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元
巴中特色農業發展戰略,應圍繞“一個向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社會快步前進的巴中”大戰略來定位,慢步不行,同步也不行,只能快步甚至跑步。同時重塑“四個巴中”新形象,即以弘揚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為特點的紅色巴中,以傳承巴中歷史名人優秀品質和巴人文化為特點的人文巴中,以彰顯綠色生態、大美自然景觀價值為特點的多彩巴中,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特點的品質巴中。
就品質巴中而言,應突出高品質高效益農業產業市場定位。巴中山多田少,隨著城市化建設用地的增加,農業用地面積將進一步減少。在這樣一個特殊的農業空間內,如果維持“小而全”“大路貨”的農業生產格局,必然會使其優勢產業既不能增量,更無法增效。從全市看,無論是黃羊、黑豬、銀耳、銀花,還是茶葉、藥材、 核桃、果蔬產業等,都應注重功能性、專用性開發,大幅度提高產品優品率,向更精、更特、更優、更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近年來,恩陽區下八廟鎮福茂源種植合作社推廣魔芋高產高效示范種植,實現畝產過萬斤、產值超兩萬元就是很好的例證。
促進農民增收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根本性戰略任務。在農民收入四大來源中,農業經營性收入是打基礎、管長期的主要來源。從巴中農民收入的構成來看,以 2019 年為例,人均農業經營性收入為 5135 元,低于全省 5641 元的平均水平。這表明,盡管巴中是一個農業比重較大的市,但農業的產業優勢、經濟優勢還未充分發揮出來,特色農業助農增收的作用還不顯著。因此,在產業培育中,必須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核心目標,在規劃制定、資金安排、項目扶持、工作考核等方面,突出農民增收導向,唱響農民增收主旋律。
2020年,四川省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 5556.6億元,巴中為 161.8億元,占比為2.9%,排全省第17位,具有農業發展不大不強的特點。面對這一現狀,不僅要發展優質精品專用糧油,從大宗農作物上找出路,更應以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指向,在特色農業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好農產品加工業的文章。發展農產品加工是提升特色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加工業發展滯后、層次偏低,是巴中特色農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如果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全省1.9的平均水平,可增加農業經濟總量87億元;達到全國2.4的平均水平,可增加農業經濟總量233億元;達到全國2025年規劃目標2.8的水平,可增加農業經濟總量350億元。在未來5年,只要補齊農產品加工短板,巴中完全可能實現特色農業“綜合產值五百億,融合發展破千億”的目標。
當前,巴中農業很大程度上仍處于“靠天吃飯”的局面,必須加快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避免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再掉隊。應著力4個“規模化推進”。規模化推進產業道路完善,在村組道路網絡形成后,進一步強化產業道路建設,并將其納入全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重點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產業基地等產業重點布局區域,加大田間機耕道與田間生產道路渠系建設,力爭5年內建立起完善的標準化的產業道路渠系網絡;規模化推進用地改造,實行“房不動、權不動、利不動”,開展“田坎革命”,按照特色種植業發展需求,實施集中連片、 能排能灌、宜機作業、智能應用改造,力爭每年新增特色農業改地10萬畝;規模化推進設施設備提升,巴中鄉村常住人口逐年減少,短期內難以扭轉,應以智能替代人力為方向,重點在黃羊、肉牛、土雞等生態養殖上突破設施化養殖技術難題,發展一批設施化養殖企業,探索建立規模化南江黃羊圈養場,打破黃羊產量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規模化推進丘陵山地農機應用,重點推廣小型化、低成本、高效率、替代性強的山地農機具,尤其是推廣茶葉、川銀花、青花椒等機采機收,“十四五” 期間全市特色農產品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力爭達到50%以上。
市場體系建設是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要打好市場體系建設這張牌,以“小切口”推動特色農業“大變化”。著力創新市場體系建設模式,破解特色農業產銷對接難題,讓更多的特色農產品走出“巴中圈”“四川圈”。創新構建“1122”市場體系,即建立“1”個農產品大數據中心、組建“1”支專業營銷隊伍、拓展省內和省外“2”大市場、組織采購商進巴中和特色農產品走進大市場“2”場活動,確保特色農產品產得出、賣得好。
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集中起來,打捆包裝成服務項目,統一招標委托給專業服務組織實施,以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
