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旅行過程中的短視頻實踐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羅 陽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長久以來,在對城市的研究中,“表演的城市”與“書寫的城市”構成了具有張力的兩極。表演城市論者們認為,城市不需要被構想成重寫再現的,“表演城市”是活躍的、空間的、物質的活動[1]。學界提出“表演城市”的目標是思考居民在日常的漫步生活中所表演的角色以及這種表演本身,對于都市空間和都市記憶具有的貢獻[2]。在這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上,文本論突出虛擬再現的城市,而表演論則關注體驗行動的城市。所謂的“書寫”與“表演”,就是以宏觀為指向的媒介再現與以個人為指向的實踐行動,二者間原本難有相互勾連的渠道,但是短視頻作為當下最具活力的新媒體實踐,在“表演”與“書寫”的溝壑間架起了橋梁。城市之中,人的具身在場與漫步表演通過短視頻的形式再現于熒屏之上,繼而實現對城市的文本再現,但同時,短視頻的再現又激發了新一輪其他人的漫步表演,以達到對城市的切身體驗。由此可見,短視頻不僅僅作為城市再現的工具而存在,也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滲透到城市旅行的過程當中。這也提醒我們,有關短視頻的城市傳播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文本的分析上,更應以媒介形式的角度去看待短視頻是如何深入到旅行過程中的,以及對于旅行本身產生了哪些實質影響。
在研究方法上,筆者選取了5名在城市旅行過程中使用抖音拍攝城市景觀并將內容分享至短視頻平臺的旅行者,與其展開半結構式訪談,用以了解旅行者在旅游過程中拍攝短視頻的動因及這一行為對于旅游過程的影響。盡管筆者在前文中提到應當給予短視頻這一媒介形式更多關注,但媒介形式與文本內容本就是一體兩面,不應割裂看待,短視頻中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旅行者的旅行計劃與媒介使用習慣。因此,筆者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選取了#洪崖洞#、#重慶李子壩#等具有城市傳播代表性的話題標簽下的短視頻內容展開文本分析,用以輔助探討短視頻的媒介特點如何左右旅行者的城市感知方式。這兩個話題標簽下的短視頻播放總量均達到2億次以上,具有研究的代表性。
自2016年9月上線以來,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軟件引領了一種嶄新的生活記錄方式,并逐漸重塑了用戶的日常生活實踐。由于軟件中模板化的編輯手段降低了視頻制作的門檻,短視頻這一呈現形式愈加受到用戶的青睞,在繼文字和靜態圖片之后,成為人們記錄生活的又一選擇。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增長勢頭明顯,2020年已超7億人,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到 1 408.3億元[3]。在短視頻營造的媒介景觀中,與對短視頻碎片化使用相伴而生的是對生活細節的碎片化呈現,不僅生活成為被記錄的對象,記錄這一行為也逐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隨走隨拍日益成為社會上屢見不鮮的現象。
當外來旅游者置身于一座不熟悉的城市時,本身缺乏對于該城市的過往記憶與經驗,游客身體的在場并不意味著身心可以在場。從方言的不通到地理路線的不熟悉,再到飲食文化的相去甚遠,種種都在提醒游客自己僅是一個臨時外來者。然而,短視頻平臺作為網絡節點主體的連接工具,為身在他鄉的旅行者與陌生網友進行交流創造了機會。每一條短視頻界面中所附帶的話題標簽與地理定位,在算法推薦的加持下,可將同處一城的網友連接起來,進而產生互動與溝通。
當旅行者將具身的城市體驗再現于手機屏幕上時,與其同處于虛擬空間中的其他節點主體將對此作出反應,其他節點主體對此條短視頻實施的每一次點贊、每一條評論乃至節點之間的每一次互動都意味著對“都市漫游者在場于城市空間”的見證。數字圍觀之下,漫游者對于城市的在場感將得到增強,旅行體驗也能得到豐富。
