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作者單位:蚌埠廣播電視臺)
媒體融合時代,當海量信息源源不斷涌現,滿足了人們多方面的需求時,地方臺電視新聞因為播出時間、方式以及制作、審片流程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在新聞傳播時效性上已經不再具備優勢。如何在新形勢下揚長避短,繼續發揮電視新聞的影響力,提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成為傳統媒體人應該思考的問題。蚌埠廣播電視臺作為安徽省一家市級主流媒體,通過長期的新聞實踐,并綜合其他地市臺的經驗,認為電視新聞評論能夠闡明媒體觀點,發出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是一種讓受眾關注、為各界稱道的好形式。電視新聞評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顯電視媒體信息的權威性、溝通群眾的貼近性、把握整體的全局性等優勢,以其短小精悍而又生動鮮明的特點,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市民生產生活,引導受眾在權威聲音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承擔起主流媒體成風化人、凝心聚力之責。現筆者結合本臺主打欄目《蚌埠新聞聯播》中的實例,對新聞評論的構思、寫作、產生的影響等作一些淺顯分析。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也切切實實體現在媒體的傳播內容上。對于地方臺來說,就是要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準確傳達與解讀黨和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新聞評論作為新聞不可或缺的體裁,作為輿論引導的一種重要手段,就是要用明白曉暢的語言,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準確地送進千家萬戶,讓群眾愿意聽、聽得懂、能接受、愿落實,從而搭建起上傳下達、溝通順暢的橋梁,達到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進工作的效果。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區中心城市”。2021年1月初召開的中共蚌埠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于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實現“五個更加”的指導意見》。在不久后召開的市“兩會”前夕,《蚌埠新聞聯播》推出《我給兩會捎句話》專欄,從工業經濟、交通區位、商貿流通、生態環境、科教文衛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全市行業、事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短板和問題,并聽取專家學者和普通市民對未來發展的意見和建議。消息后面緊跟著配發評論,以事實為依據,從微小處著眼,連續發出詢問,分別推出《打造“兩個中心”,離我們還有多遠?》《建設“兩個中心”,這些差距是否讓你有所觸動?》《建設“兩個中心”,如何直面差距勇于擔當?》等評論,層層分析、步步深入,剖析了擺在全市干部群眾面前的需要思考的命題。這一系列短評在內容上契合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最新出臺的文件精神;在語言風格上,既簡潔清新又不乏犀利;在表現手法上,不僅有主播大氣的表述,還通過畫中畫制作,用數字說話,直觀反映了蚌埠與區域中心城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例如:“我們要進一步把蚌埠放在全國、全省發展的大格局中找準位置,不能在天天喊著建設‘兩個中心’中,慢慢喪失中心城市的地位”,敢于直面問題,對于全市上下來說無疑是一種警醒;“如何奮起直追,思想解放是先導,根子在觀念、在思想深處”,在問題剖析中指出前進道路上的藩籬,從而激發加快發展的活力動力;“比照先進標兵尋找短板,參照優秀標桿度量差距,勇于‘向高的攀’,敢于‘與快的賽’”,更是號召全市上下把拉高標桿的信心轉化為干事創業的自覺行動,轉化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合力。這一系列評論,把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普通群眾的感受期待有機、自然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進行評述和引導,深入淺出地解讀政策文件,激勵人們以時不我待的精神攻堅克難,在開啟新階段現代化美好蚌埠跨越發展的新征程上勠力同心。
