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遺是一種活態文化,該種傳統文化的傳承也需要依賴于活態的傳承方法,傳統的口頭傳授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在新媒體時代,借助大眾傳媒推動宣傳、傳承與保護非遺顯得更有必要性[1]。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眾傳媒在非遺傳承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是積極響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號召的表現,有助于推動我國非遺類項目的創新性發展[2]。
在非遺類電視節目中,主要以非遺類項目的傳承人作為記錄或是走訪對象,所以便將傳承人作為節目鏡頭對準的對象。一般情況下,非遺類項目傳承人并非以群體形式傳承文化遺產,而是以個體形式傳承文化遺產,因此在選擇電視節目主體時,要以非遺類項目傳承人作為切入點,客觀與全面地展現傳承人身上的故事,了解傳承人的命運發展與人生軌跡走向,從而在此角度上體現非遺類項目的傳承現狀與歷史脈絡[3]。傳承人自身是非遺類項目最好也是最形象的“說明書”與“活化石”,如李興昌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傳承了獨特的普洱茶制作工藝,央視網也曾經進行過《李興昌——普洱(皇家貢茶)制作技藝》的專題報道??梢姡娨暪澞繉史沁z類項目傳承人,不僅可以體現電視節目自身的人文關懷精神,還能夠向觀眾傳達出較好的藝術效果。由此,非遺類電視節目將傳承人作為敘事主體,能夠發揮趣味故事與鮮明人物形象的藝術魅力。
非遺類電視節目多以講述非遺傳承故事的方式呈現,即將非遺傳承故事作為切入點,由傳承人講述相關的故事,激發觀眾的興趣,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與推進,進一步向觀眾展示非遺的文化內涵與傳承意義。觀眾在觀看非遺類電視節目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感受故事體現的非遺魅力,所以在制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時,可以將趣味十足且引人入勝的非遺傳承故事作為重要主題。非遺類電視節目一般會選擇相對完整的,有誘因、有發展過程、有發展結果的故事,在節目開篇向觀眾拋出一個問題或是一個結果,之后吸引觀眾通過觀看節目,激發觀眾的觀看欲望,最后通過對非遺傳承故事的講解解開謎團,滿足觀眾的心理需求,起到較好的傳播效果[4]。例如,專題片《梅葛傳人——郭有珍》在開篇就講述了梅葛藝術的流傳故事,之后探尋了傳承人郭有珍的個人事跡,回顧了一個彝族山村農家婦女如何成為云南省民間音樂藝人、又被授予第二批非遺傳承人的故事,以及梅葛文化的歷史脈絡與傳承情況。另外,因為節目中解開的謎團都會與非遺緊密相關,所以在解開謎團的各個環節中,觀眾也會緊跟非遺傳承故事的線索,積極探索非遺的相關知識、發展脈絡與發展歷史,這種節目表現方式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要優于傳統的故事講解模式。
非遺類電視節目都是以傳統的非遺類項目包含的手工技藝作為表現對象,這種手工技藝的特別與精巧,以及傳統手工技藝中凝聚著的老一輩所要表達的哲理與智慧,正是非遺類項目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原因。所以,在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時,以非遺傳承技藝,尤其是傳統手工技藝作為拍攝主體也是很好的選擇。在拍攝過程中,以非遺傳承技藝作為關鍵拍攝點,以不同傳承人掌握的傳統手工藝作為圍繞核心,通過向觀眾展現精巧且令人動容的傳統手工藝,并配合拍攝與手工藝相關的非遺類藝術品,隨之向觀眾表現與傳達非遺類項目的傳承意義[5]。例如,《手造中國》便是以非遺傳承技藝作為電視節目主體,三年采訪了百余人,將景德鎮制造陶瓷的手工藝作為主線,向觀眾展現景德鎮非遺傳承技藝的魅力。同時,以制瓷技藝的各工序入手,挖掘制瓷工匠人身上的精巧技藝與匠人精神,即挖掘隱藏于制瓷工匠人背后的嚴謹、熱愛、執著而又認真的匠人精神。
人物訪談手法是非遺類電視節目的主要表現手法,也是非遺類電視節目創作的重要環節。如果缺乏了人物訪談環節,僅是依靠畫面堆砌或是幕后解說,將會出現拍攝者主觀看法過強的現象[6]。而由非遺傳承人或是其他相關人物根據自身的經歷進行講述,則可以提高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可信度。非遺類電視節目自身的題材內容就具有特殊性,多以非遺類傳承人作為聚焦對象,那么對非遺傳承人進行面對面的訪談就更有必要。例如在《與大咖有約》中,主持人通過專訪“90后”非遺傳承人于楊青,介紹了其傳承的于氏神佛木雕,講述了非遺傳承人于楊青的學藝經歷和木雕理念。另外,人物訪談手法的應用,對于創作完整的電視節目內容也有很大幫助,電視節目創作人通過訪談能夠進一步了解與認識非遺類項目與傳承人之間的故事,這對于清晰挖掘非遺類項目的發展脈絡與軌跡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時,拍攝聚焦的大部分內容為已經有上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發展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該類電視節目自身就帶有歷史特殊性,如果僅是客觀記錄非遺類項目發展現狀,就不能全面體現非遺類項目的文化內涵與風采[7]。而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創作與推出是為了向觀眾更好地傳達非遺的風采,更好地表達所拍攝的人物與故事,所以創作人員可以利用多種藝術手段或技術措施,綜合展現非遺類項目。對此,在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時,創作人員可以采用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由此形象地展現已經發生的情景或事件,進而增強非遺傳承故事的完整性,并向觀眾準確表達出非遺類電視節目的主題內容[8]。例如,《嶺南記憶》講述了客家山歌傳承人余耀南對客家山歌精彩絕倫的演繹,尤其是通過故事形式,表達了山歌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流傳過程,通過精彩的情景再現將觀眾拉回了那個淳樸的時代。
