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民
(鹽城市濱??h東坎街道農業農村局,江蘇 鹽城 224500)
現階段,我國仍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發展也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大重要戰略。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國“三農”經濟成績斐然。但是,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仍是我們民族復興戰略的難題之一。在農村經濟迅猛發展的過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困境日益凸顯,在全國經濟總量中農村經濟仍占比較小,存在產業結構不平衡、發展滯后等問題。城鄉差距過大也對我國城市化發展造成了極大影響,立足于這些基本國情,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基于此背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新農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由之路。
為有效縮小我國城鄉差距,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進行深思,大力推動農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1)提高農民收入?,F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消除需要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力度,有效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只有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帶動消費與生產,實現經濟良好發展。同時,也只有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才可以助推農村教育的發展,提升農民文化水平,進而發展規模化產業,增加優質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優秀的勞動力與人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2)不斷壯大產業。加大農村經濟發展力度,是農村產業化目標順利實現的基礎。要構建一個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農村,必須推動核心產業快速發展,打造規模化產業,提高產品質量,為農村的農副產品銷售與生產發揮促進作用,推動經濟良性快速發展。此外,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縮小城鄉差距,使區域失衡的問題得到緩解。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縮小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增強老百姓的幸福感,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1]。
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通過分析實際情況可以看出,農村經濟發展仍存在第一產業占比過大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較大的風險,同時存在不平衡現象,極大地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在經濟發展中,農村經濟的需求和供給錯位,涌入了諸多國外農產品,國內農產品滯銷,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
健全的設施是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若是設施不健全,便會對農村產業的發展造成影響,從而制約農村地區經濟良好發展。從我國現階段的形勢可以看出,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欠缺,比如,有些偏僻山區農村道路狹窄,游客一多交通就容易堵塞,導致游客不愿來、不敢來,嚴重影響了當地產業的發展,甚至出現了“外面的人進不去、里面的人出不來”的現象,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有部分農村地區的水利建設不完善,缺少水利項目,既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灌溉,又加大了山洪發生率,進而降低了農民收入。因此,國家要重視農村建設,積極完善各種基礎設施,推動農村經濟的良好發展。
據調查,不少農民都遭遇過融資困難和資金不足的情況。首先,農民缺乏充足的資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通常不會將所有資金投入農業生產中;其次,農村經濟缺乏活力,難以吸引企業投資,企業在農村產業中的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最后,農村產業還涉及土地等承包制財產,增加了融資審批流程,加大了融資難度。
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科技發展水平較低,不能廣泛應用農業科技研究成果,進而導致科技創新不能最大化地轉變成實際效益。農業科技創新投入與收入不成正比,存在成果轉化率不高、研發投入不足等問題。農業科技創新提供的技術服務很難滿足農業實際生產需求,不能有效推廣農業急需的技術。此外,農民不重視農業科技的創新,同時因為技術服務與相關指導不足,農業經濟發展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立足于提高農村居民經濟收入、切實解決“三農”問題的角度,制定和落實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為順利實施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保障。筆者結合實踐,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若要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完善的經濟體制是重要前提。農民以及基層領導干部,應合理規劃農村經濟發展的藍圖,高度重視農村經濟運行機制,開展豐富多樣的優化、創新活動,確保農村經濟良好發展。農村基層領導干部,需要站在全新的角度,充分了解問題產生的原因,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只有加深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認識和理解,才可以增強發展農村經濟的責任感。為了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不斷優化農村經濟運行體系,及時發現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并有效解決[2]。相關部門需要結合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統籌兼顧,對現行的經濟體制進行優化和完善。
