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起 , 余國新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化肥可以說是我國農業增產豐收的一大功臣,但其增產效果也是有限的,盲目增施不但不會帶來產量的增加,反而可能造成土壤板結、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不利于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1]。2017年5月原農業部啟動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等“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著力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鼓勵農戶選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采用有機和無機結合的生產方式。加強有機肥推廣力度、推動種地與養地相結合,成為破解我國農業環境污染突出問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2]。
我國傳統農耕文明的精華之一就是有機肥的使用。早在遠古刀耕火種的時代,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就學會用植物焚燒后留下的殘渣為下一茬作物提供養分,到春秋時代已逐漸形成較為成熟的造肥和施肥技術。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人口的快速增長,單純使用有機肥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產量的需求。化肥的出現和普及滿足了農戶對高產的追求,也使得有機肥逐漸失去了其主要地位。如何鼓勵現代農民重新積極施用有機肥,國內外學者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本質屬于一種綠色農業生產技術行為,通過總結相關文獻發現,不論是內部因素還是外部因素都對農戶施用有機肥行為產生了不同程度影響。
1)內部因素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內部影響因素包括農戶個人及家庭特征,農戶認知特征等。研究表明,農戶的性別、家庭人口數量、家庭年收入都會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產生正向促進作用[3-4]。而與普通農戶相比,村干部或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更具有保護土地的意識,其生產經營決策更具有遠見性,傾向于選擇施用有機肥以獲取長期穩定收益[5-6]。除此之外,農戶的經營規模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也具有顯著影響,經營規模通過影響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態度和能力,正向激勵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7]。農戶對有機肥的了解程度、對長期大量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環境污染的認識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同樣有顯著正向影響[8-9]。
2)外部因素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外部因素包括當地有機肥宣傳力度,政府政策補貼力度,農戶是否接受技術培訓等。無合作組織治理時,政府規制會顯著正向影響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10],地方政府對施用有機肥的農戶實行補貼等激勵措施,能有效引導農戶使用有機肥[11-12]。同時,當地農技部門的推廣宣傳力度對有機肥使用行為也有著積極作用[13]。除此之外,相關研究還發現農戶施用有機肥的決策過程還會受到親朋好友的影響,農戶親朋好友中施用有機肥的人數越多,選擇施用有機肥的可能性也越大[14-15]。
由此可見,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是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河南省作為我國舉足輕重的農業生產大省,其有機肥推廣使用程度對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意義深遠。但總結已有文獻后發現,近年來關于河南省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研究并不多見。為此,本研究利用在河南省的實地調查數據,運用二元logistics分析模型研究影響種植戶施用有機肥行為的關鍵因素,為提高河南省有機肥推廣、推動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影響農戶行為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農戶認知特征是影響農戶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認知行為理論的觀點認為:“人們能夠通過正確解讀外界的變化來增強認知,從而影響和修正行為。”有機肥不但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還可以提高土地肥力,改善土壤質量,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的可持續生產。但是目前許多農戶對有機肥的認知并不全面,或者說還沒有意識到有機肥對改善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那么當農戶面臨肥料選擇時,對有機肥認知越全面的農戶,其越了解有機肥的優點,相較于不了解有機肥的農戶就更有可能選擇施用有機肥。同樣,對化肥減量相關政策越了解,對過量施肥造成的環境危害認識更清晰,也更可能選擇有機肥來替代化肥。因此本文作如下假設。
H1:有機肥了解程度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H2:化肥過量使用危害認知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H3:農戶對相關政策的認知程度對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
