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為強
(江蘇科技大學科技處,江蘇 鎮江 212000)
高校是我國高端人才的重要聚集地,是聚集知識和發展技術創新的最佳場所。高校每年產生大量的專利創新技術,但技術發展的最終目標在于為企業研發活動提供服務,通過技術轉移手段,將高校技術應用于企業實際產品研發,進而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然而高校沒有足夠的技術轉移經驗,也沒有在技術轉移產業界建立網絡,因此在概念與實踐結果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高校技術轉移是高校科研回饋社會的重要途徑,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高校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1]。目前,國外高校的科技成果占全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的主流,而我國的高校技術轉移尚處于起步階段。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基于我國出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對創新探索給予相應的支持、鼓勵和引導,我國在高校技術轉移方面獲取到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我國已在多所高校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可見我國高度重視高校技術轉移工作。從知識的角度看,技術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混合體[2-4],顯性知識包括能用語言、文字、數據等載體清晰表述的知識,其往往能夠清晰表述在專利文本中,在技術轉移過程中相對容易,企業接受者能夠較快地對技術轉移過程中的顯性知識進行消化吸收,產生實際收益。
與顯性知識不同,隱性知識包含了高校發明人在科研過程中積累的技術經驗以及深層次的理論性知識,該知識無法通過語言、文字、數據等載體清晰表述在技術專利文本中。企業接受者要想吸收技術轉移過程中的隱性知識,需要高校發明人實時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和咨詢等技術服務,在此基礎上,當企業對于高校長期技術合作的態度傾向與實踐傾向較明顯時,該技術轉移活動才能夠擁有持續性,因此隱性知識轉移將直接影響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程度。在當今時代,關系到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如何更有效地將高校科技成果持續轉化為社會企業實際應用是一個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高校技術服務可用性會直接影響企業在高校技術轉移中與高校進行長期技術合作的態度傾向和實踐傾向。為了研究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從高校技術轉移接受者——企業的長期態度傾向和長期實踐傾向兩個維度來衡量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
企業作為技術轉移的接受者,其長期的態度傾向和實踐傾向可以看作是高校技術轉移的結果,也可以代表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程度。如果企業與高校之間長期技術合作的態度傾向和實踐傾向較明顯,則間接表明該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兩者進行長期合作的可能性較大。
作為補充產品的高校技術服務,接受企業對其的可用性越高,企業對于接受技術的預期效用就越高,企業對技術轉移的預期回報也越大。企業接受者對高校發明人技術服務可用性評價越高,較高評價可用性的發明人技術服務就可以激發企業技術接受者與高校發明人長期合作的態度,進一步促進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
國內企業研發需要借助高校的技術轉移,即證明企業在該領域技術的理論專業性不如高校。高校聚集了我國大量的高端人才,尤其是理論性人才,因此,企業在某些領域與高校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當企業所需要轉移的技術涉及到高度復雜化、系統化以及理論頗深的知識時,技術吸收能力較強的企業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消化吸收高校轉移的技術,對高校發明人提供的隱性知識做到快速的理解以及實時反饋[5],并能夠迅速地確定高校提供的技術是否能夠突破企業所面臨的技術難點,及時將該技術運用于實際產品開發,產生實際收益,進一步提升高校至該企業的技術轉移效率。
在該情況下,企業接受者才容易對高校發明人技術服務產生較高的可用性評價,企業技術接受者與高校發明人長期合作的態度與實踐傾向則越明顯。也就是說,企業對于高校轉移技術的吸收能力越強,其對高校技術服務可用性的評價就越高,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程度越高。
高校與企業之間的技術轉移活動是一種校企合作模式,需要雙方建立長期良性循環的信任關系。由于轉移的技術大多為隱性的,既無法量化,也無法讓企業及時產生收益,因此,技術轉移使得雙方共同承擔相應的風險:對于高校發明人來說,擔心國內企業無法及時將轉移技術轉化成收益,使得高校無法及時獲得企業給予的全額回報;對于企業來說,由于受到內部技術接受能力的限制,企業無法及時對高校轉移技術的可行性作出相對正確的判斷,對轉移的技術能否產生實際收益存在一定的擔心。因此,國內企業與高校間的信任程度成為高校與企業間技術轉移能否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在企業與高校雙方建立長期信任關系的基礎上,企業接受者才容易對高校發明人技術服務產生較高的可用性評價,企業技術接受者與高校發明人長期合作的態度與實踐傾向則越明顯。也就是說,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信任程度越高,其對高校技術服務可用性的評價就越高,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程度越高。
