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豐
(作者單位:遼寧工業大學大學文化傳媒與藝術設計學院)
互聯網和新媒體等技術強勢介入公共環境中,促使媒體傳播內容和渠道展現出顯著的融合特性。無論是新舊媒體的融合,還是新舊新聞觀念的交織,都促使媒體傳播的主體和形式發生了改變,其中,各類網絡平臺的崛起和蓬勃發展,孵化出大量不同素質的網絡主播,對社會公共事件的傳播和發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針對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的研究,需從不同觀點和維度出發進行全局考量和綜合分析,找到合適的傳播路徑。
自媒體時代,信息發布與傳播具有一定的偶發性。普通網友可依托短視頻平臺快速上傳或直播社會事件,偶然出現的社會事件會在網絡平臺實現全覆蓋,具有較高的討論熱度和傳播熱度。偶然事件成為熱議話題后,會在微博、抖音等平臺吸引大量網友圍觀,話題討論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觀點。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具有短暫性特點。新聞和熱點話題可快速發酵和傳播,但也會很快被其他熱議內容所覆蓋,新聞傳播的周期逐漸縮短,社會大眾較難長時間聚焦在一個社會話題和輿論事件的討論中。在開放和多元互聯網環境下,網友會跟進不同的話題進行討論和圍觀,但也隨時會受到其他類事件的影響而迅速消散。可以說,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因內容發布和發酵周期的短暫,不易于快速形成理性共識,不利于社會公共事件的有效解決。并且,不同主體參與的社會話題討論和媒體傳播中,相關事件頻頻出現反轉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不利于健康社會風尚的引領和文化環境優化。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從以往的權威機構內容發布和輿論控制轉化為多主體參與和內容發酵,媒體傳播已逐漸去中心化,不以單個平臺和主體為主,社會大眾都能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內容發布和傳播,不局限于既往的官方意見和大眾輿論場的二元交互,更多情況下是多個主體和群體的相互交織和互動。依托新媒體平臺,各種各樣的輿論信息都能夠獲得快速覆蓋和滲透,群體情緒會被快速“點燃”,普通大眾、官方媒體、民間組織、領域專家等都可成為媒體傳播主體,基于自身的主觀意識進行觀點和立場表達,公共輿論出現較為明顯的群體分層特點,并在線上和線下等多維空間進行內容發布和傳播。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人應正確引導公共輿論,利用專業知識和正確專業手段,有方法和有策略地傳播觀點和相關政策。相關單位要協助政府快速發布權威言論,引導大眾從正確的方向進行輿論探討和發酵,尤其是在處理公共突發事件時,必須充分發揮媒體傳播的作用和功能,使大眾了解事件原因和發展態勢,對不良情緒和言論進行快速和有效的疏導,可利用官方平臺進行內容發布和傳播,使大眾了解事件真相,杜絕事態危機化擴大。圍繞公共衛生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媒體人必須正確引導公共輿論,圍繞具體事件進行全方位的系列報道,利用權威媒體進行輿論引導,繼而發揮穩定人心的作用。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必須充分體現真實性、客觀性、準確性,無論是利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介進行新聞報道,還是基于互聯網平臺以直播的形式進行輿論引導,都必須客觀和真實地報道新聞[1],將公共事件的起因、發展、走向等,明確和準確地告知大眾,并對負面言論進行及時和正確的引導。尤其是對于社會公共安全有一定威脅和影響的事件,新聞媒體必須精準發力及快速行動,將事件真相準確和及時地傳遞給大眾。若媒體傳播出現失實和滯后的現象,大眾就會被負面和不實言論所干擾,因此,媒體人必須圍繞公共事件進行詳細報道,對不良和負面言論進行根本性的遏制,充分體現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的優越性和既定功能。
謠言對新聞傳播具有不利影響,若不能進行及時遏制和管理,將會引發失控的群發性事件。公共環境中的新聞單位要肩負起行業使命和社會責任,做好政府和群眾間的信息媒介,將客觀和真實的內容傳遞給大眾,便于大眾正確解讀和探討事件發展,且能對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有效宣講和傳播。新聞媒體要制作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在傳播和發酵的過程中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對于偶發性的新聞事件,相關單位必須快速啟動危機應急預案,協助政府和職能部門進行有效的突發事件應對處理。另外,新聞單位要正確地反映群眾心聲,促進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制定更加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從而圍繞突發公共事件,正確、完整、如實地傳遞政府主張和聲音。由此可見,新聞媒體應成為政府與群眾交互的橋梁,做好政府和群眾間的信息媒介,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應對公共突發事件。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要高質量服務社會群眾,為國家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有利條件。相關媒體人要尊重新聞本源,客觀和如實地報道事件和事物,認識到大眾對公共事件具有一定知情權,因此在生產和傳播新聞內容時,要充分考慮社會民眾的價值取向,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內容的發布和傳播[2]。圍繞重要的公共突發事件進行報道的過程中,媒體人要注重宣傳正能量,倡導科學精神,引導大眾客觀和理性地進行探討和內容傳播。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媒體人要精準定位自身的媒體角色職能,要充分發揮新聞傳播的功能和作用,嚴守職業道德和底線,注重宣傳正能量及倡導科學精神,要主動承擔媒體角色職能,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念,明確自身在行業和社會中的責任和職責。
