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革
[關鍵詞]? 人員工資;統計年報;城鎮就業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統計局
2020年,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生產供給加快恢復,投資消費不斷改善,質量效益逐步提高,從業人員數量和從業人員平均工資水平雙雙實現增長。2020年全區城鎮非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8754元,高于全市平均工資9561元,列全市第1位,比上年增加8259元,同比增長10.3%,增速列全市第3位。
規上單位是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和工資數據的重要來源,規上單位數據和規下抽樣單位數據共同構成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和工資數據。2020年,濱城區共有501家規上單位參與年度人員及工資年報,從業人員數量和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連續5年實現同步增長。
2020年濱城區規上單位從業人數7.1萬人,列全市第2位,占全市的17.1%,增長6.4%,列全市第3位。規上單位從業人員規模自2016年以來連續5年實現增長。分產業看,第二產業從業人數增長4.2%,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增長9.6%,第三產業發展吸納從業能力不斷提高,增長速度快于第二產業。分行業門類看,14個行業門類中,10個行業人數同比增加,3個行業(居民服務、房地產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人數有所回落,制造業基本持平。從業人數最多的3個行業為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分別占總量的42.3%、17.6%、11.3%,其從業人員數量超過所有行業從業總人數的七成。
2020年濱城區規上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8078元,比上年增加5771元,總額列全市第5位,增長9.3%,增速列全市第3位。規上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實現5年增速超過8%。從行業門類看,平均工資增長最快的3個行業分別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增長19.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17.6%,制造業增長16.6%。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建筑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行業受新冠疫情沖擊較為明顯,平均工資分別下降9.9%、6.8%、2.1%、1.9%。工資水平最高的3個行業為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電熱燃水生產和供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均超過10萬元,分別達到142453元、101929元、100285元。從位次看,14個行業中,房地產業和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業2個行業由于物業和環衛從業人數多、收入低,列第10位,這兩個行業從業人員占全區總人數的6.4%、占全市2個行業總人數的38.0%。
濱城區充分發揮主城區區位優勢,重點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發展,激發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提升新興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促進二三產業生產運營相互助力、促進循環。
總體來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14.2萬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分別為第二位和第三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均超過10萬元,最低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只有3.3萬元,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工資相比略高,分別為4.2萬元、4.3萬元,年平均工資最高行業水平是最低行業水平的4.2倍,行業間收入差距較大。
從全年數據來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文化體育娛樂業等科技含量高、收入水平高的行業雖然在全市居于前列,但在濱城區單位總體中仍然是數量少、規模小,就業和收入帶動作用不明顯。如,全區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16家,最大的單位僅146人,其中12家從業人員不足百人;文化體育娛樂業4家,最大的單位541人,占行業的81.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4家,其中2家共1678人,其余2家從業人員合計僅9人。總體來看,高收入行業單位少、人員少,行業發展和就業帶動作用均不夠明顯。
濱城區14個行業中有6個行業人員工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但就業人數卻占到總數的42.1%,其中有3個行業年平均工資低于5萬元。主城區發展的需求帶動批發和零售、住宿、餐飲行業及物業、環衛等行業就業人員數量明顯高于其他縣區,4個低收入行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就業人員占全市同行業就業總人數的37.0%。這幾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工資相對較低,在拉低整體工資水平的同時限制了消費能力,不利于提升消費市場活力。
無論從經濟社會發展還是促進就業來看,二產依然是就業隊伍主力軍。二產穩定全盤就業穩定,今后應持續推進二產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提高第二產業吸納就業數量。在穩定就業規模的同時,積極開展“解難題辦實事”活動,實施一企一策、一企多策,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提升企業發展動力,開展政策惠企、要素助企、減負惠企、服務暖企專項行動,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推動企業發展進而帶動提升從業人員工資水平。特別要采取針對性政策措施,提升低收入行業內生動力,不斷提高低收入行業從業人員工資水平。
濱城區第二產業吸納就業規模較大且相對穩定,第三產業吸引就業形式豐富、就業擇業靈活,應結合產業特點積極推進二三產協調、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主城區區位優勢,重點加快生產性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發展,激發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提升新興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促進二三產業生產運營相互助力、促進循環,實現“二產穩基礎、三產促活力”,促進企業從業人員工資增長,提升消費水平、增強消費活力。
一是大力引進高水平企業和人才,通過提供住房、發放補貼、戶口職稱優先辦理等各種優待政策提高吸引人才能力,促進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更加注重吸納科技含量高、技術含量高、運營理念新的企業入駐濱城,更加注重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濱城、留在濱城,助力濱城發展、引領濱城創新。二是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體系,支持創業帶動就業,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拓展企業發展空間、提升就業增長空間,同時進一步通過公益性、服務性崗位,不斷增加就業規模。要加強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提升從業人員技能水平,增強就業創業能力,提高工資性收入水平。
一方面優化現有企業的運營服務,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以深刻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打造濱城營商環境新高地,吸引更多優質企業落戶濱城,加快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另一方面要強化新興產業服務能力,通過精準服務市場主體活動、濱城區產業會客廳服務平臺、“創新強企”等舉措,提振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優化發展環境,積極培育、壯大新興企業發展,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不斷增加規上企業數量,壯大規上企業規模,促進“四新經濟”快速發展,進一步提升新落戶企業質量和水平。
全區上下應高度重視統計工作,嚴格落實統計制度要求,扎實開展統計調查,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積極落實升規納統有關政策,執行好月度、年度納統制度,深入開展基層調研,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統計管理和服務,確保應統盡統,全面、真實反映企業發展和人員工資變化情況。積極開展統計業務培訓、法律法規培訓,進一步提升基層報表單位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法律意識,自覺增強統計業務技能,不斷提高人員工資統計數據質量,為國民經濟核算和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參考依據,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統計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