國內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科技成果信息交互機制。高校發明人往往具備較為深厚的技術理論,然而,當他們在某一領域取得頗為豐厚的技術成果后,往往能夠獲得較高的學術地位,因此可能失去了將該成果進一步轉化為企業實際產品的動力,即高校的科技成果往往掌握在高校發明人手中,企業無法及時獲得,技術市場交易信息交互不夠通暢。
與此同時,高校發明人無法實時知曉企業的實際需求,高校發明人實際擁有的技術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高校技術發明人往往只鉆研理論技術,在國內技術交易市場方面缺乏經驗,很難就技術轉移與企業迅速達成一致的協議,知識產權政策不夠清晰透明,高校技術許可市場的交易環境不夠清晰,這種情況會降低高校技術轉移的效率。
在企業與高校雙方技術市場交易環境較為清晰的基礎上,企業接受者更容易對高校發明人技術服務產生較高的可用性評價,企業技術接受者與高校發明人長期合作的態度與實踐傾向則越明顯。也就是說,企業與高校雙方技術市場交易環境越清晰,其對高校技術服務可用性的評價就越高,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就越高。
為推動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發展,高校應建立以技術服務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模式,重視技術隱性知識轉移過程。
在認知層面,應該加強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的能力。辦公室應該了解如何識別潛在企業用戶的技術吸收能力和發明人的技術服務能力,幫助企業獲得進一步發展所需的技術資源,幫助發明人提高技術知識服務能力,通過技術服務與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在實踐層面,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要與發明人保持密切聯系,掌握發明人的技術服務能力,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技術吸收能力和技術服務需求,協助企業尋找技術服務資源,協助發明人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以及協助發明人與企業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
同時,要提升國內企業對于高校技術的吸收能力。國內企業應重點收集、培養科技項目開發、轉讓以及具備法律、市場、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須具有較為豐富的經驗,能夠準確判斷和識別高校技術轉移過程中所需要的技術知識;注重培訓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營,邀請具有相關專業知識和企業實踐經驗的人才和專家進行技術轉移,為他們提供專門的人員和費用,以確保相關專家和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的積極性和專業性。同時,也需要提高企業團隊相關人員的技能和水平,提升企業技術開發和整合能力。
此外,政府應優化政策體系,促進高校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發展。包括完善技術轉移相關政策,特別是技術服務活動和轉移相關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長效協調機制,加大技術轉移模式的宣傳和指導力度,支持高校發明人開展技術服務活動。政府要結合我國技術轉移的現狀和問題,加強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的有效結合。同時,要通過技術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通過高校技術轉移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高校應在高校技術發明者與企業技術需求者之間搭建對接平臺,依托專業技術轉移辦公室,推動高校技術轉移,確保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同時,高校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依靠人力資本促進技術轉移,實現技術創新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政府要加強財政支持,進一步加強財政引導作用。同時,政府還應保持貸存比的長期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健康有序的外部金融環境,確保技術轉移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為企業與高校雙方提供清晰的技術市場交易環境。
本文將發明人技術服務與高校技術轉移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相聯系,指出發明人的隱性知識轉移服務在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基于企業的長期態度傾向與實踐傾向衡量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性程度。研究表明:高校發明人的技術服務可用性對企業與高校長期技術合作的態度傾向與實踐傾向有正向影響,即較高評價可用性的發明人的技術服務可以促進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技術吸收能力、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信任以及市場交易環境對發明人的技術服務可用性同樣擁有正向作用。高校應建立以發明人隱性知識轉移服務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模式,推動高校至企業技術轉移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