媒體傳播要體現規范性和實效性,在既定的邊界中進行信息生產和傳播,實現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的健康發展,需要把握好公共輿論的傳播取向,以公共利益為先,不應過度突顯個人主義,圍繞公共突發事件進行觀點和態度輸出時必須保證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綠色性,不應隨意和惡意地傳播負能量。媒體傳播從業者要主動成為具有行業使命感的媒體人,并能主動提升自身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和應變能力[3]。公共環境中,信息傳播手段和方法要健康化,既要注重搶占輿論制高點,還需利用新媒體平臺和技術化解危機。另外,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對相關單位進行有效約束和管理,要做好公共事件權威傳播的管理,將最真實的聲音傳遞給大眾,有效強化公眾的責任意識。只有把握好公共輿論的傳播取向,才能增強公共環境中自媒體的責任意識,繼而真正發揮媒體傳播的價值和作用。
自媒體是公共環境中輸入和輸出信息的重要主體,其會利用短視頻平臺直播公共事件或日常生活。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要健康發展,需要將責任落實到所有自媒體,注重增強自媒體人的公共責任意識,有意識地把控內容質量,采用規范化和正確的手段進行輿論引導。只有保證自媒體人具備良好的公共責任意識,才能確保信息傳播的質量,因而要聚焦個體信息素養的培養情況,促進公共環境建設和正確聲音的傳遞。若公共環境中傳播的內容是虛假信息和不實言論,將會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因此,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必須將目光聚焦于自媒體領域的發展,以增強自媒體人的公共責任意識為著力點,建立健全公共環境媒體傳播管理機制,構筑健康、綠色、多元的輿論空間。
短視頻、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的崛起,促使我國進入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成為發布信息的自媒體人,在自由的表達空間中發表言論和觀點。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需要具備正確的傳播取向,因此,相關部門應主動構建現代化的媒體行業管理平臺,加強對互聯網信息生產和傳播的監督和管理,保證媒體傳播的規范性,有限制地體現言論自由,避免出現虛假和碎片化的信息,影響大眾思維的形成和價值觀的塑造。另外,應構建專門的監管平臺,定期發布政策和指導方針,引導各平臺規范化地進行信息傳輸和傳播,從根本上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營造健康、開放的公共環境。此外,相關部門要依托現代化的媒體行業管理平臺,督促各個單位深度解讀行業政策,并能利用在線教育增強從業人員的公共責任意識,如利用不同的案例對自媒體平臺中的意見領袖進行有效規范管理,促使他們成為具有行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傳播者。公共平臺中的意見領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必須發揮平臺監管作用,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思想引領和行為規范,真正體現媒體傳播的公共責任意識。
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具有偶發性、短暫性、多元性等特點,給信息管理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相關單位應建立健全媒體傳播的監管機制,協同技術要素和制度要素推動媒體行業的健康發展,加強對微博、微信、小紅書、豆瓣、抖音等平臺的監督和管理,并根據公共娛樂環境現狀,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管理規范和獎懲措施。目前,我國網絡公共平臺出現了未成年人過度追星的問題,相關部門應對公共輿論現狀給予高度重視,通過規范和約束媒體傳播,構建一個健康、科學、開放的信息發布和探討空間,同時要建立科學的回應長效機制,對平臺的輿情引導和控制行為進行有效規范。信息采集、處置、舉報、研判等方面也應進行良好的引導和回應,進一步增強媒體傳播內容的審核,并設置相應的獎懲機制[5],對互聯網平臺中的自媒體領域進行有效監管,引導公眾理性思辨,對公共輿論事件進行理性和客觀探討。另外,必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對媒體傳播進行科學規范和管理,科學制定和嚴格實施網絡監管法律法規,并根據目前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的特點,動態地進行完善和優化,引導自媒體平臺的用戶規范自身行為和正確地進行各種言論和觀點的表達。
公共環境中媒體要正確引導公共輿論,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線,隨意或惡意發表言論。具體來說,在對公共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和評論的過程中,媒體人必須做好內容的把關,正確地選題和客觀輸出觀點,不能為了獲取流量而歪曲事實,相關單位要出臺相關的政策和規定,增強公共突發事件媒體傳播的規范性。同時,各個平臺和媒體要正確定位自身媒體角色職能,要客觀和真實地報道新聞,將事件原貌傳遞給大眾,圍繞突發事件本身進行報道,并利用即時性評論,客觀和理性地探討和發布內容。另外,相關部門要慎重使用話語權,對各家媒體進行正確和科學的引導,在充分體現新聞傳播自由性和公共性的基礎上,保證內容生產和發布的規范性。目前,公共傳播從傳統的二元對立逐漸發展為多元主體參與,新聞傳播規范和管理的難度增加,加上媒體傳播存在多元性、偶發性等特點,媒體人更應注重提高公共突發事件媒體傳播的規范性,加強對網絡意見領袖的引導,避免為獲取流量而引起不同群體的對立。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的時效性獲得大幅提升,各單位、組織、個人都會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布和轉發大量信息,但多主體進行輿論發酵的過程中,會出現負面信息和不實言論。因此,在自由的公共空間之中,媒體傳播應保持冷靜和客觀,有序地引導輿論。公共環境中媒體傳播要更加體現專業性和時效性,不應為了搶占輿論市場而失去媒體公共責任[4],相關自媒體人,要如實地報道和傳播公共輿論事件,而不應極端地進行個人情緒宣泄。同時,短視頻平臺需對發表失實言論的賬號進行科學和有效處理,用戶若圍繞公共輿論事件發表負面言論,短視頻平臺應對其行為進行制止或封號處理。公共環境中自媒體平臺必須具備良好的公共責任意識,不應無限制和無邊界地任由輿論發酵。
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需要加強公共環境中的媒體傳播監督和管理,處理好自媒體人和平臺之間的關系,構建健康和開放的公共輿論環境,既要進行常態化的監督,還需定期和不定期地進行行業培訓,不斷增強從業人員的公共責任意識。公共環境中,媒體要正確定位自身角色職能,正確認識公共輿論引導的意義。同時,相關監管單位要加強對互聯網平臺的管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和價值,營造健康的輿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