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莊熊

“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奧運會紀錄被打破”“兩名荷蘭選手接連刷新速滑男子1500米奧運會紀錄”在北京冬奧會前4個比賽日,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天天上演破紀錄好戲。這其中自然離不開運動員為不斷突破極限所付出的努力,此外場地內號稱“最快的冰”的冰面或也有所助益。
作為迄今亞洲最大的一塊冰面,“冰絲帶”冰面.面積達112萬平方米,以往這樣的冰面很難做到溫度統一。但據場館制冰團隊負責人邵懿介紹,“冰絲帶”創新地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讓冰面溫差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低于奧組委提出的1.5攝氏度標準,從而有利于運動員創造好成績。
對制冰團隊來說,冰面監測絕對是重要工作,因為隨著場館內部溫度、濕度甚至人員數量、景觀布置的變化,冰面狀態會隨之波動。監測中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測量冰面厚度。“無論是直道還是彎道,冰面厚度必須控制在222厘米至3厘米以保證平整度。冰面較薄的地方,澆冰車就多灑一些水,反之少灑一些水,并且冰刀鏟冰時下刀深一些”。召懿介紹說。
這樣細致維護帶來的高質量冰面也受到頂尖運動員的肯定。2月8日獲得速滑男子1500米銀牌的荷蘭名將克羅爾在賽后對《環球時報》 特約記者表示,第一天來訓練時曾覺得冰面有些軟,但后來感覺越來越好,“冰面調整得非常不錯,今天比賽時,(冰面感覺)就像是在我家鄉的冰場一樣”.
加拿大專家馬克?麥瑟是邵懿團隊中的核心人物。他不僅技藝高超,而且讓中方團隊感受到真正的“工匠精神”。“他對冰面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特別愛護,決不允許無關人員上冰。在冰面上看到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點,都會立即處理。”邵懿透露稱,麥瑟將自己的技藝都傳授給中方,“冬奧會后,我們要努力讓冰絲帶繼續成為最快的冰,也希望國內有更多高質量的冰場”。▲
環球時報2022-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