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芳妗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2019年9月14日,警務題材紀錄片《守護解放西》第1季在嗶哩嗶哩(bilibili,也稱B站)彈幕網站上線,通過展現湖南省長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日常,塑造了親民、接地氣又富有人情與理性的人民警察形象,得到網友的高度好評,大量網友在彈幕中向人民警察致敬。2021年1月,《守護解放西》第2季完結,該季延續上一季風格,從民生百態出發,以基層民警這一特殊職業為媒介,打開了社會問題的窗口,通過復雜警情的全景式呈現,樹立正面警察媒介形象,在青年群體中傳遞主流文化思想[1]。《守護解放西》以主流話語形態成功進入青年文化場域,并達到優質的反饋效果,是主流話語與青年文化的碰撞,也是主流話語思想運用多元化傳播手段的優秀案例,具有深刻的研究意義。
《守護解放西》是一檔警務紀實觀察類紀錄片。從根本上而言,紀錄片的真實性必將貫穿全線,而面對主流話語題材,為了呈現警務工作的真實性,紀錄片制作容易走入以嚴肅為基調的傳統思維。例如,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推出的全國首檔全景式警務紀錄片《巡邏現場實錄2018》便體現了真實、嚴肅的紀錄片特質,這類紀錄片固然很好地傳達了內容主旨,并且也收獲諸多好評,但因為缺少趣味性,在進入青年群體時遇到阻礙,被青年文化“隔絕”在圈層之外[2]。
紀錄片導演約翰·格里爾遜認為“紀錄片應拍攝發生在家門口的戲劇”[3],即紀錄片可以通過蒙太奇等制作手法講述生動的故事或展現鮮活的世界,從而記錄可見、可感的真實。《守護解放西》獨辟蹊徑,以“紀錄片+真人秀”的拍攝模式,成功在“非虛構的真實”基礎上以戲劇性與真實性并存的紀實風格,用極具故事性的內容深深吸引大眾的注意,打入了青年文化圈層[4]。
《守護解放西》以真實性為基礎拍攝了大量素材,完整真實地記錄各類案件多達100余起。在充足的案件素材前提下,制作組有意識地選擇更具有故事性的案件加以剪輯,如兩季節目的內容多為民警追捕罪犯、處理打架斗毆、解決民眾糾紛等具有“軟新聞”特色的案件。一方面,這類案件本身在內容上具有曲折性與離奇性,可給予大眾強烈的想象空間,能夠刺激大眾眼球;另一方面,此類案件出現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容易讓大眾產生共鳴[5]。即是說,在節目內容的選擇上,《守護解放西》力圖以真實故事吸引大眾注意,在解決案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法治觀念。其次,制作組采用真人秀式剪輯手段,以設置懸念、制造反轉、渲染氛圍、劇情前置、插敘倒敘等多種手法強化故事本身的戲劇性,以達到一種戲劇式呈現效果。以《守護解放西》第1季第1集為例,民警在旅店調取監控尋找嫌疑人蹤跡,而嫌疑人卻正好湊在警察身后看熱鬧,結果被轉身的民警抓個正著,這戲劇性的一幕引發大量網友討論,并創造出了諸如“千里送人頭”“吃瓜吃到自己身上”等熱門評論,這一幕也被網友戲稱本片“名場面”。節目組在事實的基礎上,運用剪輯手段創造了眾多諸如此類的“神轉折”,這種“真人秀”模式經過網絡短視頻傳播,吸引了更多受眾的關注。
長期以來,警察這一職業群體被大眾冠以“守護者”的身份,主流話語也致力于塑造“英雄式”的警察形象。例如,2016年由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與公安部宣傳局合力打造的警察競技類真人秀節目《警察特訓營》就呈現出這樣的特點,選取公安一線精英完成極限任務,力圖展現警察出色的實戰能力。誠然,節目以精良的制作收獲諸多好評,然而在收視率和網絡話題度方面卻平平無奇,原因在于主流媒體在塑造警察形象時陷入了“英雄主義”的固化思維中,以淡化警察個人特性、強化群體共性的表現形式,使得警察形象成為一種“守衛平安”的符號,雖然正面卻也顯得單薄。