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啟濤
(作者單位:五蓮縣融媒體中心)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服務群眾”,從國家戰略層面提出了縣級融媒體建設的發展方向。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全國幾千家縣級廣播電視臺已經基本完成了融媒體改革,縣級傳統媒體傳播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傳播力呈幾何倍數增長,對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輿論支持作用。但縣級融媒體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同質化”的問題,導致縣級融媒體平臺的傳播力、影響力沒有真正達到預期效果,出現這一問題的重要原因就是縣級融媒體缺乏傳播的縣域特色。
信息時代,本身就處在媒體傳播低端的縣級媒體難有上級媒體那樣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難以聚集“粉絲”,形成流量,難以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脫穎而出。如何立足本土資源優勢,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縣級融媒體,已成為當前加快縣級融媒體發展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五蓮縣融媒體中心的工作經驗,探討如何充分發揮縣級融媒體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先天優勢,從平臺理念、媒介內容、服務手段等方面進行突破創新,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縣級融媒體。
傳統的電視臺大都有多個頻道,作為沒有較強競爭力的縣級電視臺,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吸引力,就難以吸引觀眾關注。縣級電視臺的觀眾基本上是本縣群眾,吸引本縣群眾關注的關鍵就是突出本地特色,辦出本土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例如,五蓮縣融媒體中心大力改革傳統電視平臺,立足五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將綜藝影視頻道改為全部播放本縣內容的文化旅游頻道,開設《尋味五蓮》《暢游五蓮》《五蓮故事》《文化旅游資訊》等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本土節目,拍攝制作五蓮風光、特色美食、風土人情等內容,展現五蓮的地域文化,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收視率得到大幅提升。其中,美食欄目《尋味五蓮》制作播出的《五蓮蟲子宴》《許孟燒烤》《五蓮黑豬肉》等美食節目,都是拍攝縣內群眾如何制作當地傳統美食、展現群眾的廚藝等內容,一經播出就深受全縣群眾喜愛。這些節目內容同步在“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發布后,受到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味道》欄目先后到五蓮采訪、制作了多期美食欄目,不僅宣傳了五蓮縣的美食文化,也助力了五蓮群眾增收致富。
縣級融媒體的新媒體客戶端建設不應盲目追求“高、大、上”,應立足當地特色,以滿足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打造一個讓本縣群眾喜歡、用得上、能參與進來的實用型移動客戶端。
一是要體現當地人民群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人文關懷。“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打開時,映入眼簾的畫面就是“美麗五蓮我的家”,首先從情感上拉近了五蓮人對客戶端的認同感,具有鮮明的縣域特色。其次在內容上多講述發生在本土群眾身邊的故事,如《閨女書記張守英趟出互助養老新路子》這報道最早是由五蓮融媒體中心的記者進行深入采訪報道的,主人公的先進事跡一經報道,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并先后在中央、省市臺報道,其創新實施的“互助養老模式”成為全國扶貧模式案例。
二是提升客戶端信息的接近性和服務性,打造快捷實用的便民服務模塊。“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在內容模塊設置過程中,除了設置好傳統的看電視、直播、新聞等模塊外,還重點設置了為本縣群眾解民憂、幫難事的“民生熱線”,方便群眾辦事的“審批服務”“便民服務”,服務群眾日常生活的“吃喝玩樂”,讓群眾參與新聞、信息發布的“隨手拍”等為群眾服務的模塊。縣級融媒體中心只有立足群眾需求,打造“平易近民”的融媒體客戶端,才能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才能真正成為教育群眾、宣傳群眾、服務群眾的最佳平臺[1]。
