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錦春 , 黃文碧 , 李連成 , 羅 燕 , 李玉菊
(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此時,我國鄉村還存在較多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1]。相比于普通學生,高職學生的動手實踐機會多,校企聯合、產教融合的方式下高職學生更加了解企業的管理模式,更清楚自身的擇業方向[2]。
心理資本是一種個人的積極心理狀態,為個體應對消極的外部環境提供了充足的心理資源,是個體成功應對危機、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性因素。在對眾多實踐案例的研究中發現,心理資本對增強學生個體的自尊自信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緩解就業焦慮和工作壓力等方面都有顯著影響,心理資本在個體領導力和創新行為之間起調節作用[3]。由此可見,心理資本在個體就業創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以往的調查發現大部分高職生不愿意去西部、下基層。目前,我國對于青年學生創業就業提供優惠扶持政策,但從實踐上看,高職學生能否順利融入社會,在建設家鄉、奉獻家鄉中實現個人價值,這涉及自身健康成長、就業決策、城鄉一體化水平乃至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故此,本研究探析高職生就業意向與心理資本的關系,對推動高職學生成為建設鄉村骨干力量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采取方便取樣,共抽取700名貴州高職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603份,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
1.2.1 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
研究選用張闊、張寨、董穎紅在2010年編制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PPQ),總共有26道題目,包含4個維度: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本研究中積極心理資本問卷的a系數為0.946。
1.2.2 創業意向調查問卷(EIQ)
本研究選用Linan F和Chen YW編制的創業意向調查問卷(EIQ),總共有20道題目,包含4個維度:創業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創業意愿。本研究中創業意向調查問卷的a系數為0.950。
不同創業意愿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創業意愿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M±SD)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創業意愿的高職學生在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心理資本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不同返鄉意愿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返鄉意愿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M±SD)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返鄉創業就業意愿的高職學生在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心理資本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對鄉村振興戰略不同了解程度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了解程度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差異性分析(M±SD)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對鄉村振興戰略不同了解程度的高職學生在自我效能感、韌性、希望、樂觀、心理資本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返鄉創業就業高職學生創業意向的差異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返鄉創業就業高職學生創業意向的差異性分析(M±SD)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不同創業經歷的高職學生在創業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創業意愿、創業意向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高職學生創業意向在對鄉村振興戰略了解程度上的差異性分析,如表5所示。

表5 不同了解程度高職學生創業意向的差異性分析(M±SD)
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發現,對鄉村振興戰略了解程度不同的高職學生在創業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創業意愿、創業意向總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對高職學生的心理資本、創業意向及其各維度之間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結果發現:高職學生的心理資本、創業意向及其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性相關(p<0.05)。
從研究結果可知:高職學生的心理資本處于中等水平,這也說明高職學生心理能量相對穩定。以往認為高職學生相較于普通高校學生面臨更多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現在的高職學生并非傳統觀念里培養的某類職業人,而是有技能、有知識的創新型技能人才。如今的高職院校和傳統職業院校相比也有了明顯的提升,不僅重視高職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也重視文化知識的灌溉。高職院校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方針,校園文化濃厚,校園活動豐富多彩,深入學生群體發揮心理調節作用。校企聯合、企業培訓、課證結合的教學模式幫助高職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職學生就業焦慮。2020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各地,此時的高職學生經受了延遲入學、居家隔離等種種挑戰,疫情高峰期時其心理受到重大影響,原有的生活習慣被打破,疫情情況的好轉和抗疫取得的勝利增加了高職同學應對突發事件的信心,心理韌性得到了鍛煉。
研究發現正在創業的高職學生心理資本較高,創業經歷是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一個方式。在創業前,大部分學生往往會對未來充滿期待,在實踐過程中也可能會因為經驗不足等受到挫折,此時家人對待創業的態度,以及國家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學校的創業指導提高學生創業的容錯率,從而堅定學生的創業決心,對提升心理資本發揮了積極作用。
研究還發現愿意返鄉創業就業的學生其心理資本、創業意向及各維度較高。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的引進有著關鍵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逐漸脫離家庭的影響,心理健康會呈現動態性變化[4]。社會實踐、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有助于高職學生心理資本的提升。故此針對本研究結果,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可以考慮,對鄉村振興戰略越了解,越能增加返鄉創業的信心。鄉村振興最需要的是技術人才,高職學生作為職業技術的新興力量,將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研究發現高職學生心理資本與創業意向存在顯著相關性。心理資本更能促進高職學生的創業意向,以往的研究也表明心理資本在工作績效中發揮重要作用[5]。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心理資本和創業意向之間存在明顯關系。故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高職學生的創業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1)利用學校心理育人體系提升高職學生心理資本水平。研究表明個體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心理資本水平越高[6]。故此,在學校教育中,通過設立心理咨詢中心等心理輔導機構以及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專題講座、心理健康課程等,在促進高職學生的安全感、生活滿意度上發揮積極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2)在職業學校宣傳講解鄉村振興戰略,鼓勵高職學生返鄉就業創業。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業就業熱情,但從本研究可知部分高職學生并不熟悉鄉村振興戰略,將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到高職教育中,營造鄉村振興濃烈校園氛圍,在校企合作中鼓勵高職學生深入鄉村一線發揮專業特長[7-8]。未來可以探索高職院校與鄉村地方產業相結合的培養路徑,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幫助高職學生達到創業就業目標。
3)激發學生內在返鄉就業創業動機。內在動機的作用才是產生持久的就業創業的關鍵因素[9-10]。相比于普通高校學生,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實踐經驗多,僅僅是課堂教育不足以滿足高職學生創業就業的需求,可以通過創設創業基地、孵化創業就業基地等方式讓高職學生體驗到個人成就帶來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其內在返鄉就業創業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