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自己語言貧乏,希望追求語言之美,是治愈“文字失語癥”的第一步。你也有這樣的問題嗎?當從“想”到“說”成為一項艱難的工作,我們應如何找回丟失的文字力和表達欲?
處方一用好“深度閱讀”這味藥
“登山遠望,方知天外有天。提高表達能力、提升語言審美的道路一定是多讀書,讀好書,常揣摩,常記誦。”
社會學家伯格曼有個著名的理論,叫“裝置范式理論”,在電子媒介盛行的今天,我們的表達和交流越來越依賴這種電子媒介,它自動為我們生成了一種語言表達模式和思維習慣,甚至成了我們獲取知識和靈感的重要來源,依賴“梗”、表情包、段子的人之所以失語,是過度依賴“裝置”的結(jié)果,就像脫口秀選手依賴提詞器、有的人做題時搜題庫直接抄答案一樣,把“梗”當作現(xiàn)成的外套,等到進入需要自我生成語言的現(xiàn)實生活或創(chuàng)作場景,就失去了用自己語言給“想法”穿上衣裳的文字力,嚴重失語。
說到底,任何電子裝置所能直接形成的動態(tài)思維和語言模式,都比不上默讀和靜觀的紙質(zhì)閱讀,因為紙質(zhì)閱讀是從容、雙向和可以反復的,默讀的孤獨性和理性思考,有助于建構(gòu)“理性自主的自我”,讓思維在默讀和靜觀中保持文字生成的活性。
那么我們該如何進行深度閱讀呢?
首先,確定感興趣的圖書類型,將廣泛閱讀變成深度閱讀。這樣有利于在某一個領(lǐng)域長期投入和深耕,靶向發(fā)力比“病急亂投醫(yī)”更有效。如果你還沒能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圖書類型,可瀏覽圖書網(wǎng)站、圖書館網(wǎng)站的書籍排行榜,了解時下流行的書籍類型,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慢慢把興趣變成習慣和熱愛。
其次,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持之以恒。先規(guī)劃閱讀時間,從每月、每周、每天中規(guī)劃出一些時間進行閱讀,每次閱讀至少30分鐘,這是進入最佳狀態(tài)需要的時間,深度閱讀與碎片化閱讀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如同鍛煉肌肉記憶一樣,因為它專注和停留的時間更長,更有利于將知識連貫;帶著問題閱讀,會使注意力更集中,還要勤于在過程中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這是一個觀點逐漸豐盈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認識自己的過程,當你下次回頭從字里行間再次審視自己的時候,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還可以到圖書館或書店尋找沉浸式閱讀體驗,將自己置身于讀書的氛圍之中,潛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
最后,懂得溝通和反饋。深度閱讀,需要對作品細細品讀,而不是一目十行地一掃而過。因此,深度閱讀也是一個知識和情感的接收和體驗的過程,因此在深度閱讀結(jié)束后,需要進行一個總結(jié)和反饋,比如在社群上分享讀書心得、撰寫書評等,將自己閱讀后的看法分享出去,形成觀點,建立評價。閱讀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最能學習的讀者,往往也是最能批評的讀者。所以,在讀完一本書之后,我們要對該書提出評價,對作者討論的問題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并與同好們分享,這是一個很好的培養(yǎng)表達欲的開始。
處方二日常復健:表達鍛煉不可少
“切記,語言是一種用進廢退的能力。”
有了“深度閱讀”這味藥,做好了日常積累這一步。下面就該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開始鍛煉表達能力了。
首先,學會聆聽,做好充分準備。表達并不是單純地為了說話,或者僅僅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開口表達之前,更重要的是學會聆聽,讓別人去闡述他們擅長的內(nèi)容,然后通過清晰的發(fā)問補充信息,推動溝通。在聆聽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做好發(fā)言的準備。這會幫助你在表達時減少停頓,也能防止你離題萬里,在你給出一個準確的回復前稍做停頓,會比立馬張口說出一串“梗”看起來更有想法。
其次,明確中心思想,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當然,僅僅儲備知識是不夠的,如果不構(gòu)建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不將它們團結(jié)在你中心思想的周圍,那么這些知識在你的大腦中不過是一座座信息“孤島”,當談論到一個問題時,也許你碰巧知道,但是你無法引申出更多的論點,也無法推導出結(jié)論,這就是為什么大腦“突然卡殼”的原因,因為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思考和表達。當你觀看了一部電影、讀了一個故事、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你覺得很有趣,想把它分享出來,講給別人聽,這個過程就是考驗提煉中心思想和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復述別人成型、完整、有道理的論述,比自己瞎琢磨要高效得多,但這并不意味著重蹈“借他人之杯裝酒”的覆轍,而是讓你在語句表達上、邏輯思維上、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先模仿學習,然后再謀創(chuàng)新。而當你的腦海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后,表達欲望也隨之生成,此時就可以以觀點為中心,發(fā)表你的看法了。