2021年7月份舉辦的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是一次國際性行業盛會,是蚌埠大力舉辦的一件大事,也和蚌埠打造“創新之城、材料之都”的目標高度契合。大會開幕前夕和舉辦期間,新聞節目在報道大會籌辦、布展、保障等全過程,以及本市新材料領域工業企業創新成果的同時,配發《煥然一新待嘉賓 萬事俱備迎盛會》《搭建“新”舞臺 創造“新”精彩》《擦亮“無塑蚌埠”綠色名片》等一系列評論,評論中指出,“這既是一個展示形象、檢驗實力的舞臺,又是一個尋求合作、謀求共贏的機遇”,“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我們將傾心服務,竭力辦出高質量、有影響的盛會;我們更要勇于創新,借助平臺優勢,持續放大和延續活動效果,提升蚌埠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既道出了蚌埠敞開胸懷,歡迎遠道朋友的熱情,又提振了全市人民的信心,增添加快發展的干勁,在全社會營造出濃厚的喜慶氛圍。
高質量的新聞評論是引導輿論的重要工具。當重大事件或突發事件發生后,作為主流媒體,除了在第一時間讓公眾了解事件的真相和進展等情況外,還應該以權威觀點有效引導輿論。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場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打響。面對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地方臺的輿論引導作用不容小覷。《蚌埠新聞聯播》在每天集中播發本地疫情防控動態消息的同時,適時配發新聞評論,引導群眾堅定信心、科學防控,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持續幾個月的時間里,疫情防控形勢在變化、工作重點在變化,新聞評論的視角和引導方向也跟著不斷調整[1]。在小區實行封閉管理的關鍵時期,《筑牢疫情“防控墻” 守護共有家園》《病毒必須隔離 人心不能疏離》《“宅”在家中 一樣春光明媚》等評論提醒市民,“嚴進嚴出難免會帶來一時的不便,但換來的是大家的安全。每個人都要保持理性科學的態度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主動執行相關規定,共同筑起群防群控的銅墻鐵壁”。當本土新增病例數逐步下降至個位數,中共中央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復工復產重大決策時,《復工生產也是戰“疫”硬仗!》《安全復工 全力戰“疫”》等評論及時跟進,指出“生產一線也是戰疫前線,越是千頭萬緒,越要抓住重點;越是任務繁重,越需主動履責”。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牢記安全 不負春光》《回歸正常生活 防控不能松懈》等評論則警示人們:思想不能麻痹、措施不要放松。這些評論從疫情防控各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或慷慨激昂,或循循善誘,或以理服人,或以情動人,在事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大時刻,堅定、適時發聲,有力、有序引導,充分顯示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另外,節目在報道大量最美“戰疫”人的先進事跡時,從人物身份和個性特點出發,撰寫了《攜手無懼 為愛逆行》《肩負使命扛起責任 讓青春在戰“疫”中閃光》等多個評論,謳歌了逆流而上、舍棄小我,以暖心行動書寫人間大愛的模范品格,展示了道德之花在“好人之城”蚌埠處處綻放的生動場景,為全市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鼓舞。
書寫砥礪奮進的故事,鋪展清新怡人的畫卷,展示激動人心的成果,弘揚開拓創新的精神……這些都是新聞報道中常見的題材。新聞評論是對報道內容的精準提煉和對報道主題的升華,在構思、寫作中應該依托報道而又高于報道。要注重充分挖掘典型人物、生動場景、創新舉措、實踐成果的價值內涵和特別意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深刻的思想,響應時代的召喚,用先進標桿、榜樣力量,喚起、激發普通群眾的崇敬感、自豪感、榮譽感和使命感,引領越來越多的人在新征程上勇毅前行。2020年8月,中建材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并啟動工業化生產,蚌埠再創玻璃新材料領域的中國第一。《蚌埠新聞聯播》迅速播發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隨后配發評論《打造“中國硅谷” 推動綠色發展跨越趕超》,闡明這一重要成果不但突破了“卡脖子”核心技術,而且是推動經濟綠色轉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并和蚌埠推進硅基產業集群建設、加快打造“中國硅谷”的目標結合起來,提振了全市人民工業強市的信心,增添了加快發展、實現“彎道超車”的干勁。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地抓住地域特點、本土資源等條件實施的脫貧舉措亮點紛呈,取得不俗的成效,并涌現出一批自立自強的脫貧戶和開拓進取、甘于奉獻的致富帶頭人。