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引領作用,讓更多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特色農業。以打造特色產業村鎮為路徑推進組織化。在全市300個新型集體經濟試點村推進“一村一品”發展,做實做活農民合作社和基層供銷社,將小農戶生產融入特色產業發展體系。以建立特色產業聯盟為路徑推進組織化。在市級層面,探索建立茶葉、核桃、中藥材、鄉村旅游等產業聯盟或產業化聯合體,將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小微農業企業納入產業發展聯盟,合理利用資源,實行內部分工協作,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以完善農民利益共享機制為路徑推進組織化。農民是特色農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要把茶葉、核桃、中藥材、生態養殖、文旅康養等特色農業發展的收益更多地留給農民,支持和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戶建立股份合作、二次分利等緊密型利益共享機制。
探索實行四大特色產業“鏈長”制,聚力優勢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壯鏈、優鏈。生態養殖業重點在延鏈,圍繞黃羊、青峪黑豬、山地梅花雞等優勢地方品種繁育、標準化養殖、屠宰、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營銷等延伸產業鏈,從消費端倒逼生產端擴量提質,實現“從基地到餐桌”全產業鏈發展,借鑒蘭州拉面、沙縣小吃、柳州螺螄粉的做法,探索新開南江黃羊體驗店、青峪豬直營店定額補助機制,擴大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布點范圍;中藥材產業重點在補鏈,圍繞集中連片藥材基地普遍建立加工場,補齊產業鏈加工短板,實現從原藥材料生產到產加銷全產業鏈發展,推廣巴州區枳殼現代農業園區既種植藥材,也開展產地初加工的做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核桃產業重點在壯鏈,圍繞核桃食品、油脂化工產品,發展核桃精深加工,實現由單一食品功能向醫藥保健品、化妝品、工藝產品等多功能延伸,以南江良源食品公司為龍頭,進一步壯大核桃產業鏈;茶葉產業重點在優鏈,圍繞茶葉基地建設、生產加工、品牌打造、市場拓展等環節,進一步“優品種、優管理、優加工、優品牌、優營銷”,優化提升茶葉產業鏈,加快推進川東北富硒綠茶加工優勢區建設。
“鏈主企業”是巴中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大弱項,也是支撐特色農業產業突破發展的關鍵舉措,應在“三個著力”上下功夫。著力培育引進“鏈主企業”,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引進一批大型農業企業,尤其是產值超十億元的“鏈主企業”及其配套服務企業,針對引進企業的個性需求,采取“一鏈一策”“一企一策”,項目深度跟進,確保引進企業實現商業成功,同時積極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著力支持龍頭企業擔任“鏈主”,對全市從事特色農業產業的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梳理排位,賦予首位企業“鏈主”地位,為“鏈主企業”的提檔升級、技術革新提供平臺、人才等全方位的支持;著力提升“鏈主企業”帶動力,發揮“鏈主企業”的獨特作用,補齊產業鏈的短板,增強自主可控能力和市場帶動力,推動特色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
適應特色產業發展需求,把握好“三個做”的著力方位。首先是“有人做事”,解決服務組織發展滯后的問題,圍繞特色產業發展,既要強化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功能,也要提升農民合作社質量;既要引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也要支持創辦專業服務公司,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為種養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每年在全市評選表彰一批社會化服務先進組織,財政給予適當獎勵。其次是“有事可做”,重點是把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中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生產環節集中起來,打捆包裝成服務項目,統一招標委托給專業服務組織實施,以實現特色產業發展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再次是“能做好事”,堅持拓展服務領域,完善服務機制,探索農資統購、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模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服務效能。
重點在“四個更”上做文章。首先,在院(校)地合作上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 繼續加強與川農大、省農科院、中茶所、林科院、省中醫研究院、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校聯系和合作,變時斷時續合作為持續不斷合作,建立定期互訪機制,對接工作需求,落實項目安排,強化利益聯結;在科技推廣上出臺“更具激勵性”的鼓勵政策,鼓勵縣鄉村干部和技術推廣人員深入特色產業片區、鄉鎮、村服務,實施責任制管理,對優秀干部實行重獎或優先提拔,變“要我下基層”為“我要下基層”;在人才引進上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優惠條件,針對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實行重金聘請、績效掛鉤、成果獎勵、股份贈予等突破性舉措,多種方式引進專業人才,強化引進人才管理和服務,建立一支“能扎下根,來了不愿走”的科技人才隊伍;在職業農民培養上采取“更大力度”的扶持措施,尤其應注重本土鄉村經營人才、返鄉創業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