“我會通過抖音的評論區與網友互動,給予他們旅行的建議,而且這種互動說明自己的視頻得到了別人的關注,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讓自己的旅行也變得更有趣?!保ㄔL談記錄)
“在評論里面,他們會問我騎的什么車、裝備有哪些,或者旅行地的一些基本情況。比如,在疫情期間,西藏還能不能進入之類的,我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當地的一手信息。這種互動挺有意思的,在記錄了自己的旅行外,也幫助了別人。”(訪談記錄)
另外,簡化了拍攝與剪輯流程的短視頻軟件具有高效的記錄功能,為旅行者提供了展示城市漫步經歷的途徑。短視頻界面上所附帶的地理定位等數字痕跡也成為他們來過這座城市最好的確證。短視頻軟件作為一個虛擬平臺,充當了人們在當下生活中“電子日記本”的角色,逐漸演變成人們的數字自傳。
“短視頻這個平臺不僅僅是一個對外交流的工具,它還是我自己記錄生活的日記本,在旅行結束之后,我還會時常通過這些短視頻去重溫旅行中的記憶?!保ㄔL談記錄)
曾經,媒介在城市與個人之間的關系中僅起著中介化的記錄作用,游客通過手機或相機拍攝下有關城市的觀察與體驗,然而分享平臺的缺失使得媒介對于城市的再現只能在以游客為核心的初級群體間分享,此時媒介記錄本身就是最終的目的。而在社交媒體與具有社交功能的短視頻軟件興起后,媒介的記錄功能降格為一個中間環節,記錄后的分享乃至分享后所獲得的交流體驗成為這一實踐過程的最終目的。現如今,智能手機逐漸演變為人類的“電子器官”,從未離開過人,已經在“器官”的意義上與人相生相融,而就在技術對于身體不斷嵌入的過程當中,傳播的主體已不再是純粹以肉體為基礎的“賽博人”[4]。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詹姆斯·吉布森曾提出,人們通過自己的身體讀取城市空間信息的途徑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方位感,高質量的城市空間會調動多個感知方面積極的響應,從而引導人們在城市環境中愉悅地生活[5]。但在現如今的城市旅行過程中,作為技術產物的智能手機與人相隨而行,僅憑身體已經難以滿足人對城市的感知體驗,當人們以“都市漫游者”的身份參與到對城市的直接感知時,除了吉布森所言的基于身體的5個感知渠道外,用戶對于城市的體驗還可以借助媒介再現得到挖掘。
細觀抖音平臺上用戶對于重慶特色吊腳樓建筑——洪崖洞的呈現,多是在夜間選取比較高的地點,站在洪崖洞旁的千廝門大橋上進行拍攝,鏡頭從上至下運動,將山城高低錯落的地貌展現得淋漓盡致。與之相反的是,游客行走于洪崖洞之中,參觀建筑內部時拍攝的視頻所獲關注卻較少。為了達到媒介再現的最好效果,旅行者會仔細甄選更加獨特、極具創意的拍攝視角。如上所述,比起親身進入景點之中感知一木一瓦,從建筑的外部選擇一個適合媒介呈現的特定角度去完成對于城市景點的再現,更能給游客帶去旅行的快感,媒介再現的邏輯逐漸左右旅行者對于城市的感知方式。
對于重慶的另一網紅景點李子壩單軌站,游客自身也參與到對于城市的再現中。在#重慶李子壩#這一話題標簽下的短視頻中,游客站在單軌站下方的觀景平臺上,利用特定的拍攝視角,讓自己與城市景觀同時入鏡,完成“列車駛入口中”的創意效果。這種媒介再現引來了眾多游客的集中效仿與展演,對于城市的再現成為游客與城市互動的方式。
“拍攝的過程使得旅行體驗本身豐富了起來,甚至在我自己的旅行經歷中,拍攝變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保ㄔL談記錄)
長此以往,旅行者有關城市的記憶已經越來越不能離開媒介建構的助力。旅行媒介化的表現之一便是旅行的景觀化,視覺感知渠道被短視頻推向極致,即便短視頻有聲音元素的存在,但在抖音平臺上呈現城市景觀的短視頻內容多是采取配樂而非實景聲音。如此情況下,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方感知渠道被相對削弱,感官的不平衡最終或將限制都市漫步者對于城市更為多元的體驗。
以傳統大眾媒介為播出渠道的城市形象宣傳片與現如今短視頻對城市形象的再現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邏輯。原來的城市宣傳片傾向于采用宏大的時空架構、大量廣角鏡頭以及利用無人機完成的空中俯拍鏡頭穿插其間,人只能想象性地代入自己的身體并獲取主體非人的身體體驗;而在配樂的選擇與臺詞的搭配上也都在竭力營造一個恢宏卻略失細節的城市形象。與此相對照的,作為個體的人在影像呈現中處于一個比較次要的地位。對此,李文甫認為傳統的城市宣傳片映照著富國強民的夢想,城市宣傳片所推崇的離身敘事有著深刻的歷史合理性[6]。