在報道鄉村牢牢把握產業扶貧這個關鍵,建立就業扶貧車間,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時,評論《扶貧小車間 脫貧大作為》指出“農忙在田間務農,農閑在車間務工,已成為不少村民的常態”,盛贊了加快“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帶來的豐碩成果,并指出“只要大家都來關心和支持扶貧產業發展,小車間就能撐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大夢想”。從小切口入手,折射出國家大政方針在基層的生動實踐。五河縣大新鎮郭府村村民郭凱先肢體殘疾,通過發展掃帚加工產業實現了脫貧。新冠肺炎疫情來臨,他捐贈5000元用于購買防疫物資,這一數額對于這個曾經的貧困戶來說并不容易。評論《吃水不忘挖井人 疫情擋不住溫情》深情地表示:“有一種精神,叫困難面前從不退縮。身體的缺陷沒有打倒郭凱先,不服輸的他不僅成功實現脫貧,而且帶動更多貧困戶走上增收之路;有一種光榮,叫我想為社會出份力。錢雖然不多,卻飽含真摯的情感。吃水不忘挖井人,疫情擋不住溫情,每一個小我都在為疫情防控獻出一份大愛。”寥寥幾句,一位身殘志堅的樸實脫貧戶形象活靈活現地浮現在人們眼前,頌揚了其感恩社會、回報他人的品格。
此外,節目中對蚌埠市7×24小時政務服務地圖功能在全省率先上線運行、蚌埠在全省率先開展“禁塑”等一系列創新做法分別配發評論,弘揚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激勵更多的人擔當作為,創造無愧于新時代的嶄新業績[2]。
新聞評論通過揭示新聞事實的本質,闡明對事實的見解和態度,發揮著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蚌埠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一段時間后,一些地方的環境衛生開始出現反彈,管理也有所松懈。記者走訪了市區部分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區、農貿市場等場所,用鏡頭記錄了這些地方環境衛生、交通秩序、市民行為等方面的不足。每天報道后緊跟著配發本臺評論,選取報道中的某個點,找準問題癥結所在,用較為犀利的語言對此進行評述。比如:《“金字招牌”要經得起群眾檢驗》直言“牌子到手,就解甲歸田的思想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創城不易守城更難 制度建設不可少》呼吁努力破解“治理—反彈—再治理—再反彈”的怪圈,走出有生命力的創城之路;《老舊小區創建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議將心比心聽民意,進行“微改造”,補齊短板,盡力做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用好“文明袋” 牽好“文明繩”》指出“管好一只寵物狗,不再是各家各戶的家務事,還體現了管理體系的密度,反映著管理能力的精度”,呼吁公安、行政執法等相關部門負起責任,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一個個評論,在事實的基礎上毫不留情地批評,對涉及單位和部門無疑是鞭策、是警醒,有力推動了問題的整改,發揮了主流媒體推進文明城市常態化、長效化創建的作用。
2020年,針對糧油可能出現短缺的消息在網絡上傳播,一些市民開始囤積糧油的情況,評論《不為謠言所動 理性購買糧食》積極進行宣傳疏導,引導市民保持定力,增強辨別力、判斷力,避免人為“囤貨”造成市場短期供應不足,引起社會恐慌;針對全市首例涉疫情口罩詐騙案宣判,評論《防疫不忘防詐騙》斥責了為了一己之利,將他人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拋在腦后的不法之徒,提醒公眾擦亮眼睛……這些短評以新聞報道為依托,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及時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較好地發揮了引導輿論、監督社會的作用。
以上是筆者作為一名電視新聞欄目主編,在長期工作實踐中,對新聞評論這一體裁的寫作、播出效果等方面所作的簡要概括和總結感悟。新聞評論是對新聞報道內容的高度濃縮、精準提煉、深度發掘和主題升華,它源于新聞而又高于新聞,其撰寫工作對于編輯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歷練。電視新聞因其傳播特性和受眾特征,評論應該基本做到內容短小、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簡潔、情感真摯。面對紛繁復雜的現代生活,只有做到在評論中體現針對性、彰顯思想性、增強感染力、提升引導力,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真正承擔起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