五蓮縣融媒體中心發揮專業優勢,有效整合資源,凝聚新時代文明實踐合力,聯合打造“喇叭花”文明實踐播報平臺,設立“新時代習近平語錄”“每周一歌”“生活小常識”等版塊,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成為飄蕩在五蓮鄉村的最美聲音,真正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同時,縣融媒體中心與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探索“傳統節日+地方節會+賽事活動”的文明實踐模式,利用融媒體技術開發的“美麗五蓮”應用程序(Application,App)中的“文明實踐”模塊,實現信息互通、志愿服務的精準送達,形成了全覆蓋、閉環式的文明實踐活動服務網絡。在開展文明實踐活動時,網絡后臺出單,群眾利用手機進入服務平臺,根據自身需求“點單”,接著由系統派單,最后由志愿者接單并實現精準服務。2021年以來,縣融媒體中心與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聯合舉辦五蓮縣春晚、少兒春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歌大賽、廣場舞大賽等活動20多場次,通過“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打通線上線下活動,滿足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響了文明實踐活動品牌。此外,縣融媒體中心打造的“喇叭花”文明實踐播報志愿服務項目在山東省2020年度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活動中被推選為最佳志愿服務項目。
平臺只有具有開放性和可拓展性,才會有活躍度。傳統的廣播電視平臺基本上只具有單向傳播功能,缺乏互動性。融媒體矩陣為群眾參與新聞互動提供了技術可能,因此建設開放性融媒體平臺,讓群眾成為新聞平臺的信息貢獻者、共享者,是建設地域特色融媒體的重要路徑[2]。為了講好五蓮故事,展現五蓮風采,五蓮縣融媒體中心聘請當地的群眾攝影愛好者和新聞熱愛者為特約攝影師和通訊員。一方面,為他們提供一個官方的權威發布平臺,實現了其作品的社會價值。“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專門開設“拍客”專欄,讓全縣各行各業的群眾都參與到內容制作和發布中,創作出了更多接地氣的鄉土作品。例如,2021年縣內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拍攝的“五蓮平流霧美,景宛如仙境”視頻,通過融媒體平臺編輯上傳后登上了微博熱搜,瀏覽量達2 000萬。另一方面,融媒體平臺要多制作、上傳更加接地氣豐富的新聞信息內容。群眾攝影師、群眾通訊員在《五蓮新聞》《社會在線》欄目、“今日五蓮”微信公眾號、“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等全媒體平臺發布的作品中,很多借助該平臺登上了全國性主流媒體和客戶端平臺,這些社會媒體信息制作傳播愛好者成為五蓮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第二主力軍。開放的平臺讓全縣各行各業的群眾參與到當地的宣傳中,采寫拍攝制作出大量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具有廣泛傳播力和影響力的作品,真正發揮了縣級融媒體連接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縣級融媒體要充分發揮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先天優勢,講好當地故事,多采寫、拍攝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向受眾提供鮮活的、原汁原味有本土特色的新聞報道,從而引起受眾群體的共鳴。五蓮縣融媒體中心拍攝制作播出的《了不起!五蓮“輪椅少年”圓夢大學,背后故事令人心痛》,通過報道身患疾病的“輪椅少年”自強不息,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圓大學夢的感人事跡,該報道在五蓮縣融媒體平臺發布后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同時,也被中央、省市各大媒體關注轉載,其中《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頭條轉發了該報道,更好地傳播了社會正能量。
融媒體建設豐富了縣級媒體的傳播手段和渠道,同時也對縣級融媒體宣傳在內容表達、呈現形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融媒體宣傳重點應在打造爆款短視頻方面下功夫,大量制作有地方特色、適合移動端廣為傳播的優質新聞短視頻,形成自身特色和傳播熱點。例如,2021年“掌上五蓮”快手號發布的《五蓮奶奶就是酷》,通過短視頻的形式記錄了五蓮縣70歲老奶奶徐茂彩的快樂自駕游生活,將老年個體作為切入點反映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深受群眾喜愛,瀏覽量達到500萬;五蓮縣融媒體中心立足五蓮旅游大縣的資源優勢,精心策劃了《花開五蓮》《美麗五蓮》等系列五蓮美景短視頻專欄,制作了《五蓮楓葉美景》《五蓮九仙山美景》《杜鵑花海》《五蓮梯田》等200多條短視頻在融媒體各平臺上發布,不斷登上央視、山東電視臺、學習強國、新華社客戶端、閃電新聞、百度好看視頻等各大媒體平臺。其中,2021年9月6日制作發布的《五蓮九仙山云海》短視頻登上微博同城榜熱搜第一。通過攝制具有本縣特色的短視頻,五蓮融媒體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影響力、公信力,一躍成為全國縣級媒體號綜合榜第二名。