時至今日,眾多城市對于城市宣傳片中所要表現的符號系統逐漸趨于同化,現代化的摩天大樓、中央商務區的繁華街景幾乎成為城市影像的標配。技術賦權下,城市形象的再現權下移至普通民眾。不同于城市宣傳片背后傳播主體的虛無,身體在城市之中的具身性傳播有著鮮明的個人經驗指向,即便沒有專業的拍攝技巧與剪輯手法,旅行者的漫步體驗仍能向屏幕前的網友傳遞最為鮮活的城市景觀,進而引發彼此間的情感共振。而短視頻中一幕幕僅基于身體與智能手機便能完成的城市再現,意味著屏幕之中所呈現的旅行體驗具有“可復制性”。
“我在拍攝短視頻的時候會借鑒以前看到過的短視頻的拍攝手法和角度,畢竟這些短視頻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點贊和關注,那就說明了它們的拍攝手法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保ㄔL談記錄)
不僅如此,旅行作為符號所暗含的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也成為旅行者在媒介中不可多得的社交貨幣。
“發布時,我會加上相關的話題標簽與地理定位,因為加上這些可以增加視頻的熱度和曝光量,點贊的數量也可以多一點。之所以在旅行中拍短視頻,也是出于積累素材的考慮,畢竟旅行中拍的視頻容易漲粉?!保ㄔL談記錄)
這也解釋了短視頻中的媒介景觀為何能在現實中得到一遍又一遍的復刻。旅行者通過模仿與借鑒已經大火的城市短視頻的拍攝手法,以此來保證自己的視頻質量,從而博取更多的曝光量與關注度,最終促成自身粉絲數量的增長。并且,短視頻利用豐富的符號系統為后來的旅行者感受城市文化提供了直觀的經驗信息,這些信息也指引著作為城市外來者的游客應如何去把握與認知這座城市。
誠然以個人視點為特征的短視頻對于城市的推介作用不言而喻,對于城市的闡釋權由過往的以官方政府與旅游作家為代表的精英階層部分讓渡給了普通民眾,在個人經驗指向下生產出來的短視頻內容構成了豐富的城市媒介景觀。但是,以個人經驗為指向的短視頻在通過獨有的敘事方式,向外來者推薦城市的同時,也在所難免地限制著外來者的城市體驗。
短視頻碎片化的呈現方式決定了其對城市的再現也是碎片化的,而游客在拍攝上所采用的個人視角也在加劇這種對于城市再現的局限性。打開現如今的短視頻軟件,無論是夜拍洪崖洞還是仰拍李子壩,面對偌大的城市,用戶不僅在拍攝對象的選擇上實現了不謀而合,甚至連拍攝的角度、畫面的構圖都大同小異。即便技術賦權為個人帶去了闡述城市體驗的機會,但短視頻中所呈現出的旅行體驗也限制了旅行者對城市的感知過程,個人來到城市之中愈加鮮于用身體去感受城市,反而更多的是為了完成對于既有媒介景觀的印證和復刻。對于城市而言,短視頻所塑造的城市刻板印象也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復刻與傳播中形成,后來的“都市漫游者”對于城市的認知與體驗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鉗制。
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來看,城市旅行媒介化的底層邏輯是城市生活逐漸呈現出媒介化的趨勢。在現代都市中,全息LED屏幕對城市建筑的外表予以了裝飾性改造,使得建筑本身也成為重要的信息傳輸載體。不僅如此,數字媒介平臺與公共空間之間的勾連也影響了城市中各類關系的建構,所以認識媒體城市必須放棄將媒體視為與現實相對立的理解視角[7]。隨著結合了媒體、通信、信息和計算機技術的數字網絡越發與日常生活的節奏和實踐融合,原本被忽視的社會生活領域被相繼轉變為資源,“媒介與城市社會空間之間呈現出新的結構性耦合”[8]。跳脫出單純的拍照打卡行為,對旅行的整個過程予以觀照,從利用打車軟件預約交通工具到利用衛星地圖進行導航再到通過小紅書、大眾點評等社會化媒體選擇就餐地點、觀光景點,移動媒介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對旅行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滲透。而媒介平臺與現實空間如何交互作用,媒介邏輯滲透下的旅行全過程又呈現出何種特點,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