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鳳李佳管欣穎張劍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多方位地影響著社會的各方面,其連鎖效應至今仍存在,多個行業被迫暫停營業、生死一線,工人延遲復工、閑置在家。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夜市經濟的重啟正切合了社會的急切需求,銷庫存、促消費、助就業,集聚化、市場化的商業業態盤活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夜市經濟作為城市的一種邊緣經濟,在我國由來已久,卻又因為囿于管理、安全等問題,幾經波折未能持續發展。曾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卻因“臟亂差”影響市容市貌而久受詬病,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為恢復經濟、促進就業、激發市場活力,我國各地政府紛紛給夜市經濟松綁。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提出要釋放夜市經濟的活力。2020年6月,李克強總理提出點贊部分城市率先松綁“夜市經濟”,一夜之間,十萬就業。此番決定既順應了常態化后疫情防控要求,滿足了市民多元化需求,也增加了就業崗位。數萬個小攤如雨后春筍般現于地面,同時也產生了銷庫存、促消費、增收入的良好作用。
與此同時,具有流動性強、隱秘性強特征的夜市經濟與固定化、透明化的城市管理存在的對立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如契約關系模糊與城市依法治理之間的矛盾、大量商品不合格與消費者維權之間的矛盾、即時享受產品服務與長期維持整潔環境之間的矛盾、密集人流與交通安全的之間的矛盾、配套設施的不完善與夜市經濟規范化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及客源減少的實體店鋪與吸引大量顧客源的地攤等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而矛盾的激化使得城市治理首當其沖,其不規范、不協調的弊端愈發顯露。再一次被推向風口的夜市經濟如何能避免重蹈覆轍,開辟出長久健康發展的道路,這需要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市民以及攤販等多元主體的協作。
故透過夜市經濟紅火表象,從多個視角開展對夜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治理的困境與路徑展開研究,提出走出夜市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管理困境的對策與建議、促進夜市經濟常態化及制度化發展,對于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及豐富城市文化結構等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通過夜市經濟的紅火表象,本項目在歷史縱向發展視域下對夜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治理的困境與路徑展開研究,采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即“順序性探究策略”。通過訪談法等質性研究法來充分了解研究現狀、開發模型并做出假設,其次通過問卷調查法與統計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法對上述假設進行驗證,以達到“三角互證”的效果。進而通過文獻資料和實地考察提出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提出走出夜市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管理困境的前提條件,為后文對促進夜市經濟常態化及制度化發展,進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及豐富城市文化結構等論述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依據人口分布特征、夜市經濟發展等指標特征,本項目抽取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的部分市民為調查樣本。樣本選取采用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具體樣本選取遵循系統性與整體性、目的性與現實性、可靠性與代表性原則。
在本文的研究設計中,團隊綜合考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集狀況以及夜市經濟發展等因素,選取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煤炭社區等10個樣本地區作為案例分析對象。本項目結合隨機抽樣與分層抽樣的方法,在鄭州市金水區中選取4個街道10個社區展開調研。在研究中,定量研究在解釋微觀問題和個案時有本身的劣勢,因為“數據不能完全描述個體之間存在的具體差異和深層次的動機、態度、個性和價值觀念等,這就需要借助訪談法等作為補充。”訪談法的方式較為靈活,較其他方法而言有著更強的適應性,且可以對訪談對象進行全面深入的觀察。
本次調研中針對夜市經濟與城市治理運行狀況評價的問卷共發放500份,判斷無效問卷的標準主要有三點:一是問卷是否存在未選、漏選、多選等現象:二是問卷選項答案過于集中,如全部選擇某個選項,或大部分選項為同一檔次選項:三是問卷過于雷同,懷疑重復答卷,同樣視為無效問卷。根據上述標準,共剔除無效問卷31份,剩余有效問卷共413份,整體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3.02%。
具體情況參見下表。