現代信息技術打通了社會治理和媒體大數據之間的壁壘,實現了功能聯通和數據共享,為打造具備政務服務、便民惠民、新聞資訊等多元服務功能的縣域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了技術支撐。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不應當單純作為一個媒體的發展,而要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成為“媒體+政務+服務”的模式[3]。
第一,“新聞+政務”。縣級融媒體中心是縣域內黨和政府信息發布的權威平臺,是引導群眾、教育群眾的新聞輿論主陣地,也是縣域內廣大人民群眾表達訴求、解決困難的重要渠道。五蓮縣融媒體中心通過采編指揮中心與縣群眾服務中心群眾服務熱線聯通,新聞記者實時關注群眾通過熱線反映的各種訴求、求助問題等信息,通過民生新聞形式進行跟蹤報道,用新聞輿論監督的力量督促相關部門解決問題。同時在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率先開設《問政五蓮》直播欄目,聚焦全域旅游、環境保護、民生保障、作風建設等群眾關注的問題,對政府職能部門和單位進行現場問政,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同步直播,場內外觀眾互動參與,推動了問題的解決,促進了全縣作風和效能的提升。此外,聯合有關部門開設《五蓮縱橫》《食安五蓮》《山城警訊》《安全365》等專題欄目,宣傳食藥監、公安、安全生產、醫療健康等方面的國家政策,普及相關知識,反映工作動態,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的開展。
第二,“新聞+服務”。在“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開設便民服務版塊,如開通水、電、燃氣、電話網上繳費;開設打車、發票、快遞、常用電話查詢、外賣、天氣預報等服務版塊,為廣大群眾提供日常生活服務,讓更多當地群眾關注和使用融媒體平臺。并與縣內銀行、醫療、房產、汽車、學習培訓、生活、餐飲等相關單位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手機臺、直播間等平臺和渠道,為其提供全媒體、全方位的宣傳服務,實現合作共贏。
縣級融媒體將媒體服務、民生服務和政務服務整合在一起,向基層群眾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務,才能讓群眾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享有更多獲得感[4]。
第三,“新聞+直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過去受資金、技術的限制,傳統的縣級媒體沒有條件實現現場直播,而融媒體平臺建設結合互聯網平臺,為縣級融媒體圖文直播和視頻直播創造了條件,增強了縣級媒體的群眾參與度和互動性。2021年10月26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五蓮這座美麗的山城摁下了“暫停鍵”,工廠停工、學校停課,小區封控,全縣群眾被限制出行,此時群眾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權威渠道就是當地的新聞發布,為此五蓮縣融媒體中心立即開通了融媒體直播平臺,防控工作政策、措施、群眾注意事項、一線防控典型等各種信息通過電視、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在第一時間發布出去,穩定了民心,保證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穩步有序推進,為短時間內戰勝疫情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近年來,五蓮縣融媒體中心通過“美麗五蓮”移動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等先后進行了五蓮縣春晚、少兒春晚、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歌大賽、廣場舞大賽等100多場次大型活動直播和直播帶貨。通過“新聞+直播”活動業務的開展,讓五蓮縣融媒體直播平臺在短時間內凝聚了30多萬“粉絲”,訪問量達500萬,成為當地最具傳播力和權威的直播平臺,找到了縣級融媒體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有效路徑,體現了縣級融媒體的社會價值[5]。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特點與所處的位置決定了縣級融媒體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立足縣域優勢,真正做到“三貼近”,積極融入本地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等領域,以受眾為中心,以群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站在當地群眾的角度來做融媒體,為當地群眾提供具有本地特色、內容豐富、高質量的融媒體服務,以此贏得群眾的認可。因此,在縣級融媒體建設過程中,融媒體平臺打造要有鮮明的縣域特色,內容要以本土化、獨家性、貼近性為核心,只有這樣,縣級融媒體才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取勝,從而真正提升縣級融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