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桂林市臨桂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廣西桂林 541100)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豬存欄、豬肉消費的國家,豬養殖在我國畜牧業中占據重要地位。在豬養殖中,豬腹瀉病是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可由飼養管理、病原感染、豬身體狀況等因素造成,其中病原感染因素中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豬病毒性腹瀉具有傳播能力強、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對豬養殖危害較大[1]。豬病毒性腹瀉可由多種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豬輪狀病毒病、豬傳染性胃腸炎以及豬流行性腹瀉[2]。本文將分別對這三種腹瀉病進行綜述。
輪狀病毒病是一種多種動物的幼齡動物可感染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毒病[3]。
1)流行病學。豬輪狀病毒病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感染仔豬引發該病。輪狀病毒主要寄宿于患病豬的腸道,通過糞便排出體外后可污染飼料、飲水和豬舍環境[3]。仔豬可通過吮吸被污染的乳頭、攝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飼料患病。各日齡的豬均可感染輪狀病毒,但是多以7~14 日齡的仔豬發病率較高。仔豬若未及時獲得母源抗體,病死率可高達100%,若及時攝取母乳則病死率較低。仔豬輪狀病毒病通常呈地方性流行,在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且臨床癥狀更為嚴重。此外,患病仔豬常繼發大腸桿菌病,進而導致病死率增高。
2)臨床癥狀。仔豬感染輪狀病毒后具有較短的潛伏期,為12~24h。發病豬精神萎靡,出現嚴重的腹瀉和嘔吐,糞便顏色為暗灰色或灰白色,形狀為水狀或糊狀。仔豬嚴重腹瀉伴隨著脫水癥狀,嚴重的脫水見于腹瀉后的3~7d,仔豬體重可下降30%。同時仔豬還會出現酸堿平衡紊亂。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4]。豬傳染性胃腸炎最早報道于1946 年的美國,隨后成為世界性流行的豬疫病。
1)流行病學。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可感染各日齡的豬,但以2 周齡以內的仔豬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死亡率較高,最高可達100%[5]。成年豬感染后也可能導致死亡。患病豬和帶毒豬是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傳染源,其糞便、乳汁、口鼻分泌物、嘔吐物中均有大量病毒,從而污染飼料、飲水、空氣等,健康豬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從而導致該病的水平傳播。豬傳染性胃腸炎主要發生于寒冷季節,以春冬兩季發病率較高。在新疫區豬傳染性腸胃炎常呈流行性,傳染速度較快,而老疫區呈地方性流行或間歇性流行。豬傳染性胃腸炎還常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輪狀病毒混合感染。
2)臨床癥狀。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臨床癥狀與環境、季節、飼養管理、感染病毒毒力、病毒數量以及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等有關。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潛伏期有長有短,可在感染后的15~20h發病,也可在2~3d 后發病。仔豬感染后會表現出嚴重的嘔吐、腹瀉,糞便呈水狀,噴射排出,顏色為白色或黃色。隨后仔豬可觀察到嚴重的脫水癥狀,體重明顯降低,并且在2~7d 內死亡。母豬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后會出現泌乳減少、腹瀉,糞便為灰褐色水樣,病程通常為5~8d,但極少死亡。