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形象阻礙了與大眾的共鳴通道,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較難共情,自然也無法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與此相比,《守護解放西》的警察形象塑造則于瑣碎細微處入手,著力刻畫偉大與平凡并重的警察職業群像,為主流話語傳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守護解放西》第一季中,節目組對長沙市坡子街派出所共80位民警和輔警進行了深入交談,最終選擇易點、任罡、秦勝港等8位民警作為代表人物,呈現民警抓捕、審訊罪犯的工作日常。值得探究的是,從最終播出的案件來看,處理民事糾紛、打架斗毆、尋釁滋事等案件才是民警的生活常態,如男子因創業失敗跳樓、男子酒醉在大街上裸奔、斗毆、尋找走失兒童父母等案件。然而,也正是這些案件拉近了民警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畢竟大多數普通民眾不會面臨被綁架挾持的場景,卻很可能遇到物件遺失等問題,所以觀眾在觀看節目中的民警處理案件時,在感知上會產生空間重疊感,將屏幕中的民警具象化,并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這一過程的發生,意味著觀眾更易與節目中的人物產生共鳴,民警身上的人情味也得以體現出來。例如:節目中的民警易點,因為在處理感情糾紛時一句“網上連100塊錢都不給我嘞”戳中了大眾笑點,引起了彈幕熱議;面對精神狀況不穩定的一位女士說“你很正”時,回答的“我知道”又體現出了他的緊張和羞澀。正因這些處理各類案件時生動鮮活的出警表現,易點也被網友親切地送上外號“一點點”。
節目還注重展現民警剝離“警察”這一角色身份時的形象,力圖放大民警身上作為普通人與大眾之間的共性。例如,為兄弟煮一碗生日面、與腿傷養病的老父親視頻、為考評努力練習普通話等情節,均能讓普通大眾形成一種“我在看我”的鏡面式觀看體驗。這些生活細節的補充讓節目中的民警呈現出多角色、多身份的立體化形象,他們不僅是執法嚴謹的公權力者,同時也是富有生活氣息的平凡人,塑造了“接地氣”“冒熱氣”“有人情味”的警察形象[6]。
《守護解放西》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極強的可借鑒性,從樸實的視角切入,通過生活百態的展開,讓嚴肅題材落地生根、警察形象有血有肉、公權力部門變得親切可靠。從強調警察群體特性過渡到塑造人物個性,這樣的表現手法與以往的紀錄片、新聞片大不相同,使得內容更為立體、真實、可信,極大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守護解放西》從制作之初就將受眾聚焦于青年群體,力圖向年輕受眾傳播公安民警的正能量。1962年羅杰斯在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出,新事物的誕生是經由特定的渠道,即先在某一社會群體成員中傳播,最終被特定群體了解和采納。從整個傳播鏈來看,采用合適的傳播渠道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區別于傳統主流媒體平臺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模式,《守護解放西》選擇國內最大的青年亞文化聚集平臺B站作為唯一的傳播場,大膽創新、精準落地,在B站首播后,迅速占據當周B站紀錄片頻道排行榜第一位,成功將主流話語融入青年文化場域,為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破壁融合打開新路徑。
從B站用戶畫像來看,超過86%的用戶在35歲以下,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在思想上具有良好的培養潛力。他們是真正意義上在互聯網浪潮中成長起來的群體,不僅具有典型的網絡青年亞文化群體屬性,又關注社會現實,在接納主流文化方面更為積極樂觀,所以《守護解放西》選擇B站播出,不僅僅是在傳播渠道方面的創新實踐,更是對觀眾的精準分析。同時,在B站彈幕技術的加持下,實現文本再創造,最大限度提高了《守護解放西》的價值,通過彈幕的互動與參與,將自我創造與節目深度融合,重新解讀和建構了《守護解放西》的文本內容。例如,在《玫瑰需帶刺》一集中,女孩子受到侵犯選擇報警時,彈幕會發“這些女孩子好棒”“這些女孩子好勇敢”等鼓勵性的話語;在節目完結后彈幕則紛紛打出“致敬”二字,表達受眾對警察這一職業的敬佩與尊敬。充滿正能量的彈幕有助于節目在傳播過程中搭建起良性的輿論空間,加強價值認同,節目組也能夠通過彈幕觀測意識形態走向,及時進行輿論引導。