?
(1)性別結構。
根據上述統計匯總可知,從性別分布上來看,男性受訪者總占54.48%,女性占45.52%,男性受訪者比例相對較高。

圖1 調研對象性別結構圖
(2)年齡結構。
針對四個街道群眾的調研問卷中,從年齡層次上來看,除去50歲及以上受訪者分布較少外,其余受訪者各個年齡段分布較為均勻,尤以青壯年為主,整體年齡偏低。其中,20歲及以下占據11.86%,20-30歲(包括30歲)年齡分布最為廣泛,占總調研對象的35.59%,30-40歲(包括40歲)占據28.33%,40-50歲占據16.71%,50歲及以上占據7.51%。整體而言,年齡層次分布較為平均,總體結構較為合理。

圖2 調研對象年齡結構圖
(3)文化程度。
調研對象中各個層級學歷均有涉及,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尤以本科(39.71%)學歷為主,整體文化水平偏高,其余文化水平各個層次均有涉及,且相對較為平均。調研對象中,小學學歷占據2.91%,初中學歷占據4.60%,高中學歷占據8.72%,技工學校及中專學歷占據13.56%,大專學歷占據15.25%,本科學歷占據39.71%,碩士學歷占據8.47%,博士學歷占據6.78%。
(4)職業狀態。
針對職業狀態的調研數據統計中顯示,受訪者中生產技術人員(21.31%)居多,其余依次是服務行業人員(20.58%)、在校學生(20.10%)、行政管理人員(15.25%)、個體戶(8.47%)和其它(8.24%),下崗待業人員最少,僅占調研總數的6.05%。綜合來看,調研樣本的職業狀態分散分布,各個職業均存在于內。

圖4 調研對象職業狀態結構圖
(5)個人收入。
在收入水平上,以個人月收入為單位,調研數據結果顯示,個人月收入以5000-7000元(39.95%)為主,其他層次收入水平分別是3000元以下占23.49%,3000-5000元占14.04%,7000-9000元占12.35%,9000元及以上占10.17%。整體而言,調研樣本的收入水平偏高。

