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宇
(山西新景礦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陽泉 045008)
在煤礦巷道進行掘進過程中,因為構造應力對巷道所產生的影響,就會使頂板圍巖發生破碎,容易造成煤巖巷有冒頂事故發生,導致損失比較嚴重。以此為基礎,華陽集團某礦通過選取錨網索復合支護來補強頂板,并經過化學藥劑的注射而將頂板所存在的支撐力與完整性提高,降低巷道圍巖受構造應力所帶來的擠壓的影響,進而保證掘進過程中的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1]。
華陽集團某礦2802 運輸巷即為2802 綜采工作面進行回采過程中的運輸巷道,將斷面設計成矩形,設計的凈高、凈寬、凈斷面積分別是3.8m、5.4m、20.52m2。將錨網索復合支護的方式使用到巷道中,在掘進巷道時,會使用綜掘機,且綜掘機的型號是EBZ-260,該型號綜掘機的掘進方向與煤層底板的相同,巷道方位設計成270°,整個煤層傾角是7°~9°。
在探查礦井井田區域中的異常的構造時,可以使用三維地震勘探來進行,得知,2802 工作面中的400m位置處有斷層發生。掘進2802運輸巷,并掘進到400m時,在對超前地質進行施工之后,再驗證探查其構造體是否真實,得知,在鉆孔之前的30m 都是煤層,鉆孔后30m 的會見巖,且角度不同,在穿巖過程中,不同程度地提升了鉆機系統的壓力,說明在鉆進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巖性,會遇到砂巖、泥巖,砂巖的質地比較硬,泥巖的硬度比較小,這就體現了斷層沒有相同的落差。該斷層會影響巷道的掘進,經過對探查鉆孔進行施工,未有水從孔中冒出,導水性不明顯,在掘進過程中,構造體會影響頂板,煤層是較為松軟的,頂板破碎,不易支護。
當2802運輸巷過斷層過程中,首先要煤巷掘進,然后掘進到巖巷,再將缺少的煤層找到,然后順著煤層進行施工,直至斷層出現,第二次從巖巷進到煤層,過斷層的次數一共是2次,這個過程中,在綜掘機靠近斷層面時,由于原始地應力的影響,該區域煤巖體是松軟易破碎的。在從煤層位置進到巖巷時,綜掘機需臥底下切,這樣會影響綜掘機底板所具有的支撐力;在綜掘機從巖巷再次進到煤巷時需要挑頂上山,不易頂板支護,而且不管挑頂還是臥底,均將綜掘施工的工程量增加了,限制了綜掘進度。為了使綜掘機掘進坡度最大在12°以下及最佳工程設計的要求得以滿足,可以此為參考來對巷道施工坡度進行設計。圖1就是綜掘機過斷層剖面圖。

圖1 綜掘機過斷層剖面圖
為了防止綜掘機掘進過程中遇到的巖層的質地比較硬,而嚴重磨損截割頭的截齒,及在破巖過程中增加了截割搖臂的負荷,而使綜掘機長期超負荷運轉所損壞的設備減少,應按照超前探鉆孔來將資料揭露,提前將巷道坡度設計好,將掘進過程中設備的維修加強,保證運行[2]。
當2802 運輸巷進行過構造過程中,因為頂板圍巖發生破碎,降低了整個結構的穩定性,一般的支護方式無法補強頂板,所以就使用鋼帶+錨桿索掛網復合支護方式來取代一般支護。所使用的頂錨桿的規格是BHRB-335/?20mm×2500mm,且是高強度正旋錨桿,依據五花眼方式來對施工進行布置,將間排距設計成1000mm×1000mm,將錨桿補打到與幫距離250mm 的位置,數量是1根,使用錨固劑來進行錨固,錨固劑型號分別是CKB2340、22388,錨固外段的是22388,錨固孔底的是CKB2340,提高錨固速度;將錨桿布置到幫部,且錨桿布置依據的三花眼方式,設計間排距是1200mm×1200mm;將頂板錨按照三花眼方式來進行布置,使用鋼絞線,且鋼絞線的型號是?21.6mm×7200mm,設計的間排距是1200mm×2000mm,在對錨索與錨桿施工時,二者一定要插花間隔的進行,防止頂板穿孔,將懸吊錨固的成效降低。
在完成頂幫錨索、錨桿之后,會選用規格是300mm×300mm×16mm 的錨索托盤,且該型號錨索托盤是可調心的、高強度的。在結束錨桿的打設之后,會選用錨桿托盤墊片和“W”型鋼帶來復合加固,“W”型鋼帶的長與寬分別是4200m、280mm,“W”型鋼帶的中心與兩側孔之間的距離是1m,1 條鋼帶上一共可以施工的錨桿是5 孔,會與尼龍墊片與調心球墊配套著使用,最大程度降低摩擦阻力。
錨索要和MX形鎖具支護、調心托盤配套著使用,選用的調心托盤的規格是300mm×300mm×16mm;將規格是100mm×100mm 的金屬網掛設到頂幫,且金屬網是片狀菱形的,將該鋼絲網進行搭接,進而聯網,使每張網的規格都是1100mm×2200mm,基于錨網索綜合支護,能夠有效避免過構造過程中漏巖片幫面積較大而導致發生網兜問題。在掘進過程中,可對鉆孔超前施工,將馬麗散加注到破碎的頂幫中,進而使破碎頂板更加粘接,使整體更加完整,有利于施工頂板支護。圖2就是過構造期間頂幫支護圖。

