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上海虹口區轄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一條馬路。解放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購物寶地,“走走看看南京路,買賣還在四川路”,那句順口溜讓老上海人言猶在耳,記憶猶新。上海三條著名的商業街,南京路、淮海路和四川路,四川北路確實散發著老上海濃郁的市井氣息,那個年代,許多本地人更愿意去四川路購物,因為它實惠,靠得住。
我小時候家住徐家匯,對虹口還是很陌生的,聽大人們說那是“浜北”,意指蘇州河以北的虹口、閘北、楊浦等區域。1970年代后期,我在復旦大學上學,每周六回家,過完周末,周日晚上就朝學校的宿舍趕,來回都是騎自行車,騎行路線斜穿了上海的主要鬧市區。每次來回總要經過四川北路,這條馬路兩邊的生活配套設施,一直很完善,中西醫院、中小學校、銀行郵局、服裝百貨、飯店酒家、茶館浴室等應有盡有,且價廉物美,惠而不費,盡管有點喧囂嘈雜,但人氣很旺,有典型的上海生活景觀,很有人間煙火氣。然而,現如今走在四川北路上,恍如隔世,兩邊的構筑物是更加高大華美了,但寂寥而冷清。
四川北路是上海開埠之后最早的幾條馬路之一,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這條馬路是很有故事的。要我看,四川北路是最能體現上海市民精神的一條路,是文化名人聚集“文武兼備”的一條路,更是上海人砥礪城市精神與城市品格象征的一條路。
記得2019年央視《長江行》劇組來上海,導演組的同志要我當向導協助采訪。我不假思索地說,應該采訪四川北路。為什么?這條路文武兼備,代表著上海的城市精神。不是嗎?現代上海最為珍貴的“文”“武”之地都在這條路上。1930年3月2日,魯迅由馮雪峰、柔石陪同,來到四川北路多倫路(當時叫竇樂安路)的中華藝術大學,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革命文學組織誕生。自此,以魯迅為旗手的中國左翼文化運動蓬勃開展,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文學史翻開新篇章。是為“文”。
再說“武”,110年前誕生于上海的中國精武體操會,是上海精武體育總會的前身,由同盟會會員陳其美、農勁蓀等人和愛國武術名家霍元甲共同創建,是我國近代民間體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個民間體育組織。其址最初設立在閘北旱橋以西王家宅(今交通路會文路附近),1916年4月6日遷入培開爾路73號(今楊浦區惠民路荊州路口),1922年,精武會主事者在四川北路橫浜橋福德里覓得一塊空地,建造精武中央大會堂,1923年7月遷入辦公(即今上海精武體育總會所在地)。經過百年發展,精武文化和精武精神為深入人心,目前已在全球建立了77個精武會組織,2014年,“精武武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上海城市主題文化品牌。
一個是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組織,一個是“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體育武術總會,相距不遠,都在四川北路上,真是應了《尚書》里那句古語:“乃文乃武,惟精惟一?!笨芍^文武兼備,一張一弛?;赝倌隁v史,這里有魯迅、瞿秋白、茅盾等一批左翼文化名人留下的足跡,也有一批投身革命的紅色人物在精武會發出正義的聲音,這一切,正是上海人民富有不屈不撓斗爭傳統的象征,至今令人心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