圖5 調研對象個人收入結構圖
綜合上述基本信息描述,本次地攤經濟與城市治理狀況調研的樣本結構較為合理,調查對象的特征與河南省市民的總體情況基本符合,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從調查問卷、訪談提綱以及文獻搜集分析的實踐邏輯來看,夜市經濟的發展存在著以下問題:首先,雖然夜市經濟參與者范圍廣泛且參與度較高,但地攤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使得群眾對夜市經濟的認可度模糊;其次,夜市經濟的運行帶來了雙面影響,在方便市民購物、降低消費成本的同時也易使城市環境惡化、消費者權利被侵害;最后,夜市經濟吸引大量顧客而實體店鋪面臨經營挑戰,夜市經濟與實體店鋪之間的矛盾亟待協調。夜市經濟發展的有效性有待于提升。
在后疫情時代大背景下,實現夜市經濟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發展是新時期下促進城市治理精細化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對河南省鄭州市夜市經濟的實證研究與規范分析,在鄭州市當前的城市治理模式下,夜市經濟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攤主間惡性競爭、大量商品質量不合格、人流與車輛的聚集擁堵、配套設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問題,以致其廣受詬病,難以發揮其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使得城市治理通往科學化、人性化、精細化的道路困難重重,荊棘叢生。
河南省鄭州市健康路夜市夜市經濟的現狀透視表明,在目前的夜市經濟形態下,契約關系的模糊使城市管理者不僅在對攤位的分配與管理上無“制”可依,主觀性與隨意性的加強也使其與地攤主之間的權易關系“曖昧”,為其暗中尋租、腐敗滋生提供了“溫床”,不利于城市依法治理的縱深發展。與此同時,顧客在攤位即時享受商品服務的同時,由于停駐時間的延長、垃圾桶相隔距離過遠、居民自身素質等主客觀因素的疊加造成了垃圾隨處堆積,亂扔亂丟的現象;大量假冒偽劣產品紛紛被擺上地攤,商品質量堪憂與售后服務的缺失導致消費者投訴無門、維權最終成為“奢望”,這也成為城市治理和監管的又一難題;城市治理道路設施規劃不合理與監督的“不作為”也是交通和火災等安全隱患產生的另一重要原因。總之,契約關系模糊、商品質量審查的缺位、道路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監管的缺失、配套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導致夜市經濟同城市治理不斷發生碰撞與摩擦,在某種程度上為城市治理者在精細化管理和服務民眾需求之間尋求平衡提出了現實挑戰。
城市治理發展的矛盾隨著夜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在城市治理過程中愈發突出,影響了夜市經濟在城市經濟體系中全方位效能的整體性發揮。而為了趨利避害實現夜市經濟常態化、制度化發展,路徑的第一步就是以平等的視角看待“小商小販”,為地攤正名,以“日店晚攤”形式實現夜市經濟效益最大化,致力于為流動攤商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進行更精細的管理。并且針對市場秩序、環境衛生等公共服務問題,將網格化管理應用到夜市經濟的監管中,分片區、分業態和分時段地對夜市經濟進行分級分類管理,以公約、自律加強對地攤主觀念上的引導,共同呵護好夜市經濟的發展環境,加強服務與治理的契機。再者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管理,實行地攤經營資格證制度能夠促進夜市經濟規范化發展。最后是實行線上線下雙聯動機制,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將實地監管與線上監控相結合,提高相關治理部門的響應速度,及時解決矛盾沖突,進一步推動夜市經濟與城市治理的良序發展。
城市治理作為夜市經濟承載母體,為搭建兩者的共通路徑,在保證城市治理穩步發展的同時,基于現有的規劃定點攤位,針對夜市經濟發展的矛盾沖突,以點及面,進行精細化的措施路徑規劃,正名、規范、制度、常態四路并進,以“日店晚攤”、公共服務設施的網格化完善、資格證減分制度、地攤車智能定位和智慧管理為起點,從觀念上重視夜市經濟、從基礎設施上呵護夜市經濟、從制度上規范夜市經濟、從大數據上監管夜市經濟,在發展夜市經濟的同時,城市治理應該成為助推劑而并非放大鏡,從“云上”智慧到法治“兜底”,城市治理水平也正體現在這一針一線的“繡花功夫”中。
“衰落”與“紅火”交替獻映的夜市經濟有著獨特的生命軌跡與發展態勢,但終其一點,夜市經濟興衰表象的背后正是城市治理與其不斷“博弈”的過程。夜市經濟帶來的種種問題對城市治理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潛在契機,且不僅是共同進步的契機,也是協調發展的契機,更是管理創新的契機。
歷史視域下夜市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與特殊性,預示了夜市經濟同城市治理間不可避免的碰撞與沖突,而化矛盾為動力便是我們所需繼續深入研究的,為此本研究提出了實現夜市經濟發展的四個路徑,即正名之路、規范之路、制度之路以及常態之路。
在城市治理這個“棋盤”下,每一個因素都會成為影響最終局勢的那一枚“棋子”,夜市經濟亦不例外。夜市經濟作為實體經濟的補充,將作為城市治理的因素,與實體門店、網絡電商等多種營銷業態共生共存,而它的地位和原生秉性也一同決定了其需要也必須隨著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實現規范化、常態化、科學化的發展與完善。
從觀念上重視夜市經濟、從基礎設施上呵護夜市經濟、從制度上規范夜市經濟、從大數據上監管夜市經濟,構建一個由內而外、由上至下的協調夜市經濟的治理系統,以期能夠讓“干凈、安全、有序”成為夜市經濟的新注腳,為城市治理規范化、有序化、協調化提供幫助,規劃好路徑以期走出夜市經濟的發展與城市治理的困境,進而提升我國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