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琪, 金偉峰, 李 萍, 陳姝子, 林 萍, 李 丹, 陳 慶, 王夢霞, 朱雨昕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03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八版)》[1]中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的情況下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本實驗室為藥物濃度監測實驗室,所用儀器均為質譜儀,空間相對密閉,在此進行血液樣本的離心脫蓋步驟,極易產生氣溶膠,有導致檢驗工作人員感染的風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八版)》[1]還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 ℃ 30 min可有效滅活。但少有文獻報道加熱滅活是否會對精神類藥物濃度監測產生影響。為此,本研究擬探討血液樣本經56 ℃ 30 min加熱滅活后對6種精神類藥物(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鋰鹽、丙戊酸、氯氮平)濃度監測的影響。
選取2021年3—10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住院患者360例,其中男190例、女170例,年齡(45.23±20.11)歲,服用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鋰鹽、丙戊酸、氯氮平的患者各60例。收集360例患者已完成藥物濃度檢測的剩余血液樣本(含促凝劑)。樣本要求無明顯的脂血、溶血,且盡量覆蓋線性范圍。
將當天收集的符合要求的剩余血液樣本,加蓋置于GNP-9050隔水恒溫培養箱(上海精宏實驗設備有限公司)內56 ℃干熱滅活30 min,然后離心分離血清。采用Waters I-Class/Xevo TQD液相質譜聯用儀(美國沃特世公司)檢測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與9-羥利培酮(利培酮在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之和、氯氮平和N-去甲氯氮平的濃度。標準品購自美國Sigma公司,流動相A為0.1%甲酸-2 mmol/L甲酸銨-水溶液、流動相B為100%甲醇或100%乙腈,試劑均購自上海安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質控品購自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采用K-Lite 8 series電解質分析儀(梅州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離子選擇法)檢測血鋰濃度。采用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及日本積水公司試劑(膠乳凝集比濁法)檢測丙戊酸濃度。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評估數據的正態性。呈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M)[四分位數(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Medcalc 20.0軟件繪制Bland-Altman一致性圖,如95%的檢測結果落在一致性區間(limit of agreement,LOA)的95%可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CI)內,且LOA不超過臨床最大允許總誤差(allowable total error,TEa),則認為2種方法有較高的一致性。臨床TEa可接受范圍[2]:血鋰的TEa為±20%,其他藥物選用《上海市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質量管理規范》[2]中其他治療藥物的TEa(±2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樣本加熱滅活前后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與9-羥利培酮之和、丙戊酸、氯氮平和N-去甲氯氮平的檢測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鋰加熱滅活后的檢測結果顯著高于加熱滅活前(P<0.05)。見表1。

表1 加熱滅活前后各項藥物濃度檢測結果比較
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與9-羥利培酮之和、丙戊酸、氯氮平和N-去甲氯氮平分別有100%(60/60)、98.33%(59/60)、95.00%(57/60)、100%(60/60)、96.67%(58/60)、96.67%(58/60)的檢測結果位于LOA的95%CI內,且LOA在最大TEa內。加熱滅活前后各項藥物檢測結果一致性較好。見圖1。

圖1 加熱滅活前后各項藥物檢測結果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血鋰項目有96.67%(58/60)的檢測結果位于LOA的95%CI內,但LOA下限超過了最大TEa。加熱滅活前后血鋰檢測結果的一致性較差。見圖2。

圖2 加熱滅活前后血鋰檢測結果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補充收集檢測血鋰的樣本42例,對合計102例樣本的檢測結果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回歸方程為:Y=0.003+1.026X(r2=0.953)。選取血鋰低值、中值、高值各10例,將檢測結果代入回歸方程進行校準。結果顯示,血鋰低值、中值、高值樣本的校準值與加熱滅活前的檢測結果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Z=-0.195,P=0.845),見表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結果顯示,有96.67%(29/30)的結果位于LOA的95%CI內,且LOA在最大TEa范圍內,校準值與加熱滅活前結果的一致性較好。

表2 血鋰校準值與加熱滅活前結果的比較

圖3 血鋰校準值與加熱滅活前結果的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
雖然通過積極的防控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使用,COVID-19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COVID-19外源性輸入病例的持續存在和新型冠狀病毒突變株的影響[3],該病毒仍具有傳播和擴散的風險。
有研究結果顯示,當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后,患者可能會合并神經精神類疾病[4-5]。精神類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使用相關藥物改善患者的癥狀,但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大,且個體差異明顯,極易產生中毒情況[6-7],因此需要對治療藥物濃度進行監測,以了解患者體內藥物的穩態濃度,及時調整藥物用量,防止中毒情況的出現。
目前,臨床實驗室一般采用液相色譜法或質譜法檢測精神類藥物濃度,但這些方法的樣本前處理都需要進行手工操作,在加樣、移液、混勻、離心過程中容易產生氣溶膠[8],因此有必要在樣本處理前進行干預,以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防止實驗室污染。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八版)》[1]的推薦,本實驗室在進行樣本前處理前對所有樣本進行56 ℃30 min滅活。目前,我國有較多探討加熱滅活對生化項目檢測結果的影響的研究,但少有其對精神類藥物濃度監測結果的影響的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與9-羥利培酮之和、丙戊酸、氯氮平和N-去甲氯氮平加熱滅活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一致性較好;血鋰加熱滅活后的檢測結果顯著高于加熱滅活前(P<0.05),加熱滅活前后一致性較差。血鋰加熱滅活前后檢測結果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與鋰鹽在體內的代謝有關:鋰鹽進入人體后通過鈉泵轉運,將鈉離子從細胞內運出,而鋰離子會進入細胞內[9],加熱滅活處理會導致樣本出現溶血,使細胞內的鋰被釋放至細胞外,導致血鋰的檢測結果升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偏高的血鋰結果可通過回歸方程進行校準,校準后的結果仍具有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56 ℃ 30 min加熱滅活處理對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丙戊酸、氯氮平的藥物濃度監測無影響,但會影響鋰鹽的監測,其結果通過回歸方程校準后仍有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