圖2 過構造期間頂幫支護
當2802 運輸巷掘進過構造過程中,為了對巷道圍巖在使用措施之后的形變與應力效果進行分析,可以從幫部位移、監測錨桿的受力變化及頂板移近量等方面來進行,在上述方面中,最直觀的觀測的就是頂幫位移移近量。所以,將監測布置到巷道掘進過構造之前與之后的30m區域中的應力集中范圍中。為了更好地對使用措施之前與之后的支護成效進行觀測,可以在未過構造之前的30m 區域中布置測點,共布置2 個測點,分別為測站1、測站2,2 個測點的距離是15m,在過構造之后也設置2個測點,分別是測站3、測站4。將頂板離層儀布設安裝到測站上,頂板離層儀的布設會依據巷道的不斷掘進來進行,安裝與布設不可同時進行,布設要先于安裝5m,依次將4個測站進行安裝,在結束安裝之后,將15d作為1個觀察周期,得出了如圖3所示的巷道移近量圖。

圖3 巷道移近量
通過分析圖3發現:測站1 說明在掘進過程中,自布置至觀測周期中頂板移近量無較大波動,比較平緩,由于動壓所產生的影響,隨著時間的增長,頂板移近量逐漸走向穩定,直至接近300mm,并持續了較長時間,這就體現了頂板下沉比較緩慢,在下沉至受力平衡時停止下沉;測站2因為與斷層面的距離比較近,由于綜掘機的不斷推進,距離構造區域越近應力就更集中,頂板位移在剛開始安裝時的移近比較緩慢,從開始到第3d 移近量就從375mm 下降到了323mm,可在第3d 至第5d,移近量就變緩了,變化至136mm,進而逐漸走向穩定[3];測站3 最高的頂板位移量是571mm,頂板位移量從第1d 開始快速下降,一直下降至第7d,下降速度減緩,頂板位移量變為42mm,繼而逐漸穩定;由于測站4 與斷層面的距離比較遠,那么整個變化周期不長,基本在5d 之內就逐漸穩定了,移近量也逐漸平緩。這就說明構造區域所影響的范圍中的動壓持續的時間不短,應力比較集中,就造成頂幫移近量快速改變,可在使用復合支護進行加固之后,測站1 可以增長持續時間,增長到15d左右,可加固之后,測站4與測站3在短時間內就能受力平衡,可以對頂板下沉進行很好的控制,降低移近量,很好地控制了巷道變形[4]。
(1)當綜掘巷道過構造帶范圍時,作用到巷道兩側的應力是最集中的,最不易頂幫支護的,需要避免突然釋放應力而發生來壓、冒頂事故,防止由于工程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而發生事故。
(2)經過未過構造之前提早注漿來將超前支護加固,選取錨網索復合方式來將頂幫加固,這樣不但可以支護補強頂板,還能夠將過構造過程中釋放應力而造成的巷道變形緩解,保證巷道斷面是有效的,降低對巷道支護與圍巖所產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