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國, 朱小林, 丁永廣, 尹 萌, 李洪春
(1. 沭陽中興醫院檢驗科,江蘇 宿遷 223600;2. 沭陽中興醫院心內科,江蘇 宿遷 223600;3. 徐州醫科大學醫學技術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是發生心肌梗死的病理基礎,也是發生心肌梗死最常見的原因[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以老年患者居多,發病后死亡風險較大,且并發癥較多[2]。及時識別CAS患者中易發生AMI的高風險患者,指導臨床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降低患者死亡率至關重要。紅細胞平均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紅細胞體積異質性參數,可反映紅細胞生成障礙和體內炎癥狀態[3]。有研究結果顯示,RDW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房顫動、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中均有一定的價值,可作為診斷和預后評估的標志物[4-5]。本研究擬評估RDW聯合心肌標志物預測CAS患者發生AMI的價值,為識別AMI高危患者提供依據。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沭陽中興醫院確診為CAS的患者600例,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年齡(68.4±18.3)歲。本研究經沭陽中興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所有對象均知情同意。
1.2.1 納入標準 (1)年齡≥18歲;(2)患者知情同意;(3)經冠狀動脈造影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CAS[6]或AMI[7];(4)無血液系統疾病。
1.2.2 排除標準 (1)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或有陳舊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血運重建病史的患者;(2)惡性腫瘤患者;(3)全身系統性疾病或嚴重感染患者;(4)各種貧血、慢性腎臟疾病患者;(5)服用影響紅細胞生成的藥物的患者;(6)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7)臨床資料和影像學資料不完整者。
每6個月通過門診對患者進行1次隨訪,獲取患者疾病進展情況,隨訪終點為發生AMI、死亡或隨訪結束,隨訪時間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對患者進行詳細的體格檢查和血液學檢查。收集所有對象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質量、糖尿病史、高血壓史、吸煙史和飲酒史等,計算體質量指數。
在首次確診CAS的24 h內,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6 mL,2 mL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鉀抗凝,30 min內采用BC-518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深圳邁瑞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RDW。4 mL置于促凝管中,2 264×g離心10 min,分離血清,3 h內檢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水平,試劑盒均購自北京九強公司,檢測儀器為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東芝公司)。血清心肌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采用cobas e 411全自動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檢測。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評估數據的正態性。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2個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評估RDW與血脂、心肌指標的相關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評估各項指標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不同RDW水平的CAS患者AMI的發生率。采用Cox回歸分析評估CAS患者發生AMI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600例CAS患者隨訪6~82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54個月。共有450例患者完成隨訪,其中男230例、女220例,年齡(68.50±15.8)歲,體質量指數為(23.46±3.80)kg/m2,有吸煙史120例,有飲酒史168例,有糖尿病史65例。有32例在隨訪過程中發生AMI,RDW為13.06%±1.29%,CK-MB為(18.40±5.21)U/L,cTnI為(0.55±0.20)μg/L。
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建立RDW、CKMB、cTnI聯合檢測模型:Logit(P)=0.83+1.051×RDW+1.032×CK-MB+1.045×cTnI。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CK-MB、cTnI單項檢測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747、0.722、0.714,最佳臨界值分別為13.8%、17.35 U/L、0.52 μg/L。聯合檢測模型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AUC為0.774。TC、TG、HDL-C、LDL-C和VLDL-C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AUC均<0.6。見表1、圖1。

表1 RDW、CK-MB、cTnI單項和聯合檢測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效能

圖1 RDW、CK-MB、cTnI單項和聯合檢測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ROC曲線
根據ROC曲線得出的RDW最佳臨界值,將所有CAS患者分為RDW≥13.8%組與RDW<13.8%組。RDW≥13.8%組年齡、CK-MB、cTnI和AMI發病率均顯著高于RDW<13.8%組(P<0.001)。其他臨床資料和血脂指標2個組之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RDW水平的CAS患者之間各項指標比較

