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仕雄,閆玉科,李釗寧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通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途徑來促進農民增收。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促進農村產業深度融合,“推進農業產業鏈深度整合和價值鏈環節升級,讓農民共享產業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培育農民增加收入模式”。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以家庭經營農業為主的中國農民為改善人民的溫飽問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是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推動中國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力量。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以農業價值鏈延長、農村生產區域擴大和農業生產結構轉變為特點,以科技融合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驅動,以農業生產發展過程和農村經營模式轉型為成果,通過促進種植業、食品加工業、農資制造與商品流通業、農業信息與農村服務業等在鄉村領域的整合滲透,產生新科技、新產業、新商業模式,促進農村生產跨局整合、要素跨局流轉和資源集約配置,激發農村新型經濟發展;通過城市與鄉村資源的融合集成,促進鄉村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從國內實踐出發,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主要采取了按順向整合方式拓展農村價值鏈、按逆向整合方式拓展農村價值鏈、農民經濟產業化集群式融合、農村服務拓展式融合、服務業引領的發展融合五種途徑或方法來完成。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密合式的利益聯結關系為根本,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的整合和創新性發展為驅動,重點搞好產業融合服務、培育產業融合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推進現代技術、新理念與我國傳統農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農村產業鏈延長、產業功能擴展和產業形態創新,從而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農村增效、農戶增收和農業振興提供新動力,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開拓新空間。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地理位置優越,擁有港口、島嶼、海灣,是我國海岸紅樹林種類最多的地區之一。麻章區擁有湖光巖、七星嶺、南亞熱帶植物園、南國花卉產業園等眾多旅游資源,區內有廣東省農業休閑和鄉村旅游示范鎮、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和多個省級文化和旅游特色村。麻章區文化底蘊豐厚,有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湛江儺舞、湛江田艾制作技藝、麻章燒豬制作技藝等。在工業方面,麻章區已逐步形成集生產工廠觀光游覽、科普教育、消費體驗于一體的工業旅游路線并形成集群。在鄉村振興方面,麻章區全面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上有較大提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672元提升至2021年的2159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3633元提升至2021年的32353元。
麻章區大力實施“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目前,麻章區已完成蔬菜、生蠔、金錩魚、對蝦等8個“一鎮一業”項目建設,打造了聶村六色田園、南國花卉科技園、炳勝天鵝湖、南亞歡樂田園等多個休閑農業基地。鎮、村通過盤活留用地、閑置土地資源等方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以云頭下村為例,云頭下村黨組織將全村散弱農戶個體利益與村集體利益緊密結合,利用區位優勢走集體土地開發利用之路。
產業園區一方面能夠吸納優秀的技術人員、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為農村產業發展助力,另一方面可以將農民與市場連接起來,及時分析消費者的需求,生產出符合市場要求的商品,在滿足市場和消費者需要的同時,帶動農戶增收、提高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麻章區內現有工業園、花卉產業園、農村電商產業園等園區,其中規模以上企業69家,生產總值超百億元企業1家、超億元企業25家,高新技術企業16家,形成了以森工造紙、裝備制造、商貿物流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這些企業對于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及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起到了巨大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以麻章區的花卉產業園為例,2020年麻章區花卉產業總產值7.9億元,出口1.46億元,約占全區農業總產值的19%。麻章區花卉產業園目前已順利構建“訂單農業+社會化服務”“土地租金+工資收入+分紅”“品牌增值+行業協會”等多種聯合形式,形成了較為密切的利益連接機制,已帶動農戶1900多戶,園區農戶已近1300戶。依托本土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麻章花卉產業園全面推進“一控兩減三基本”行動,促進農業發展,擴大農民就業,從而實現農業增收、農村增效,推動鄉村振興。
當前,社會參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形式越來越多元化,主要有一般農戶、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參與主體間彼此聯合形成不同的合作組織形式。但是,各主體之間融合體系仍不健全,也造成了收益分配的不平衡。比如,一般農戶參與產業融合的方式較為單一,大多以訂單形式加入,缺少股份合作分紅形式,由此造成了農村產業融合對普通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相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產業融合的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產業融合的有效保障。麻章區一些鄉村區域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仍不夠完善,如道路建設質量不夠高,供電設施不完備且供電成本相對較高,市場流通設施建設相對落后,這些問題制約著農村生產發展和社會資源要素流轉,并影響了將產品有效地與農業加工、銷售、休閑和其他服務業的整合。
麻章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一些地方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發展關系不緊密。目前,麻章區的農村產業融合大都是采取訂單生產農產品、農家樂經營等形式,采取股份合作等融合機制的還不多見。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的一二產業融合,多數只能對農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和生產,缺乏專業的產品宣傳、活動策劃,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產業鏈多止于二次融合階段,在農業全產業鏈和整個價值鏈上都沒有明顯優勢,還無法實現更深入的合作和有機整合,企業與農業之間的連接不夠緊密。
在麻章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高素質人才較為短缺。一是麻章區一些鄉村生產和生活條件無法滿足現代青壯年勞動力的各項需求,本地的年輕人往往考慮前往大城市尋求進一步發展。二是一些農村地區還沒有完善的精英回流機制,缺乏有效的激勵措施,使得從事基層鄉鎮發展與經濟建設工作的人才較為稀缺,留不住人才、引不進新才成為限制麻章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因素之一。
農村產業融合最終目的是提高農民收入,這就需要從一開始樹立互惠共贏的理念,在產業融合中的各個主體間建立起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因此,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應該構建更為多樣化的參與主體,建立風險共擔、互利共贏的農村利益共同體。要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加入到農業專業合作社之中,明晰相關的利益分配機制,理順產權責關系,使農戶真正地加入到農業產業鏈當中,從而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農村經濟落后地區基礎設施不夠健全影響了產業融合發展,夯實農村基礎建設是推動三產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一方面,拓寬政府公共財政中涉及農業方面的投資領域,改善路、水、電、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為企業和村民創造更好的生活工作環境。另一方面,注重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向農村拓展,如組織麻章區相關職能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到相對困難和薄弱鄉村開展蹲點幫扶工作,促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農業發展落后地區可利用大數據分析、網絡信息技術等方法轉變農業經營模式,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把握“互聯網+”時代機遇,主動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運用電子商務技術發展各種新興農產品流通業務。同時要主動開辟產品貿易信息宣傳途徑,參加多種形式的農產品展覽促銷活動,提升人們對新興農產品的認知度,同時做好新興農產品流通配套設施建設,為新興農產品流通提供重要保障。
注重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職業技能、農業高科技、農業創業理念、農場經營管理知識以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等培訓;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如繼續加強涉農大學生的委托培養,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這些管理骨干的培訓,組織他們到農業院校接受系統化的農業知識、實用技術和創新管理的培訓,以此輻射帶動其他農民提高綜合素質。
健全財稅、金融服務等扶持政策,并進一步細化政策落實,高效推進,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政府可建立財政投入、金融資本投入、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系,設立產業融合的專項基金,以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更多投入產業融合中。集成各種農業科學技術新資源,培養新興農業科技傳播主體,形成一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的聯合體,加速促進科技融合與集成應用,進一步提升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創新驅動能力。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湛江市麻章區農村發展的騰飛以及鄉村經濟的提升,都離不開產業振興這一強大的物質基礎。在當代農村,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基礎,產業振興是農村一二三產業快速增長和發展壯大的必然手段。通過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拓展農產品交易模式、完善各類支持政策等,必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