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娟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甘其毛都鎮綜合保障與技術推廣中心 內蒙古巴彥淖爾 015300)
羊布魯氏菌病是一種由布魯氏菌屬的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引起成年母羊的流產、產弱胎,公羊睪丸腫大、性功能降低,并且感染羊的布魯氏菌還可感染人導致出現間歇性發熱、關節炎、睪丸腫痛等,對羊養殖和公共衛生安全可造成嚴重危害,因此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傳染病[1]。布魯氏菌最早的報道見于1887 年,從死于地中海熱的病人脾臟分離出馬耳他布氏菌,隨后從自然發病的山羊奶中(1905 年)、流產牛胎兒(1910 年)、綿羊體內(1910 年)、流產豬胎兒體內(1914 年)、沙鼠(1957 年)和犬(1967 年)等動物發現該菌。目前已有123 個國家發現有該病的出現。我國在1949 年初的內蒙古、西北、東北等羊養殖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流行該病,隨后在奶牛場和豬場也發現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由于羊布魯氏菌病分布廣泛,因此可給羊畜牧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且感染羊的布魯氏菌菌株對人的致病性普遍比其他物種的要強,因此對長期接種羊群的牧民或養場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可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學意義。
羊布魯氏菌病主要由馬耳他布魯氏菌引起,此外流產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等布魯氏菌種也可感染羊發病。布魯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小球桿菌,無芽孢和鞭毛,但可形成莢膜,通常使用柯茲洛夫斯基染色,布魯氏菌染色后呈淡紅色的小球桿菌[2]。布魯氏菌的細胞膜有三層結構,分別為外膜、外周胞質膜和細胞質膜,外膜和肽聚糖形成細胞壁,外膜含有脂多糖、蛋白質和磷脂層。根據外膜的脂多糖是否含有O 鏈將布魯氏菌分為光滑型和粗糙性,馬耳他布魯氏菌可以以光滑型或粗糙型2 種形式存在。布魯氏菌雖然不產生外毒素,但具有毒性很強的內毒素,不同種類的布魯氏菌多具不同宿主之間交叉感染的能力,并且有極為明顯的宿主危害傾向性,如羊的布魯氏菌毒力最強,除羊外人也高度易感,并且危害最為嚴重,而豬布魯氏菌次之,牛的最弱。布魯氏菌在自然環境中生存能力十分強,在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臟器、皮毛、乳類等可存活數月,在土壤和水中可生存72~144d,在糞便和尿液中存活45d。布魯氏菌對物理和化學因素較為敏感,如巴氏消毒即可殺死該菌,在陽光下暴曬或60℃加熱30min 即可殺死該菌,2%甲酚皂、3%漂白粉、5%鮮石灰乳、0.1%苯扎溴銨等消毒劑可很快殺死該菌。
綿羊和山羊對布魯氏菌最易感,此外豬、牛、駱駝、水牛、鹿等動物以及人也可感染布魯氏菌,但不同動物感染的布魯氏菌具有一定的宿主特異性,部分菌種可感染多種動物發病。綿羊和山羊對馬耳他布魯氏菌最易感,此外人也可感染該菌種。在羊群內,感染布魯氏菌的羊其多種體液可帶有病菌,母羊的陰道分泌物、乳汁以及流產胎兒,公羊的精液等帶有大量細菌,可持續排菌數月至數年不等。低日齡的羊對布魯氏菌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性成熟的公羊和母羊是主要發病動物,部分羊感染后可不表現臨床癥狀。易感染羊可通過消化道、皮膚、黏膜、呼吸道、吸血昆蟲叮咬、交配或人工授精等多種途徑感染,因此該病防控的難度相對較大。羊布魯氏菌病一年四季可發,但多發于產羊羔的春季,并且牧區明顯要高于其他地區,可呈點狀暴發。
羊布魯氏菌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母羊流產和乳房炎[3]。在患病初期羊群首先表現為懷孕母羊流產,最開始僅有少數懷孕母羊出現流產,隨后出現流產的母羊數量逐步增多。母羊流產的時間多為妊娠3~4 月,并且母羊可連續出現2~3 次流產現象。流產母羊在流產前出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隨后陰道排出含有血液的黏液或分泌物,之后出現流產癥狀。母羊流產后可出現慢性子宮炎,嚴重影響羊的繁殖。公羊感染布魯氏菌后主要出現睪丸炎,前期睪丸腫大,后期睪丸萎縮,嚴重影響公羊的性欲和生殖能力。感染的羊還可能會出現跛行、咳嗽等癥狀。