最后,建立自信,鍛煉口才。對于陌生人來說,溝通的第一步是建立聯(lián)系,可以主動尋求幫助或幫助別人,以此為契機尋找話題。克服社交恐懼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先從身邊熟悉的朋友、親人開始練習表達,然后再慢慢應用到陌生的交往中。同時,流利的表達也是有效溝通的關(guān)鍵,可以嘗試練習朗讀報紙上的新聞、多念繞口令或其他邏輯性較強的文章,鍛煉自己的口齒流利程度,慢慢積累語感,避免“口吃”現(xiàn)象。
處方三有效預防:勤于寫作和思考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
寫作和思考是一切文字靈感的來源,我們要學會從中汲取養(yǎng)分,才能有效預防“文字失語癥”。
寫作是有效輸出的一種重要方式,當你在閱讀中攝取他人觀點的時候,你會看到一條清晰而有邏輯的思路,但這是別人苦思冥想的成果,它不是你的,你可能在一瞬間覺得自己接受了、讀懂了他的意思,但當你想將它引用在別處或再造觀點的時候,你會覺得無從下手、異常吃力,這是因為你缺乏化用知識和觀點的能力,而這種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寫作和思考中鍛煉培養(yǎng)。
與人交流固然重要,但自我對話一樣不可缺少,一個有邏輯的人不一定會寫作,但是一個會寫作的人一定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且通過長久的寫作訓練會提升他的思考能力,看問題也會比別人更深更遠一些。每一次寫作都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對自我的剖析與反思。要完成這樣的動作,須倒逼自己對平時生活更細膩地觀察,對自我心靈上更深刻地拷問,進而完成對自我的認知。
如何形成寫作習慣呢?
首先,培養(yǎng)寫作興趣。在進行深度閱讀、觀看電影,或?qū)δ硞€新聞、某種社會現(xiàn)象有了自己的體悟和感受后,嘗試寫出收獲和體會;形成記錄創(chuàng)作靈感的習慣,一開始不一定非要長篇大論,也可以從一個小片段、幾句話著手,認真總結(jié)和發(fā)散思維,循序漸進地提高思維能力,喚起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的欲望。
其次,善于捕捉寫作素材。我們平時參與社會活動,可以試著對中心人物的言談舉止、神態(tài)樣貌、個性性格等進行仔細地觀察,這樣容易寫出比較生動的文章。只有認真觀察事物,了解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寫作時才能產(chǎn)生靈感,寫出好的作文;想象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是對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后得到的一種形象思維,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象。如果想象力豐富,就會思路敏捷,受到某一事物的啟發(fā),馬上會聯(lián)想許多的人和事,腦海里就會展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的景象,動起筆來如行云流水,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此及彼,由近及遠,文章內(nèi)容才能豐富,意境才能開闊,思想才能深刻;反之,如果缺乏想象力,文章就如一潭死水,思維干涸,難以動人。
最后,訓練寫作技巧。對于剛接觸寫作的人,不一定要求成篇,從內(nèi)容上說,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思想上的閃光點,都可以形成文字;對某種現(xiàn)象、某件事物的看法,可以通過三言兩語來表達。從形式上說,可以做一些分解訓練,比如,根據(jù)自身特點,重點選擇訓練目標。思維能力差的就重點訓練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差的就重點訓練表達能力……總體上要全面訓練,多讀書,勤動腦,勤動筆,堅持不懈,反復練習。經(jīng)過反復練習,說話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等自然逐漸得到提高,正所謂“熟能生巧”,循序漸進,練得多了,寫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學習和寫作,都遵循著“輸入—思考—輸出”的閉環(huán)。只有輸入,沒有思考和輸出,就不能將所學內(nèi)化為己所用,而有輸入、有思考,沒有輸出,就缺少了將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的能力。
這個假期,如何沉浸式學習?