農戶的行為決策是個復雜多變的過程,不僅會受到內在因素的影響,外在環境因素同樣也會影響農戶行為。行為場動力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受到內部驅動與外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同時該理論還形象地把外部環境因素比作是農戶行為的“導火線”,當農戶有很強的內部驅動力,恰好環境因素又符合農戶心理預期,那么此時外部因素就發揮“導火線”的作用,促使農戶做出實際行為。外部環境變量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激勵程度、農戶獲取技術指導方便程度、當地有機肥宣傳力度等。適當的宣傳引導會形成宣傳效應,影響農戶對有機肥的認知,引導農戶的有機肥施用行為。而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整體年齡較大,受教育水平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所以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難以掌握科學有效的生產技術,獲取技術的難易程度也成為影響農戶生產行為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作如下假設。
H4:政策激勵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H5:技術獲取便利程度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H6:有機肥宣傳力度對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有顯著正向影響。
河南省地處中原,是典型的農業種植大省。本文所用研究數據來源于2021年7—10月作者在河南省漯河市、許昌市、信陽市、新鄉市共4個市的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獲取所需數據,為了保證問卷合理性,在閱讀文獻、掌握基本理論初步設計出調查問卷后,先選取一個試點村隨機抽取20戶種植戶進行面談形式的預調研。在此基礎上對問卷進行完善整改之后再進行正式的調查工作。此次總計發放問卷385份,剔除掉信息不全、漏答、錯答等無效問卷10份,實際有效回收問卷375份。
農戶是否存在有機肥施用行為,只有“無行為”和“有行為”兩種情況,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將被解釋變量定義為“農戶是否存在有機肥施用行為”,以結果“是(Y=1)”和“否(Y=0)”的二元取值作為被解釋變量,具體模型如下:

式中,P代表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發生概率。β=(β0,β1,β2,…,βn)是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X1,X2,X3,…,Xn表示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農戶對有機肥了解程度、化肥過量施用危害認知、農戶對相關政策了解程度等影響因素。
在相關研究基礎之上,結合本文研究需要,將因變量(Y)定義為“農戶是否有施用有機肥行為”,農戶的有機肥施用行為被解釋成二元選擇變量。在實地調查時首先詢問農戶“您在農業生產中是否施用有機肥?”,受訪者只有“是”和“否”兩種回答選項。將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認知特征影響和外部因素影響。認知特征包括:有機肥認知(X1)、化肥過量施用危害認知(X2)、政策認知(X3)。外部環境特征包括:政策激勵(X4)、技術獲取便利程度(X5)、有機肥宣傳力度(X6)。變量定義及賦值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及賦值
本文運用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了logistic回歸,結果經整理后如表2所示。

表2 logistic回歸結果
1)化肥過量施用危害認知的回歸系數值為0.402,并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z=0.402,p=0.009<0.01),意味著農戶對化肥危害的認知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預期方向一致。化肥的養分并不會完全被植物吸收,未被吸收的物質成分下滲造成河流、湖泊等水源的富營養化,農作物品質也會隨之下降甚至產生有害成分。對化肥危害的認識越深刻,越能控制化肥用量,因此也更有可能選擇施用有機肥。
2)政策認知變量的回歸系數值為0.386,并呈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z=0.386,p=0.015<0.05),說明農戶對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會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與預期方向一致,說明對化肥減量政策理解越全面的農戶,越容易發現化肥減量的好處,也越容易付出有機肥施用行為。
3)技術獲取便利程度變量的回歸系數值為0.517,并呈現出0.01水平的顯著性(z=0.517,p=0.003<0.01),意味著農戶獲得技術指導越容易,施用有機肥的可能性越大。這與預期方向一致,對此現象可能的原因是,用肥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需要尋求指導幫助,容易獲得技術指導的農戶能夠得到有效的技術保障,也更有可能選擇施用有機肥。
本文將農戶有機肥認知、化肥過量危害認知等6項作為自變量,將農戶是否存在施用有機肥行為作為因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s回歸分析,由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農戶對化肥過量施用危害認知、政策認知、技術獲取便利程度共3項變量會對有機肥施用行為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根據研究結論得出以下啟示:
1)加強化肥減量相關政策宣傳力度。目前農戶對化肥減量相關政策文件的了解程度不夠,很多農戶還是習慣性認為增施化肥能讓產量得到保證,這就需要基層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宣傳,讓農戶認識到化肥過量施用并不會帶來產量的增加反而還會危害農業生產環境甚至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加強對國家化肥減量行動、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等相關政策文件的宣傳力度,提高農戶認知水平,充分調動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
2)鼓勵農資銷售商參與宣傳有機肥。農戶在購買肥料時,必不可少地會接觸到經銷商關于肥料選擇的建議和相關產品的推薦。鼓勵經銷商在農戶購買肥料時,向農戶說明化肥過量施用的弊端,主動向農戶推廣有機肥。同時也要嚴格管理地方有機肥市場,嚴格規范有機肥市場準入機制,以防劣質產品鉆空子。農戶選擇嘗試使用有機肥,結果用到了劣質產品,不但沒有提高產量反而造成損失,這會極大地打擊農戶施用有機肥的積極性。因此在宣傳有機肥好處的同時,也要確保有機肥品質可靠。
3)暢通農業技術指導途徑,提高農戶獲得技術指導的便利程度。結合當地村民實際需求定期開展農技培訓。暢通技術咨詢渠道,讓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遇到問題時知道找誰解決、如何解決。幫助農民掌握新興技術,更好地從事綠色農業生產活動。引導農戶通過科學合理的生產技術手段增加產量,而不是將全部增產希望寄于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