流產胎兒的胎衣呈部分或全部黃色膠樣浸潤,表面覆蓋纖維蛋白和膿液,胎衣增厚并且有出血點,漿膜和筋膜常有出血點和出血斑,皮下和肌肉出現漿液性浸潤,脾臟和淋巴結腫大,肝臟有壞死灶[4]。患病母羊子宮內膜有灰色或黃色膠樣滲出物,絨毛膜有壞死臟,此外還常見輸卵管炎、卵巢炎和乳房炎。公羊可出現化膿性、壞死性睪丸炎和附睪炎,睪丸腫大,被膜與外層的漿膜粘連,切面可見壞死灶和化膿灶,慢性病例還可見陰莖紅腫、黏膜上有小結節。此外,病情嚴重的羊還可出現關節炎、腱鞘炎、滑液囊炎、咳嗽、支氣管炎等。
布魯氏菌通過多種途徑進入宿主體內后可到達附近的淋巴結,被吞噬細胞吞噬后在其體內增殖,形成原發性病灶,隨著增殖數量的增多導致吞噬細胞被破壞,隨后進入血液形成菌血癥,引起患病動物發熱、出汗等,菌血癥的癥狀可反復出現,并隨血液循環擴散到宿主多個組織器官,在母羊子宮、胎盤、胎兒等適宜環境中大量增殖,其次在乳腺、關節、睪丸、滑液囊等組織形成多發性病灶[5]。
在羊群中若出現較多母羊流產,可初步懷疑為羊布魯氏菌病,并結合病羊的其他的臨床癥狀以及病變、流行病學等進行綜合診斷,但該病的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測。由于布魯氏菌對公共衛生可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嚴重感染的樣品和涉及活菌操作的試驗應在生物安全三級及以上的試驗室進行操作,未經過專業培訓或生物安全等級較低的實驗室不可進行活菌操作或嚴重污染樣品的處理。實驗室診斷羊布魯氏菌病主要分為病原鑒定和血清學檢測兩種。病原鑒定可采集流產胎兒、胎膜、陰道分泌物等樣品,可采取涂片鏡檢的方式,經柯茲洛夫斯基染色后發現組織樣品中有淡紅色的小球桿菌即可初步判定為布魯氏菌。還可使用布魯氏菌基礎培養基、血清葡萄糖瓊脂、Farrell 培養基和改良Thayer-Martin 培養基等進行細菌的分離,分離后可使用時染色鏡檢、聚合酶鏈式反應和DNA 探針等進行鑒定。布魯氏菌的血清學檢測方法有多種,其中緩沖布魯氏菌抗原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熒光偏振試驗是國際貿易制定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國內臨床上通常使用虎紅平板試驗和試管凝集試驗進行羊血清中布魯氏菌的抗體檢測,前者只能判定血清是否有抗體,后者可以檢測血清抗體效價。
由于羊布魯氏菌病可對人和羊的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發現感染布魯氏菌的羊通常采取淘汰撲殺處理,不進行治療,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以預防為主[4,6]。
首先,應做好羊群的檢疫工作。羊布魯氏菌病最重要的傳播原因就是引入病羊,因此應在需要引進種羊時應做好隔離和檢疫,不從流行布魯氏菌病的地區或羊場引進新羊,此外對于需要配種或人工授精等操作時也應對配種的羊和精液等進行檢測,防止將布魯氏菌引入羊群。采取放牧養殖方式的羊群還要注意防止野生動物接觸羊群,避免羊群被感染布魯氏菌的野生動物感染。對于有條件的羊場可采取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布魯氏菌的引入和傳播。
其次,疫苗接種也是防控羊布魯氏菌病的重要措施。目前,國內市場上主要使用的可預防羊布魯氏菌病的疫苗有M5 株布魯氏菌病活疫苗和S2 株布魯氏菌活疫苗,可根據當地羊布魯氏菌主要流行的菌種進行選擇。布魯氏菌活疫苗可采取滴鼻、口服和皮下注射的方式接種,免疫保護期一般為36 個月,在配種前1~2 個月對母羊進行接種,妊娠母羊和種公羊不可進行疫苗接種。疫苗開啟后應在當前使用完,未使用的疫苗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可反復使用,人員在操作過程中應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免疫接種時嚴格按照疫苗接種要求進行,防止操作人員感染疫苗菌株。免疫接種后不應使用抗生素等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在免疫后可采集免疫羊的血清進行抗體效價檢測,以確保免疫效果。
羊群的飼養管理工作在預防羊布魯氏菌病時也十分重要。應對羊群進行分群、分類、分性別飼養,盡量避免混養,放牧養殖的羊群應注意羊群的整體情況。對于羊舍應做好糞便定期清掃、養殖環境和器械定期消毒,從而降低羊舍內的病原數量。對于出現流產癥狀的母羊的分泌物、胎兒和胎衣等可含有大量布魯氏菌的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病羊使用的羊舍、器具等進行全面的消毒,對于可能接觸病羊的易感羊只進行病原檢測,淘汰陽性羊只。
羊布魯氏菌病是一種危害較大的人畜共患疾病,可對羊養殖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羊養殖場/戶應提高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意識,采取綜合性的防控措施,降低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