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就要積極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供給關系,使農業生產和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點[3]。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要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工作主線與重點,從供給端入手展開優化,確保供給平衡,大力發展綠色農業。例如,濱海縣東坎街道新安村把“富民”作為第一目標,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的發展策略。新安村建成500畝高效設施農業基地,帶領村民們調整產業結構,農業智能溫室中彌漫著泥土與蔬菜的氣息,各種智能化農業機械裝備使得新安村種植水平、農產品品質、溫室技術的整體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新安村不僅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還大力發展輕工業,占地1 500畝的新安創業園中入園企業有26家,解決了絕大多數村民的就業問題。目前園區形成以加工企業為主的產業集聚區,帶動該村經濟快速穩步發展。
推動農村經濟良好發展,應立足于各地獨特的歷史文化以及優勢資源,有序開發特色資源,切實做好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創建市場競爭力強、優勢集聚、特色鮮明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給予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支持,積極構建倉儲物流基地、加工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健全質量控制體系、品牌和市場營銷體系以及科技支撐體系,構建利益聯系密切的運行機制,形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4]。濱??h東坎街道立足于自身特色,實施規?;咝мr業推進工程。投資5 000萬元資金,在S328沿線建成連片5 000畝的特色農業示范長廊,助推規?;咝мr業再上新臺階;實施城市“菜籃子”拓展工程。繼續鞏固提升坎東、興莊等5個設施蔬菜種植基地,按照綠色安全的要求,進一步擴大規模,優化品質,提升效益。與此同時,在沿淮、沙浦等村打造2 000畝火龍果、西藍花、特種草莓和親子蔬菜4個精品果蔬園,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消費需求;實施農業產業化提速工程。探索建立“基地+加工+市場”模式,啟動沙浦村市級農業園創建工程,主動對接朗坤農科園,通過農業招商,興辦了5個投資多、體量大、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儲運項目。搶抓接軌上海機遇,加強與寶山區顧村鎮的合作,開發城關綠色農產品在滬銷售市場3個以上。在加快提升農業運行質態的同時,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此外,與地域資源優勢相結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縣級“5+2”、貧困村“3+1”特色產業,高度重視中草藥、菊花等產業的發展,促使特色菊花覆蓋面顯著擴大,走出了一條具有濱海特色的產業精準扶貧新路子。圖1為江蘇省鹽城市濱??h東坎街道三烈村群眾在采菊花。

圖1 三烈村非洲菊種植基地
新安村建有新安綜合文化中心,建筑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室外建有文化長廊、標準羽毛球場、組合健身器材、宣傳櫥窗,室內建有文化禮堂、圖書室、中老年活動室、婦女兒童活動室等10個功能室,為村民提供學習休閑娛樂一體的好去處。新安村同時擁有黨群服務中心、農民休閑廣場、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百姓大舞臺等公益設施,圖2為新安村百姓大舞臺,為村民提供政策宣講、送戲下鄉、道德講堂、法律援助、農業知識培訓等多種惠民服務,讓村民的思想統一了,人心凝聚了,矛盾解決了。各種文化工程建設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助力了鄉村振興,并進一步落實了基層意識形態工作,實現了新安村的文化脫貧,“全國文明村”名副其實。

圖2 新安村百姓大舞臺
不管在哪一領域,技術與人才均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5]。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借助技術和人才的力量。政府要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規劃,從人力資源層面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培養和創新人才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6-7]。政府要制定和農業生產培訓相關的政策,借助財政補貼培養高素質農民,同時與地方生產特色相結合,培訓農業生產技術[8]。政府可以聘請農業生產專家,科學指導農業生產,促進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效果提高,以堅實的基礎助推農業經濟良好發展。政府要從科技上給予農業生產大力支持,借助構建技術示范基地,為鄉村振興發揮促進作用,密切對接科技成果和農業生產。同時給予農民指導,讓其在農業生產中積極應用科技成果,提高農業生產質量[9-11]。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有效促進農村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針對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我國應從國家層面優化農村產業結構,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經濟良好發展。與此同時,我國應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帶動農村經濟增長,借助人才培養與科技投入,加快農村發展進程,逐步消除城鄉差距,助推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