沉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是指通過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為學習者提供一個接近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借助虛擬學習環(huán)境,學習者通過高度參與互動、演練而提升技能的一種方式。
在家中如何給自己營造沉浸式學習的氛圍呢?
1.打卡。養(yǎng)成打卡習慣,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觸發(fā)機制,一旦你養(yǎng)成了這個習慣,如果有一天你沒有學習打卡,那么你的腦海中始終有一個念頭在提醒你任務沒完成,從而促使你行動起來。
2.渠道喚醒。為自己營造適合讀書學習的氛圍,完成意識上的渠道喚醒。如果在家你只想睡覺、休息、放松,那么不妨選擇圖書館作為你學習、鉆研的圣地;如果你選擇在家,那么你就設立一個學習區(qū)域,比如書桌,不要躺在床上學習,這樣你會越學越想睡覺。
3.“強制”任務。這個“強制”不是讓你逼迫自己學,這樣只能持續(xù)一段時間,很容易沒有動力,這是讓你設立一個“番茄”時鐘。比如說你調(diào)一個35分鐘的鬧鐘,這35分鐘你就學習,其他事情不允許做,35分鐘到了你就可以調(diào)個5分鐘鬧鐘,休息一小會,去看看窗邊風景保護好眼睛。
4.明確周期。做一個假期學習計劃表,設立一個周期性學習計劃,明確從周一到周日每天的學習任務是什么,每7天更新一次,每一次更新都包含了你對上一個周期學習情況的總結(jié)和反思。
5.獎懲。給自己設置一點小的獎懲措施,比如今天任務完成,那么獎勵自己一包零食或一件小禮品,如果任務沒完成,就小小地懲罰一下自己,比如做50個仰臥起坐或俯臥撐……每次完成任務后,在自己的計劃表上打一個紅勾,慢慢養(yǎng)成專注學習的習慣。
6.勞逸結(jié)合。每天的學習時長不宜過長,以免注意力被分散,學習任務不宜太過繁重,總是完不成容易產(chǎn)生挫敗感。交替學習、適當運動很有必要,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還可以邀請小伙伴一起參與,建立相互監(jiān)督機制效果更佳。
編后語
在“萬物皆可絕絕子”的時代里,當現(xiàn)成的觀點可供隨時取用,直接“拿來”時,表達似乎開始變得輕而易舉,但文字間的真摯感卻離我們遠去。
當你醉心于捕獲他人表達的快感時,殊不知,自己的腦袋也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當這層虛假的迷霧散去,到了真正表達自我時,我們還能剩下些什么?
網(wǎng)上的狂歡喧鬧終會散去,個人精神世界的構(gòu)建才是人生永恒的命題。
余秋雨曾經(jīng)這樣說過:“只有書籍,能把遼闊的時間澆灌給你,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你,能把無數(shù)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你,區(qū)區(qū)五尺之軀,短短幾十年光陰,居然能馳騁古今,經(jīng)天緯地。”
那么不妨從現(xiàn)在開始,將思想的種子播撒于閱讀和寫作的土壤,靜待其生根發(fā)芽、成長開花。相信用不了多久,你不會再被失語所擾,囿于表達。
網(wǎng)絡“黑話”測試答案
(從左到右)
永遠的神、啊我死了、玻璃心、生日快樂、對對對、朋友圈、Nobody -cares、真是個、沒眼色、最喜愛。
叫爸爸、小姐姐、令人驚奇(amazing)、賬號被注銷、為我的莽撞自罰一杯、培養(yǎng)感情、兩個人的感情是真的、連麥睡覺、對“愛豆”的祝福、語言角色扮演。
形容瘋狂拜金、我要睡覺了、笨蛋、我心情不好、看啊、我去上班了、速速回來、晚安、救命、我不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