低。而《國家寶藏》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知識性較強的文化轉化為觀眾可以接受的視聽語言,用舞臺劇的形式傳達給觀眾,深受觀眾喜愛[4]。
2.2.1 節目內容創新演繹
2.2.1.1 明星演繹的前世傳奇
《國家寶藏》吸引觀眾的重要一點就是由明星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即根據不同國寶的歷史故事,通過合理編寫,由演員演繹屬于國寶的前世傳奇故事。例如,《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有一期節目是楊紫穿唐裝演繹文成公主,守護法王洞“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一生都獻給了吐蕃,用自己的一生促進中原與吐蕃的交流,為中華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民族的團結與和諧;同時,該期節目讓觀眾了解到前人為了文化交流、國土統一所付出的努力。另外,《國家寶藏》通過邀請眾多著名演員進行傾情演繹,不僅向觀眾講述了國寶的前世傳奇故事,還向觀眾傳達了屬于那個歷史時代的獨特聲音。
2.2.1.2 素人守護的今生故事
《國家寶藏》除了明星守護的前世傳奇,另一特點便是素人守護的今生故事,而且這些素人大多數都是普通人,他們身上沒有明星的耀眼光環,卻有著平凡人的質樸光輝,他們用最樸素、最原始的方式守護國寶,傳承歷史文化。例如,《國家寶藏》第一季的國寶《千里江山圖》的今生守護人之一是國畫顏料傳承人仇先生,他通過現場演示作畫顏料的研磨、過濾、漂洗的過程,不僅表現出了作畫顏料工藝的煩瑣,也道出了這個行業面臨的困境,不只是原料的缺失,還有人才的缺失;經過仇先生的介紹,觀眾不僅能感受到制作作畫顏料的復雜過程,也能體會到這個行業的艱難。素人守護國寶的傳奇故事,再一次向觀眾傳達出時代的聲音:守護國寶的不僅是專業人士、明星演員,也有很多的普通大眾。
2.2.1.3 專業人士的現場點評
《國家寶藏》的每一季節目都會有很多博物館的館長參與,他們會對國寶進行講解,使觀眾更深入的了解國寶。例如,《國家寶藏》第一季是由九大館長聯席坐鎮,分別是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館長,九大館長圍繞本期國寶結合前世故事,向觀眾講述與其相關的歷史知識。這種形式的點評,既不會讓觀眾感覺單調、枯燥,也不會因其專業性強讓觀眾難以理解;同時,還可以提高觀眾對于國寶的了解程度,便于觀眾掌握更多關于國寶的專業知識。
2.2.2 節目語言詼諧幽默
《國家寶藏》的節目語言風格與以往的文博類電視節目有所不同,它的節目語言幽默詼諧,正如001號講解員所說:“這個節目很年輕,有多年輕呢?上下五千年。”這種表達方式比較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需求,便于廣泛傳播。例如,王凱飾演的乾隆在夢中與王羲之、黃公望、雍正相遇,其審美觀遭到質疑,于是各種網絡用語脫口而出,“我的字就這樣讓你糟踐了”“我這畫得有多深奧啊,得題五十五處,后世才能看得懂啊”“你做這個瓶子,你家里人知道嗎”“你不怕后世說你浮夸炫技”等語言讓觀眾忍俊不禁,同時也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因此,該期節目的影響力與關注度不斷提高,各大媒體紛紛轉載評論,節目也因此提高了收視率與話題度,一度榮登微博話題熱搜。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寶藏》節目語言比較生動有趣、詼諧幽默,符合年輕人的交流習慣,可以讓節目的傳播范圍更廣,收視率不斷提高,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2.2.3 節目蘊含的家國情懷升華主題
《國家寶藏》節目通過國寶守護人的傾情演繹展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例如,上海博物館大克鼎的守護人易烊千璽用“一塊祭肉平內亂”的故事揭開了大克鼎的前世之謎,講述了蘇州望族潘家守護國寶的今生故事,將他們的個人安危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升華了主題。再如,劉昊然和肖央在演繹共同守護的國寶金漆木雕大神龕背后的故事時,展現出的潮汕人的英勇、熱血與付出深深震撼著每一位在場觀眾,他們不僅守護了神龕,也守護了潮汕人民,守護了祖國,這種大無畏精神讓人感動和敬畏[5]。
