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徐廣振 朱偉杰 崔娜
松果體區解剖位置較深,鄰近重要血管和神經組織,該區域手術風險高,外科操作極具挑戰性。松果體區腫瘤病理類型可表現為生殖細胞瘤、松果體細胞瘤、松果體實質細胞瘤、畸胎瘤、囊腫等多種病變類型,術前定性診斷相對困難[1]。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經幕下小腦上的微創手術逐步成為重要治療方式[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24 例松果體區腫瘤患者由神經內鏡經Krause 入路治療的臨床資料,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松果體區腫瘤患者24 例,其中女10 例,男14 例;年齡8~65 歲,平均24.6 歲。
1.2 術前癥狀患者臨床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等顱內高壓癥狀,步態不穩,大、小便控制差等腦積水相關癥狀,多飲多尿,視力障礙等。
1.3 輔助檢查①術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 平掃+強化等影像學檢查,根據影像資料行3D 重建的術前規劃,了解動脈、靜脈與腫瘤組織解剖關系。②本組手術病例均行腦脊液AFP、HCG-β 檢查。其中17 例術前行腰穿檢查,另7 例梗阻性腦積水較重,術中行腦脊液AFP、HCG-β 檢查。
1.4 手術方式本組患者采取側俯臥位,上身抬高,頭低位,后正中入路切口,上過枕外粗隆1cm,下至C1棘突,手術取骨瓣為跨竇匯骨瓣,大小約4cm×5cm,上方暴露竇匯區、雙側橫竇,術中將硬膜牽拉翻向上方,待小腦塌陷,沿幕下小腦上自然間隙進入,由神經內鏡經Krause 入路全切腫瘤。
2.1 術后病理生殖細胞瘤13 例,其中8 例精原細胞瘤,5 例卵黃囊瘤;松果體實性腫瘤4 例,其中3例中分化,1 例低分化;膽脂瘤3 例;成熟畸胎瘤2例;不成熟畸胎瘤2 例。
2.2 治療結果本組患者均通過手術全切,其中13例生殖細胞瘤后期轉腫瘤科繼續治療;14 例術前合并不同程度腦積水,術后均緩解,均未行腦室腹腔分流,其中1 例術前腦積水較重,準備手術過程中腦積水加重,突發腦疝致瞳孔散大,急診行腦室穿刺并行急診腦腫瘤切除術,腦積水改善明顯,拔除腦室引流后,后期恢復良好,其余13 例均未行腦室穿刺引流治療。本組24 例患者術后隨訪半年,預后均良好。
松果體區位于第三腦室后部,上界為胼胝體壓部,下界為四疊體,后界為小腦上蚓部,毗鄰大腦大靜脈、大腦內靜脈及基底靜脈等重要血管及神經結構。松果體區腫瘤主要包含四大類:生殖細胞腫瘤、松果體實質腫瘤、神經膠質腫瘤及其他類型[3]。生殖細胞腫瘤對放療非常敏感,因此對于松果體區生殖細胞瘤,手術后輔以放療和化療效果最為理想;對放療不敏感的非生殖細胞腫瘤,則盡可能術中全切腫瘤[4]。常見的手術入路包括經幕下小腦上入路(Krause 入路)、經枕下天幕上入路(Poppen入路)、經胼胝體后入路、經側腦室三角部入路等,應根據腫瘤擴張方向、腫瘤與靜脈的相對位置、術者對入路的熟悉程度來綜合選擇手術方式。本組24 例患者均通過神經內鏡,經幕下小腦上的Krause入路全切腫瘤。
松果體區腫瘤的治療是神經外科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該區腫瘤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未達成共識。松果體區腫瘤因放療敏感性不同而預后不同,放療敏感的生殖細胞瘤,手術取得病理至關重要。根據病理類型來制定治療方案也是傳統的治療策略,但如何確定腫瘤類型存在困難。有研究顯示,根據影像學及實驗室化驗結果認定的生殖細胞瘤準確性僅為60%左右[5],而活檢術也存在取材不準,病理組織量少而導致病理偏差等問題,患者也存在術中出血,需進行再次手術的風險。