豬流行性腹瀉是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病原為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的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屬于同一屬[6]。豬流行性腹瀉最早的報道見于1977 年的英國,主要導致架子豬和育肥豬出現急性腹瀉,我國在20 世紀80 年代初出現該病,并在2010 年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變異株,導致了全國性的大流行,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1)流行病學。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經感染豬,各日齡的豬都可感染后發病,但以哺乳仔豬最易感,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發病率最高可達100%[7]。感染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帶毒豬或病豬是主要的傳染源,其糞便、嘔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易感豬主要通過糞口途徑感染,工作人員或其他動物、昆蟲也可機械性的傳播該病毒。豬流行性腹瀉一年四季可發,但以冬季多發。
2)臨床癥狀。豬流行性腹瀉的潛伏期通常為2~4d,但急性型的可在感染的12h 后出現癥狀。豬流行性腹瀉通常以暴發性腹瀉形式出現,病初部分豬出現嚴重的腹瀉,隨后很快波及全群。病豬臨床表現為嚴重的水狀腹瀉,糞便為灰黃色或黃色并帶有惡臭,仔豬排出的糞便中可含有白色或淡綠色的乳凝塊,同時還常伴隨著嚴重的嘔吐。隨病程發展病豬可出現嚴重的脫水癥狀,病豬被毛雜亂,精神萎靡。7 日齡以內的仔豬常在出現腹瀉后的2~4d 脫水死亡,死亡率可達50%,斷奶仔豬和成年豬會出現持續4~14d 的腹瀉,但一般無繼發感染,病死率極低。
對于出現患病豬的豬場應調查其流行病的流行情況,包括既往病史、疫病流行情況,進一步根據患病豬的日齡、臨床癥狀、剖檢后的病理變化進行綜合性的臨床診斷,注意與其他病原導致的腹瀉、飼養管理問題導致腹瀉進行區分[8]。對于豬病毒性腹瀉的病原確診需進行獸醫實驗室的病原或血清學檢測。可采集病豬的胃腸道、嘔吐物或腹瀉糞便等樣品進行病原檢測,采集病豬的血液進行血清學檢測。豬病毒性腹瀉的病原檢測方法有病毒的分離鑒定、電鏡觀察、免疫組化等,血清學檢測方法有ELISA、中和試驗、ELISA、間接免疫熒光等。此外分子生物學技術也常用于豬病毒性腹瀉的診斷,常用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有RT-PCR、熒光定量RT-PCR、原位雜交、基因芯片檢測技術、核酸探針等。
由于豬病毒性腹瀉通常具有發病急、病程短、病情嚴重的特點,因此可用于治療的時間較短,且目前無特效治療藥物,因此豬病毒性腹瀉病以防控為主[9]。在豬病毒性腹瀉的防控工作中,應采取疫苗接種、防止病原進入豬場、防止病毒擴散等綜合性的防控方式。
在豬病毒性腹瀉的防控和凈化工作中,疫苗接種是重要的防控方法。目前,市售的豬病毒性腹瀉病原疫苗可分為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滅活疫苗,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通常接種于后海穴,在妊娠母豬產仔前30d 左右接種疫苗,仔豬斷奶后7d 接種疫苗免疫,其他日齡的豬可根據豬病毒性腹瀉的流行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疫苗接種方案。疫苗接種后14d 免疫的豬會產生免疫力,免疫保護時間為6月左右,仔豬可通過哺乳獲得被動性免疫。由于可能會存在免疫操作有誤或免疫操作失敗的情況,因此應在免疫后14d 采取免疫豬的血清進行抗體效價檢測,評估免疫豬群整體的免疫接種效果。
豬病毒性腹瀉病毒可通過多種方式進入豬場,如引進新豬、人員或車輛機械性帶入、野生動物或昆蟲機械性傳播,因此應做好相關的檢疫和防控工作。首先,對于引進的新豬,應采取運輸前檢疫、運輸后隔離檢疫,隔離期應至少30d,期間可再次進行豬病毒性腹瀉的病原檢疫,發現病豬應及時淘汰。豬養殖場的工作人員在進場前、進入豬舍前都應進行消毒,車輛進入前應進行也應進行全面消毒,對于參觀人員的車輛和其他無關車輛應禁止進入。豬場周圍應設置好高墻、柵欄等,防止其他野生動物進入,同時也應避免飼養其他動物,在蚊蟲活動的季節做好驅蟲工作,定期進行滅鼠、驅鳥工作,防止其他動物或昆蟲機械性傳入病毒。
應做好豬舍的清潔消毒工作,及時清理豬糞便和其他糞污,糞污處理地點應遠離豬舍。若發現豬群中出現發病豬應及時隔離病豬,經過診斷,若確診為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輪狀病毒等應淘汰處理,對于病豬的糞便、嘔吐物、口鼻分泌物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病豬使用的圈舍、養殖器具也應進行至少2 次的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
豬病毒性腹瀉是一類由病毒引起的豬腹瀉病,該類病具有傳染性強、發病急、病死率高的特點,并且無特效治療藥物,可對豬養殖業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豬場養殖人員應提高豬病毒性腹瀉病的防控意識,采取疫苗接種、防止病原進入豬場、防止病毒擴散等綜合性的防控方式,降低豬病毒性腹瀉的發病率,減少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