2.3.1 新媒體助力
《國家寶藏》節目不僅在電視媒體進行傳播,也在新媒體平臺進行了宣傳,其運用多種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傳播方式,讓更多的觀眾參與節目的互動中,吸引更多受眾的注意力[6]。
2.3.1.1 微博
微博是一種基于用戶關系分享實時信息的網絡平臺,深受年輕人喜歡。《國家寶藏》通過微博這個社交媒體提高話題談論度,讓觀眾在微博進行互動、討論。截至2021年7月,“CCTV國家寶藏”主話題的閱讀量已經達到58.9億次,粉絲討論量超過600萬次,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位列第一。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該節目,明星守護人也通過自己的微博進行話題互動,通過粉絲的轉發、點贊、評論、分享,不斷提升節目的話題度,提高節目的收視率,擴大節目的受眾群體。
2.3.1.2 微信
微信作為一個跨平臺的通信工具,其用戶數量高達10億,是當下年輕人最喜歡的社交軟件。觀眾在觀看《國家寶藏》之后,通過微信朋友圈的轉發、點贊、評論,對節目進行二次傳播,提升了節目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領略到文物的獨特魅力,并參與到節目話題的討論中,使傳播效果最大化。
2.3.2 傳統媒體傳播
《國家寶藏》的播出平臺為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央視作為國家級媒體,其非常重視節目在電視平臺上的播出效果,為了迎合當下年輕觀眾觀看節目的習慣,節目的播出時間為每周日晚黃金時段。該節目在播出期間,收視率一直較高,受到受眾的廣泛關注。
除央視電視頻道外,《國家寶藏》還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視頻等多家視頻平臺同時播出,便于觀眾收看。《國家寶藏》運用傳統電視媒體與現代網絡相結合的傳播方式,大大增加了觀看量、討論量,提高了影響力與知名度[10]。
2.3.3 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是傳播學理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產生影響的活躍分子,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是兩級傳播中的重要角色[7]。《國家寶藏》節目的意見領袖是講解員和明星守護人,通過講解員和明星守護人的傳播,不僅加快了該節目傳播的速度,還提高了該節目的影響力與關注度[8]。
2.3.3.1 主持人
節目的001號講解員張國立作為著名演員、導演、制片人、主持人,擁有較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如《康熙微服私訪記》《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金婚》等,有著較為穩固的粉絲群體和較高的號召力與影響力,對提高節目的收視率起到了積極作用[9]。
2.3.3.2 明星嘉賓
另外,節目邀請了許多優秀的演員、青年偶像,由他們擔任國寶的守護人,為觀眾演繹國寶的前世傳奇,讓觀眾了解到更多關于國寶的故事。在節目播出前,明星守護人通過和粉絲微博互動的方式預告節目的精彩之處,吸引著眾多粉絲觀看節目。例如,第一季的撒貝寧、易烊千璽,第二季的王菲、鹿晗,第三季的楊紫、郭麒麟等,在有關他們的節目播出期間,可以看到節目的播放量與收視率都有顯著提高,節目的彈幕除了對節目內容的討論與評價,也有很多對于明星守護人的討論。節目通過邀請不同領域的優秀演員、歌手,通過明星守護人自身的影響力提高節目收視率,為節目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明星守護人也號召大家一起守護國寶,守護中華文明[10]。
本文以《國家寶藏》為例,從節目形式、節目內容、節目傳播等方面探索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之處,一方面希望為研究文化類電視節目相關內容的學者提供基本資料,另一方面希望為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