筆者通過梳理與分析非遺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歷程發現,在初期階段,非遺類電視節目曾使用過不同的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然而近幾年,非遺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與紀錄片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盡管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內容有藝術魅力,但仍需要結合傳統紀實的方式,展示非遺類項目的本真面貌,這也是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所追求的重要價值[9]。目前,以紀實為主的非遺類電視節目成為發展主流,這對于展現非遺類項目發展歷程而言是一種實用性強的表現手法。創作人員通過應用傳統紀實手法,利用非遺類電視節目展現非遺類項目的真實發展情況,以及其產生的社會影響,進而更好地達到宣傳、記錄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果。例如在《尋找手藝》中,云南勐海傣族油紙傘傳承者坎溫消瘦的身材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紀錄片采取了灰色調,讓整個節目更加寫實,同時展現了油紙傘從材料準備到制作完成的幾十道工序,將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展現給了觀眾。
創作者在深入了解非遺傳承人與非遺傳承故事之后,可以根據拍攝目的與節目內容設置拍攝角度,深入、全面且集中地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創作不僅在于向觀眾展現非遺類項目的魅力,更擔任著傳承、保護、宣傳非遺類項目的社會責任,所以確定拍攝主題,并以此為支撐更好地展現拍攝對象顯得更加重要[10]。對于非遺類電視節目而言,選擇好的主題,不僅可以提高電視節目內容的藝術價值,還可以更好地起到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果。非遺類電視節目多主題表達以表達人文意識內涵、表達價值訴求、表達審美情趣為主。表達人文意識內涵主題是指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財富的重要內容,在拍攝非遺類電視節目時,加入人文意識,通過展現具體的非遺故事,展現對非遺人物命運的關懷;表達價值訴求是指通過非遺類電視節目表達富有哲理、積極、正確的價值訴求,讓觀眾在觀看時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也能夠從中得到哲理性思考;表達審美情趣是指通過該主題提升電視節目的審美水平,真實記錄非遺故事,為觀眾帶來更好的藝術體驗。
在敘事視角方面,非遺類電視節目的敘事視角選擇有一定的規律,主要包括內視角、外視角與全知視角。內視角是指讓非遺類故事的親歷者根據自身對故事的了解或是根據自己的回憶講述故事。因為是由親歷者親自講述故事,所以可以增強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可信服性,同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將觀眾引入故事情景中,提高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吸引力。外視角是指非遺類故事的敘述者并不直接參與電視節目講述的故事中,而是以旁觀者的視角講述故事,不加入個人的思考與主觀情感。所以,外視角敘事中的講述者可能對節目中的故事并不了解,但是此種視角更契合觀眾的心理需求,與觀眾處于同一視角中,更能引發觀眾的想象與思考。全知視角是指非遺類故事的敘述者掌握相關的所有信息,非常熟悉非遺類故事涉及的人物,也很清楚整個故事的發生脈絡與故事細節[11]。在非遺類電視節目的創作流程中,構建全知視角具有明顯的必要性,且該視角的構建對于傳承、保護與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非常重要。
非遺類電視節目創作中應用的場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特寫與全景,每個場景的應用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在敘述非遺類故事時,為了能夠有藝術感,有層次、清晰地表現整個非遺類項目的發展過程,一般需要合理配合運用多個場景。非遺類電視節目創作者在拍攝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需要根據拍攝目的選擇合適的藝術表現鏡頭,不僅要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也要保證拍攝的畫面具有美感。在非遺類電視節目中,不同場景中的鏡頭語言表達的藝術效果也有差異。在創作非遺類電視節目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結合具體的非遺類項目與主題,選擇對應的鏡頭語言,從而保證節目能夠呈現出好的藝術效果。例如,如果在非遺類電視節目的開篇交代非遺環境與地區,一般用遠景拍攝,使用航拍鏡頭寬廣視角,拍攝出具有明顯特色的畫面,交代非遺類故事的產生背景,同時保證畫面的藝術美感;而在拍攝更追求精致畫面的非遺手工藝時,一般使用近景或特寫鏡頭,從而穩定且精細地展現非遺手工藝人精湛的技藝。在非遺類電視節目中,長鏡頭是常用的藝術拍攝手段,可以真實客觀地記錄非遺類故事的發展情況,提高畫面的可信度。
我國進入新媒體時代后,非遺的傳播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新媒體為傳播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非遺類電視節目作為將電視節目元素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的文化節目,以其原創的模式、新穎的內容、獨特的選材,創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非遺古老技藝與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非遺類電視節目創作者選擇合適的非遺表現手法與技巧,能夠更好地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類電視節目留下的影視資料,不僅在于記錄非遺人物與非遺故事,更是為了有效地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非遺類電視節目在向觀眾展示非遺類項目的風采時,也揭示出在歷史長河中非遺類項目不斷浮沉的發展歷程,由此引導觀眾在觀看時更切實地感受到傳承與保護非遺的重要性與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