與此同時,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進步,全切腫瘤已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因此,根據生殖細胞瘤流行病學規律,對同時符合男性、年齡6~30 歲、影像學表現、實驗室化驗典型的患者,可懷疑生殖細胞瘤,從而進行活檢術。而不具備上述條件的患者,應選擇直接手術切除[1],積極手術,可獲取最準確的病理結果,如果能夠手術全切,也可明顯改善預后。Krause 最早于1911 年報道了通過小腦幕下入路進行松果體區腫瘤切除,該入路通過小腦與天幕自然間隙,對小腦深靜脈、神經組織和小腦損傷較小[6]。但其位置較深,空間狹小,手術視線常被橋靜脈阻擋,橋靜脈的牽拉也容易導致出血,所以嚴重影響手術視野的同時,也增加手術風險,降低病變切除率,增加并發癥[7]。橋靜脈由多支小腦淺表靜脈匯合而成,這些橋靜脈主要分布在竇匯區、小腦幕和巖上竇,為了獲得充足的手術視野,常需要切斷部分橋靜脈,術中切斷一支或少數橋靜脈不會出現嚴重并發癥,切斷過多橋靜脈可導致小腦充血腫脹,因此術中應盡量保留粗大的橋靜脈,避免小腦被過度牽拉、挫傷,以減輕術后小腦腫脹[8]。小腦前中央靜脈有廣泛吻合支,術中切斷不會出現嚴重并發癥,而大腦大靜脈的分支引流腦深部靜脈血,一旦損傷,嚴重影響深部靜脈血回流,應注意保護[9]。我們采取側俯臥位正中入路,取跨竇骨瓣,暴露竇匯區及雙側橫竇,將硬膜牽拉竇匯翻向上方,予以脫水藥物、切開蛛網膜及腦池釋放腦脊液等方式,增大術中視野。如果腫瘤較大,邊界超出視野,則首先行瘤內減壓,待腫瘤體積縮小后,牽拉并探查腫瘤與周邊正常結構的邊界,銳性分塊切除腫瘤,如腫瘤與重要血管、神經組織粘連緊密,則保留少量腫瘤組織,不能強行全切。
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微創理念的深入人心,神經內鏡從輔助顯微手術逐步過渡為全內鏡下手術。相比于顯微鏡下手術,神經內鏡具有視角靈活、照明良好、圖像高清、多角度觀察、抵近觀察等優勢,在幕下小腦上狹小的通道內更能顯示出神經內鏡的優勢,更利于近距離分辨腫瘤與周邊血管、神經的毗鄰關系,解決了顯微鏡下盲區及光照差的問題,提高了腫瘤全切率[10,11]。盡管幕下小腦上入路為切除松果體區腫瘤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及視野,但也有其局限性,天幕阻擋了上方及兩側的視野,導致腫瘤上極難以完全切除,因此也應根據腫瘤具體位置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如果腫瘤上極不超過直竇延長線,該手術入路可做到腫瘤全切,實現個體化、個性化治療[12]。
松果體區腫瘤易壓迫阻塞中腦導水管而導致梗阻性腦積水,發生率可高達90%以上,對于未威脅生命的腦積水無需過早處理,多數情況下腦積水會在腫瘤切除、腦室系統打通后自行緩解,而且適度腦積水會有利于腫瘤的暴露,利于切除[13]。切除腫瘤后探查中腦導水管仍未通暢,可同時進行第三腦室后部造瘺術,也有部分患者在腫瘤全切術后仍出現腦積水,可以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或第三腦室底造瘺術[14]。值得注意的是,生殖細胞瘤易于種植轉移,腦室腹腔分流術可能增加腹腔轉移的風險,約10%惡性生殖細胞瘤分流術后可發生腹腔轉移[15]。本組病例中14 例術前合并不同程度腦積水,術后均未行腦室腹腔分流;均未常規放置腦室外引流處理,其中1 例術前腦積水較重,準備手術過程中腦積水加重,突發腦疝致瞳孔散大,急診行腦室穿刺,然后急診行腦腫瘤切除術,術后腦積水改善明顯,拔除腦室引流后,后期恢復良好,另13例腦積水患者后期隨訪中,均無再發腦積水形成。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鏡下經小腦幕入路手術,最大限度利用了顱內自然間隙,對正常腦組織損傷小,內鏡下抵近觀察,多角度鏡頭觀察,術中不但能全切腫瘤,且通過手術治療疏通腦積水,解決腦積水問題,減少總體手術并發癥發生。通過幕下小腦上入路是切除松果體區腫瘤的理想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