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疫情前中國圖書市場的碼洋連續多年都在以兩位數的增長率飛速發展,但優質作品,尤其是新原創內容的稀缺卻是行業的最大痛點。
參考開卷數據,在2021年三大榜單(虛構+非虛構+少兒)暢銷書TOP10中,當年上市的新書僅有兩本,分別是虛構榜中余華的新作《文城》和少兒榜中的《黑龍江尋寶記》。2015年至2021年,三大榜共30本暢銷書中,2015年上市的新書占到了8本,此后幾年間一路下滑,2020年降到了最低點1本,2021年也還是可憐兮兮的兩本。可見從2018年起,暢銷書榜單上幾乎全是老面孔。
再以中國作家協會每年公布新增會員數據為例,除 2015 年新增會員數量同比下滑15.32%外,協會新增會員數量總體呈增加態勢,2020 年新增會員 663 名,同比增速錄得 7.80%。網絡文學作家是內容創作領域的重要增量,2020 年作協新增會員中網絡作家占到十分之一,網絡文學作者數量也已超過2000萬人。然而盡管內容創作者不斷擴容,但作品既能有文化水準又能得到大眾認可的作家仍在少數。
具體到虛構文學暢銷書榜單,多年來依然幾乎無人能沖破劉慈欣(代表作《三體》)、余華(代表作《活著》)、東野圭吾(代表作《解憂雜貨鋪》)、卡勒德·胡塞尼(代表作《追風箏的人》)、加西亞·馬爾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獨》)的包圍,可見在虛構文學領域真正優質的作家資源和作品依然稀缺,其他細分品類的情況也大體類似。
任職于知名出版集團的一位編室負責人向筆者直言,因為好的內容少,出版業“一直以來都非常卷”,所以從業者每時每刻都在找新的突破口。換言之,“變著法賣書”。

作家劉慈欣? ? 圖/視覺中國

作家余華? ? 圖/視覺中國
根據國際慣例,一般作家去世50年后,其作品即進入公共版權領域。由于這些作品既兼具經典性,又沒有版權費這塊的成本支出,因此無一例外會成為出版市場的熱門選題。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同一部作品可能在一個周期內出現多個不同出版社的版本。比如2016年,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進入公版領域后,其經典作品《月亮和六便士》在國內涌現出了幾十種譯本,其中不少還能達到百萬冊銷量。
在這方面,上海譯文的“譯文經典”、果麥文化的“果麥經典”、讀客文化的“經典文庫”等都擁有很強的品牌效應和讀者黏性。
以果麥文化為例,其出版的公版經典作品《小王子》,暢銷400萬冊;一本定價 138 元的《詩經》,年累計銷售突破 30 萬冊。若在天貓APP搜索《小王子》,全網銷量排在第一名的就是果麥版本——其在博庫圖書專營店近期有4000多人付款,而排在第二名的友商版《小王子》在同店的近期付款人數則不過200出頭。

原生文本的經典性固然是公版書暢銷的原因,但當市面上的競品有幾十種時,能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頭部,果麥靠的是對圖書之美的“規范”,還有對經典作品的“價值再發現”。
果麥高管毛婷介紹說,在編輯過程中,“無論是書封的設計,還是到內文的排版、字體,甚至閱讀節奏的調整,都是我們極為看重的。設計、用材、用料、裝幀等各方面我們都希望做到極致,而不是先去考慮成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經典”系列憑借特色鮮明而又和諧統一的封面設計被讀者昵稱為“窗簾布”系列
“另外,市場上大部分的世界名著都是幾十年前的譯本,當時的譯者受限于時代,可能會有一些偏差錯漏,這就是我們做重譯的意義所在。比如《小王子》,當時發現市面上的其他版本只是把它定義為一本童話書,但事實上作者的文字里是有很多哲思的。于是我們跟翻譯家李繼宏溝通后,請他對作品做重新闡釋和導讀,成功地把《小王子》本來所擁有的哲學性和文化意義展現給了讀者,它也就從一本童書變成了文學經典。再如果麥版《詩經》,2018年前,國內市場的《詩經》品種大致可分為兩種:一類是偏重于學術考訂,定位為文學典籍的版本;另一類是著眼于大眾普及,在編輯和設計上都盡可能淺顯的版本。但我們的編輯注意到,現在的讀者很注重圖書在裝幀設計上的美學價值,所以我們就自主編輯策劃了一套詩畫結合的《詩經》,在保持學術嚴謹基礎上,盡可能地增強設計上的美學附加值。”后來,這套《詩經》不僅成為市面上最暢銷的版本之一,還帶動其他出版企業開啟了這類詩畫結合的古典文學作品“重制”風潮。
在采訪過程中,受訪從業者無一例外地表示,作為一個兼具經濟屬性和文化屬性的特殊產業,圖書不能只“向錢看”,因而教科文類圖書一直在緊跟時代腳步,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傳播先進科學文化。
資深編輯周其(化名)就分享了他對大眾文化領域圖書內容形式之變的觀察:“就拿歷史類圖書來說,它的專業性很強,但如果形式枯燥,那即便內容再有深度,也不易吸引普通讀者。所以隨著時代和閱讀習慣的變化,我們也一直在變。從由《萬歷十五年》開啟的歷史敘事風格,到《明朝那些事兒》引領的那種通俗易懂而又不失趣味的風格,再到如今的讀圖時代,我們用《如果歷史是一群喵》這樣的漫畫形式來講歷史。可以說,我們讓歷史變得更老少咸宜了,也讓歷史類讀物變得更流行、更暢銷了,這些都是做好內容的一種辦法。”

從《萬歷十五年》到《漫畫百年黨史》,教科文類圖書一直在緊跟時代腳步,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制作內容
這兩年漫畫形式的圖書廣受讀者歡迎,捕捉到這一趨勢,即便是嚴肅如建黨百年的主題出版,也在往這個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向靠攏。憑借“半小時漫畫XX”系列成為這一領域頭號暢銷作家的陳磊就出版了《半小時漫畫黨史》《漫畫百年黨史·開天辟地》等作品,其宣傳文案中“針對青少年研發 / 給孩子們講黨的故事”直截了當地點明了編輯策劃選題時的目標讀者。其中后者是在黨史專家、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審校下完成,可見在堅持學術性的基礎上,注重大眾性,把政治性、學術性與大眾性融合起來是大勢所趨。
童書編輯小蕾也分享了她專業領域的圖書之變——兒童立體書。
“立體書算是個舶來品,之前我只在國外的一些圖書展銷會上見到過,但這兩年在國內也漸漸起步了。”

立體書《大宋風華立體清明上河圖》
小蕾介紹說,立體書具有互動體驗的特性,所以很受小朋友的喜愛和青睞。“它突破了傳統的二維平面設計限制,豐富了圖書的表現手法,于是讀書就變成了一種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多重感官活動。而‘立體的形式,又不限于我們常見的立體賀卡式的彈出,還有翻翻、拉拉、轉盤、觸摸等工藝,綜合在一起形成的立體書認知范圍和藝術效果。從童書的讀者對象來說,它契合了孩子的發育特點和感官認知;從純粹的審美領域來說,提供美的享受和感知,也算是美育的一種,所以我覺得立體書今后可能會成為童書的新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