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莼莼,王志瑞
(1.河北農業大學文管系;2.中國地質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滄州市位于河北省東部,濱鄰渤海,全市常住人口730.4萬人。因滄州市下轄縣區眾多,且緊鄰京津兩地,轄區內流動人口數量龐大,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在其全局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則是基層治理工作的主體工程,在其中擔負著重要角色。
從頂層設計層面出發,滄州市在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過程中的政策依據,既有來自黨中央、國務院,河北省委、省政府等發布的文件指導,又有其結合當地實際所制定的各項規定。經查閱有關資料,滄州市在打造基層治理共同體方面的依據,來自中央層面的有《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來自河北省級層面的有《中共河北省委員會、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關于創新“五社聯動”機制 助推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河北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方案(2021—2025年)》;滄州市出臺的具體文件則有《關于強化黨建引領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水平的實施意見(試行)》。
從實踐發展層面出發,滄州市正在陸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相關建設,其下轄縣區也進行了多種嘗試。例如,滄州市運河區依托“大網格、多主體、N模式”打造社會治理新體系,特別是在基層治理共同體方面逐步形成黨建引領之下協調社會各方廣泛參與的多元一體的社會治理體系。又如,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團結各族群眾,因地制宜將民族宗教事務納入到基層治理工作中來。除此之外,滄州市的其他縣區也在構建基層治理共同體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對照滄州市2021年制定通過的《滄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目前滄州市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構建工作還有待改進完善。其所展現的不足既有宏觀層面社會轉型期所帶來的普遍陣痛,又有微觀層面本地區現實條件所帶來的特有癥結。
滄州市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建設還不夠完善,具體表現有:一是基層政府與上級部門間的權力分配不夠科學合理,“小馬拉大車”現象突出。上級部門統得過多、權責集中,無法有效結合鄉鎮基層的實際需要和承接能力,鄉鎮政府缺乏可自由裁量的空間,因而其在進行社會治理的過程中,試錯成本較高。二是基層政府內部職權范圍模糊不清,各部門既相互獨立、互不統屬,又在職權上存在重疊交叉,阻礙了治理效能的提升。基層政府部門間信息不對稱、基礎信息不共享,反復統計重復信息,導致政策落實滯后,市場信息識別不靈敏。三是基層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員對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概念和邏輯理解不到位,公共服務精神仍未充分形成。
社會參與機制短板的掣肘,致使民眾和社會組織表達利益訴求和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常遭遇行政和人為壁壘,基層民主協商受限。具體表現有:一是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常常因各種原因受到阻塞,民眾和社會組織表達利益訴求的通路不暢。如基層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辦公電話無法保障線路暢通,市民不時遭遇占線、無法接通的煩惱;又如辦事窗口配置失當,繁忙業務窗口設置數量較少,辦理業務的人員經常排起長隊,而非緊急業務卻經常閑置。這些問題無一不限制基層民眾合理訴求的表達和解決,使得基層民主協商受限。二是社會力量較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治理缺乏活力。根據公開數據顯示,滄州市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參與率為87.1%,低于石家莊的96.8%,唐山的91.9%,邯鄲的93.4%,保定的90.2%。社會力量的較少參與,使得基層活力難以得到有效釋放,限制了治理效能。
作為一種新型社會治理形態,智慧治理是在數字治理基礎上的提升,它不僅僅是簡單使用智能工具的表層顯露,更是保障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善治追求。滄州不但限于現實條件還不能達到智慧治理的理想程度,而且基層政府對“互聯網+政務”的概念理解還不深刻,沒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管理工具,尤其是新媒體等網絡治理工具蘊藏的潛在價值還未得到有效發掘。具體表現有:一是基層政府運用智慧平臺處理政務未做到精準識別和有序處理,智慧政務平臺的推廣的確提高了某些部門的工作效率,但信息的快速收集沒有做到分類匯總和甄別篩選,信息雜糅降低了問題的處理效率,進而降低了整體工作效率。二是基層政府通過網媒獲取輿情信息存在時滯性,對群眾呼聲較高的問題反饋不及時,公開不明晰,解決不徹底,造成公眾的滿意度不夠高,歸屬感不夠強,信任感不足。三是基層政府對“互聯網+政務”的理解僅局限在搭建更多網絡平臺、發布更多熱點資訊,以此獲得上級部門對業績考核的認可上,忽視了與民眾的高效互動和便利民眾,因而許多平臺流于形式,甚至無法正常使用。四是缺乏對新媒體等網絡治理工具價值的挖掘,新媒體以其體量大、傳播快、內容豐富的特點迅速占領新生代網民的使用高地,基層政府體系龐大,缺乏對新媒體開發利用的靈活性,價值導向趨向于保守。
根據《滄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部署,滄州市社會治理的總目標是推進“專項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以及“源頭治理”的有機融合,以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方面,滄州市明確提出了黨建引領之下吸收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社區居民等各方力量的加入,這為下一步滄州市基層社會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建議。
一是要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為核心,補齊基層治理主體治理能力弱化短板,全方位支持基層黨組織工作,激發基層治理主體內生動力,大膽啟用年輕有魄力的青年干部,做到選才、留才、育才、用才。二是完善基層黨組織干部考核機制,以服務質量為導向,突出服務能力和服務績效建設,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三是強化黨員身份意識、政治站位意識、服務意識,黨員干部要更好地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扎扎實實地打好群眾基礎。四是市委相關部門抓好基層社會治理的總體規劃、統一指揮、協調調度、資源配置等,構建市、縣(區)、鄉(鎮)、村(社區)四級聯動機制,深入推進網格化管理制度,整合村(社區)黨組織、網格黨支部、村組(樓院)黨小組、黨員戶四級聯動架構,做到責任到單位、責任到部門、責任到個人。
一是要從制度角度出發,進一步破除影響社會組織發展的隱性壁壘。基層政府要建立支持和引領社會組織發展的長效政策機制,包括行業規范、發展規劃等;強化對社會組織的動態監管,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完善穩定的社會資金支持體系,為社會組織參與治理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二是要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進一步完善與市民的常態化溝通機制,搭建協商議事平臺,打通市民信息反饋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層群眾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將碎片化的基層治理重組為系統、高效、有序的治理整體。三是要強化創新意識,引導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實現自我革新。創新服務方式,不斷提升服務本領,打造服務品牌,擴大社會效益。以志愿精神為內核營造社會組織積極向善的公益文化,由內而外全方位提升社會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社會組織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硬核”力量。
一是要規范智慧政務操作邏輯和技術倫理,做到程序正當、操作透明、結果公開,有效防范和化解執行政務帶來的隱私泄露、信息偏差、價值扭曲、技術“暗箱”等各種有悖行政倫理的惡性事件的發生。二是建立智慧政務下的智慧監管機制,一方面優化監督制度,明確監督責任主體、方式、范圍、程序和指標,確保監督落實;另一方面提高技術監督水平,實現技術層面的實時動態監管。三是加強對新媒體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基層政府主動形成與網民和新媒體資源的積極互動,正確引導輿論,及時了解群眾需求,構建良性治理生態。
基層社會治理事關發展大局。面向未來,滄州市需進一步優化完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重點解決治理組織建設、治理手段創新、引導社會共治等三個層面的問題,全力做好基層黨建引領前進方向、智慧治理增強治理能力以及社會共治提高管理質量等方面的工作。同時,對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堅持黨建引領思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好頂層設計和制度優化;二是要深入推進智慧政務建設,合理開發“互聯網+政務”和新媒體資源;三是要優化協商治理機制,鼓勵社會參與,引導建立基層治理社會共治新局面。只有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才能推動滄州市基層社會治理水平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