羅杰斯在創新擴散理論中提出,大眾傳播在獲知階段起作用,在勸服階段則更有優勢[7]。《守護解放西》在B站上線,不僅以優質內容強勢進入青年文化圈層,更是借用青年群體強大的互聯網傳播力實現了二次傳播。B站用戶以“互聯網原住民”的姿態活躍于各大新媒體平臺,無論是微博、豆瓣還是知乎等社交平臺上都有這群年輕用戶的身影。他們有強烈的分享欲望,在原始文本的基礎上延伸出自己的通俗文化,并推動網絡流行文化的發展。例如,《守護解放西》中出現的特警“劉曦鈞”因帥氣與正氣兼具的特警形象被節目觀眾看到,之后便迅速在微博走紅,一度成為“網紅民警”。通過B站的傳播,微博平臺上實現了“平民偶像”建構,擴大了受眾群,并再次將《守護解放西》節目推廣到大眾面前,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而對于第一批在B站觀看節目的受眾而言,在二次傳播的過程中,主流價值觀已在無形中被接納與傳遞,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場域的融合已然發生。
赫伯迪格在《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一文中解釋道,對風格的解讀就是對亞文化的解讀。亞文化群體會通過服裝、音樂、舞蹈、行動等行為來形成他們的風格,這像是亞文化群體的暗語或者說是默認規則,對于采用同樣風格的人,即被認定為同樣的存在。《守護解放西》正是在傳播實踐中突破常規,以青年文化風格為基調,在節目中加入多元技巧,改變自身話語調性,意圖將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在同一文化體系中融合,使得青年群體在消費亞文化風格符號的同時,實現對主流文化的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
在《守護解放西》節目制作中,節目組在片頭、人物出場、轉場等場景中采用了定格漫畫的表現手法,具有強烈的二次元風格[8]。在第二季《守護解放西》當中,每一集的片尾更是上線了短小的動畫劇情,將現實中的警察形象“萌”化,從三次元走向二次元領域。赫伯迪格提出主流文化必然會對亞文化進行遏制和收編,而其中一種收編方式就是意識形態建構。節目組有意識地采用具有強烈二次元風格的動漫手法,就是以主流文化的身份,用積極的姿態擁抱年輕話語風格,將動漫與嚴肅內核的警察形象相結合,在無形中將其納入主流價值觀的話語體系當中。同時,可愛、熱血的動漫形象因符合B站用戶“二次元”屬性內核,成為打開青年文化圈層的“敲門磚”,達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的民警還與B站知名博主聯合制作與演唱了《守護解放西》說唱版本推廣曲,這在傳播實踐中也頗具借鑒意義。一方面借用博主原有的粉絲流量實現節目的再次推廣,另一方面在民警演唱的過程中豐富了人物性格,是對節目中人物形象的補充,通過將戲外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從“幕后”走到“臺前”,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對于打造“警察偶像化”具有積極作用[9]。而在這一過程中,說唱樂作為一種亞文化,自然而然地與主流文化融合,既展現了主流話語向受眾靠攏的親和力,又傳遞著主流文化海納百川、積極接納青年亞文化的思想。
2021年3月,《守護解放西》第2季入選國家廣電總局“2020年第四季度優秀網絡視聽作品推選活動優秀作品目錄”,證明節目獲得了官方認可,其傳播模式值得肯定。總體而言,《守護解放西》切中了當下新媒體環境的受眾需求,展現了基層民警的工作日常,塑造了有血有肉、接地氣的正面警察形象,重建了公權力部門的權威與公信力,傳遞了知法守法的主流價值觀。通過在B站這一青年人聚集的平臺播出,《守護解放西》成為主流文化與亞文化融合的橋梁,這種全新的創作模式將娛樂與真實緊密連接,在紀實性中保留藝術性,是主流文化傳播實踐的典范,同時能夠契合當下青年文化語境,是主旋律題材生動化的創新之作,切實證明了媒體想要更好地傳播主流價值觀,必須大膽創新、激發活力,尋找到合適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