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偉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在過去一百年中,這種初心和使命始終是黨行動的指南和奮斗的不竭動力。當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在實踐中我們也認識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按照黨的初心和使命以及我國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我國已脫貧6億多人,但2012年底,我國有832個貧困縣、9899萬深度貧困地區的群眾還未脫貧。黨的十八大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黨以對貧困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采用超常舉措、超大力度向深度貧困宣戰。如期、高質量地兌現了讓每一個人都不落下的莊嚴承諾。這充分體現出共產黨人一心為民、高度負責的擔當精神。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帶領人民與貧困作斗爭。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建立農村初級社會保障體系,初步滿足了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通過先富帶后富的一系列改革,大大緩解了我國農村地區的貧困狀況。黨的十八大后,面對主要分布于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近1億人口的貧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加大人財物投入,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和社會保障各脫貧一批,徹底解決了我國絕對貧困問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與貧困不懈斗爭的歷史,充分彰顯了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奮斗精神。
中國的減貧事業進入啃“硬骨頭”階段,如果沒有全黨上下思想的統一,不用精銳力量攻堅克難,是根本打不贏這場硬仗的。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帶領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同心共抓脫貧大事。他通過簽訂責任狀,加強督查巡查,真正把這項工作落到實處。與此同時,他調動和組織黨政機關、人民軍隊、各行各業,共同投入脫貧攻堅主戰場。這其中充分展示出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團結精神。
我國的脫貧既要解決貧困群眾的增收問題,也要解決他們的危房改造、子女教育、醫療保障、飲水安全、交通出行、用電通信等民生問題。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大力協同,聯合攻堅;需要各地從大局出發,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讓中西部地區也走上共同發展之路。為此,各級財政、金融、農業、教育、科技、人社、醫療、保險、水利、交通、住房、環保、國土、工信、紀檢、監察等職能部門,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協同完成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任務。例如,脫貧攻堅以來,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6萬億元;金融精準扶貧貸款9.2萬億元;累計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0.8萬所;等等。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提到東西部扶貧協作。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我國東部經濟較發達的9省市,對口幫扶中西部14個貧困人口較多的省份。從產業、技術、崗位、市場、人才、教育、醫療、資金等多個維度,全力幫扶受援省市。這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充分表現出職能部門和東部省市大力協同、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
黨的十八大后,我國脫貧攻堅最大的特點就是“精準”。針對過去大水漫灌式扶貧難以根本解決貧困問題的情況,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十八洞村調研時,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我國的脫貧工作走上了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之路。“精準識別”就是嚴格標準,在進村入戶、調查摸底的基礎上,認真清理錯報、漏報人員,把真正的貧困戶全部納入建檔立卡系統之中。“精準幫扶”則是通過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使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例如,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時,是易地搬遷讓960多萬貧困人口擺脫了困境。而“精準退出”則是嚴格執行退出標準,在社會第三方等機構驗收達標后,才允許退出。這樣,就徹底解決了過去扶貧中的難題,體現出精準務實、開拓創新的求實精神。

我國的脫貧工作最終要向歷史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這就絕不允許摻雜使假,搞形式主義。為此,黨中央主要采取了兩項舉措,來確保脫真貧和真脫貧。一是建立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國家先后制定了《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關于建立貧困退出機制的意見》《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實施辦法》等文件。通過建立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考核體系,構建獎懲并舉的激勵機制,促進地方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職盡責。二是認真推進督查巡查工作。脫貧攻堅績效的檢查,除了通過年度考核進行之外,也通過創建督查與巡查制度加以促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脫貧攻堅督查巡查工作辦法》為此提供了遵循。按照這一辦法,由中央、省、市、縣組成的多級督查和巡查工作組,采用不打招呼,深入一線、直插基層、進村入戶、隨機抽樣的做法,這就起到了推動工作落實,督促問題整改的良好效果。這其中充分體現出我國脫貧攻堅所秉持的公正嚴明、規范有序的法治精神。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我國脫貧攻堅除了有習近平總書記、各省市縣鄉村書記共抓之外,在一線奮戰的“兩支隊伍”的傾力奉獻,則鑄就了脫貧攻堅的拼搏精神。這兩支隊伍是選派黨政管理干部和專業技術干部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名村干部奮戰在一線。他們除了通過各種途徑把資金、技術引入貧困村,尋找脫貧的有效路徑之外,也把選好、配強農村基層領導班子當作重要使命。同樣,廣大農技、教育、醫療等服務行業的專業技術干部,他們要么把各種實用種養技術帶給村民,使之成為脫貧致富的好幫手;要么育人、治病,通過傳幫帶為當地留下帶不走的人才、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些扶貧干部用他們的忠誠和擔當,詮釋了不畏艱險、苦干實干的拼搏精神。
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源于五千年我國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性善論。在我國脫貧攻堅所構建的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中,除了作為精銳力量的黨政部門、東西協作、兩支隊伍的積極投入,發揮主力軍作用之外,我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等,也在這種美德的感召下,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與“國家扶貧日”等各種幫扶活動。這其中,許多企業主動把投資項目放到貧困地區,在開發當地特色資源的過程中,通過產業和就業扶貧,在增強貧困地區造血能力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這當中充滿著濃濃的守望相助、扶危濟困的互助精神。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孕育了包括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無數的中國精神。在這一精神譜系中,因歷時百年、參與人數眾多,中國的脫貧實踐孕育出的脫貧攻堅精神,又為中國精神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精神作為興國強國之魂,今天我們總結脫貧攻堅精神,就是要從中汲取繼續前行的精神力量。
2020年我們消除了絕對貧困,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到2050年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是第二個百年目標。顯然,達成這個目標將更加艱難也更加偉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是奮斗出來的。”那么,在脫貧攻堅中孕育出來的奮斗、拼搏等精神,就成為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
人生需要信仰驅動,社會需要價值導航,國家需要精神引領。一百年前,我們黨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當作自己的使命。針對當前“三農”問題仍然是民族復興路上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偉業中,我國脫貧攻堅中的求實、法治等精神,仍然是完成這一偉業的精神引領和思想指南。
當中國躋身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行列、日益強大之時,近年來美國也在采取各種措施圍堵、打壓和破壞中國的發展。可以預見,將來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會更加險惡。從歷史上看,凝聚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是我們克服各種困難、戰勝風險挑戰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脫貧攻堅中孕育出的偉大團結、互助等精神,必將成為凝聚中國力量的精神紐帶。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過去百年中,我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國家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都是中國共產黨正確領導的結果。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作為我國的領導核心,黨的正確領導、其各級組織的奉獻和擔當是我國發展至關重要的力量。因此,在脫貧攻堅中中國共產黨人的擔當與奉獻等精神,仍然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