續表2
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RDW與cTnI呈正相關(r=0.352,P<0.001),與LDC-C、TC、TG、HDL-C、VLDL-C和CK-MB均無相關性(r值分別為0.108、0.051、0.025、0.070、0.028,P>0.05)。
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13.8%組AMI發生率顯著高于RDW<13.8%組(Log-rankχ2=45.48,P<0.001)。見圖2。

圖2 不同RDW水平CAS患者AMI發生率的Kaplan-Meier生存曲線
單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RDW升高是CAS患者發生AMI的危險因素[風險比(hazard ratio,HR)=1.746,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為1.517~2.010]。以是否發生AMI為自變量,以RDW為因變量,采用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校正年齡、性別(男=1,女=2)、體質量指數、吸煙史(有=1,無=0)、飲酒史(有=1,無=0)和糖尿病史(有=1,無=0)后,RDW升高是CAS患者發生AMI的獨立危險因素(HR=1.727,95%CI為1.492~1.998)。見表3。

表3 CAS患者發生AMI的危險因素分析
CAS是AMI最常見的病因,因此如何識別CAS患者中更易發生AMI的高風險患者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隊列研究,尋找能較好地預測CAS患者發生AMI的相關指標,以幫助臨床識別高危患者,盡早干預,降低AMI發病率。
RDW是血常規檢驗的常規指標,可反映紅細胞大小的異質性[8]。有研究結果顯示,RDW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9-10]。丁寧等[9]通過開展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冠狀動脈病變患者RDW水平依次顯著升高(P<0.01),提示RDW與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相關。HOU等[10]發現,冠心病患者血管脆性與RDW呈正相關(r=0.196,P<0.05)。李傲航等[11]的研究結果顯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非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正常對照者RDW水平依次降低(P<0.05),且AMI重度組RDW水平明顯高于輕度組和中度組(P<0.05),RDW診斷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AUC為0.758。另外,RDW還可作為判斷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有效指標[12-13]。目前,RDW是否可作為預測CAS患者發生AMI的標志物尚未見報道。本研究Kaplan-Meier生存曲線分析結果顯示,RDW≥13.8%組AMI發病率顯著高于RDW<13.8%組(P<0.001)。提示RDW水平較高的CAS患者更易發生AMI,基線RDW水平或可作為預測CAS患者發生AMI的生物標志物。
RDW還可反映機體炎癥狀況,且不受代謝等混雜因素的影響[14]。炎癥反應是CAS和心肌梗死的啟動因素,也是影響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當炎癥因子被激活時,可抑制紅細胞成熟、加速網織紅細胞向外周血遷移,導致紅細胞生成加速,異質性增加,RDW水平升高,因此RDW水平可間接反映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和轉歸的全過程[10,15]。由此可見,RDW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為AMI的病理過程及炎癥反應相關,可作為預測CAS患者發生AMI的生物標志物。
李引鈺等[16]的研究結果顯示,CK-MB診斷AMI的準確率為65.2%。謝海花等[17]發現,cTnI能從疑似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中有效區分心肌梗死患者(AUC為0.866)。本研究結果顯示,CK-MB、cTnI和RDW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AUC分別為0.722、0.714、0.747,提示RDW對CAS患者發生AMI可能具有更好的預測價值。本研究結果還顯示,CKMB、cTnI和RDW聯合檢測判斷CAS患者發生AMI的AUC為0.774,提示3項指標聯合檢測可能有助于提高對AMI的預測效能。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此結果尚需大樣本量、多中心研究進一步驗證。
本研究尚有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未對納入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等臨床指標進行評估,可能會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2)本研究隨訪的450例CAS患者中僅有32例患者發生AMI,因此結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RDW作為一種快速、便捷、經濟的實驗室指標,對預測CAS患者發生AMI有較高的臨床價值。RDW聯合CK-MB和cTnI可提高CAS患者發生AMI的預測效能。加強對CAS患者RDW水平的動態監測,可以實現AMI防治重心的前移,及時識別高危患者,及時干預,以降低患者AMI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