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雨
[關鍵詞] 江蘇農業;農村金融;農業保險;金融供給
[基金項目] 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65M2021034
[作者單位] 青海民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江蘇是我國的經濟強省也是農業大省,歷來重視農業發展。截至2020年末,全省共有832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經營主體有77家,總數位居全國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數量也居全國前列。
近年來,江蘇省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合省內多家涉農金融機構出臺了一系列助農信貸政策措施,全力支持農業高質量發展。這些金融服務創新舉措的實施,極大地緩解了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為推動全省農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在江蘇省“十四五”金融發展規劃中,更是增加了針對“三農”方面的金融資源配置,明確要探索銀行保險機構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進一步加大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扶持力度。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性難題,特別是農業企業更是難上加難。盡管江蘇省實施了多項金融服務政策,支持農業發展取得了成效,但現實中因為金融機構、企業和農戶等多方面原因所致,農業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農戶在生產發展中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從而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瓶頸。
在信貸服務農業主體過程中,一些有貸款需求的農業經營者,能夠用于抵押的物品有限,尤其是設施農業因建筑物土地為租賃性集體土地無法取得房屋權證,很難落實抵押擔保,即使取得了抵押擔保資格,銀行提供的信貸額度也非常有限。同時,由于在政府的強力政策要求和支農貸款“指標”的高壓下,涉農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又不得不貸款給農業經營者,這就加大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和工作難度,迫使一些金融機構采取降低授信額度、惜貸等措施來應對。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農村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伴隨而來的是農業經營主體對資金方面需求的增加。雖然近年涉農貸款一直增長,但總體上仍供小于求。特別是一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的信貸資金需求與金融機構實際提供的資金供給缺口較大。從信貸期限與規模來看,涉農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1年,且以小額為主,僅能滿足一般農戶對于流動資金方面的需求。但是對于農業產業化企業和經營主體在經營規模擴大與產業鏈延伸等方面的大額資金需求,現有信貸產品卻難以滿足。
農商銀行作為農村金融機構中的主力軍,在支農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且農商銀行還承擔大量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重任。但是,據銀保監會發布的相關數據,從2020年全國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來看,農商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遠高于其他商業銀行。農商銀行能夠有效滿足農村地區金融需求的前提是自身運行發展的可持續性,如果農商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因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而超過風險可控上限,則可能出現支農支小目標偏移的現象。一方面農商銀行面臨資產風險防控壓力,不得不抽出大量時間和耗費大量精力處理不良資產,降低不良貸款率。另一方面,資本補充壓力始終存在,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基礎受到影響。受2020年銀行IPO上市收緊的影響,農商銀行大都短期上市無望,且中小農商銀行在上市條件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江蘇省內的大豐農商銀行早在2017年便提交IPO申請,至今仍未獲準上市,這無疑加大了其資本補充壓力,降低了農商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
金融創新和金融科技的出現,加劇了金融機構的競爭。農村金融機構技術落后和人才儲備不足,金融創新能力較弱,創新型產品較少,同質化產品和服務多,不能適應新的金融服務需求,在市場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這使得農村金融機構只能以更優惠的政策去吸引客戶,不僅提高了運營成本,還加大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與此同時,農村金融客戶目標較為單一,為了爭奪有限的客戶資源,貸款專員可能為了完成任務違規放貸,造成不良貸款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面對有限的優質資源,農村金融機構往往爭相提供各種優惠措施,甚至出現惡性競爭局面。
從信貸期限與規模來看,大部分傳統信貸支農產品,期限一般不高于1年,而且額度較小,只能滿足普通農業經營主體對于流動資金方面的需求。但普通農戶貸款比例不高,真正大量需求資金的是農業產業鏈擴大、小型農戶向大型農戶發展擴大生產規模、返鄉農民工回家創業等主體,其資金需求規模大、期限長且沒有相應的抵押品,金融機構缺乏針對此類需求的信貸產品。雖然江蘇省內出臺了一些針對中大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政策,但總體來說還是供應量不足。同時,貸款申請手續不僅多且耗時長,尤其對沒有優質抵押物的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會面臨更加嚴格的金融機構審核,面對更加復雜的貸款獲取過程。如果任一環節存在不合規,都難以通過審批獲得信貸資金。
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和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面對金融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有問題,只有政府、金融機構、農業企業多方面努力才能加以解決。
人才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因此,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支持農村經營主體機制。出臺農村創業貸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農民工返鄉投資創業;同時建立同高等院校、農業科研院所、大型農業集團合作機制,完善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加強金融對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扶持,擴大農業技術人員數量,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使其能夠適應現代化、信息化的農業生產;加強職業農民相關金融知識培訓,掌握基本金融知識,了解如何在經營中降低自身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完善農村金融人才培養機制,提高農村金融人才待遇。當前農村金融市場供求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產品設計針對性不強,不了解農村市場。只有吸引相關人才深入到農村中去,才能開拓農村市場,了解農村需求,完善相關信貸產品,擴大農村金融市場。
首先擴大農村信貸供應量。只有從源頭上增加貸款指標,才能保證農村金融機構有款可貸,扭轉基層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局面。中央銀行應進一步定向降準,從源頭上加大對農業貸款扶持力度,出臺措施鼓勵商業銀行尤其是農商行針對“三農”放貸;農村金融機構則應增大內部農村信貸指標,加大涉農貸款的額度。其次增加中長期低息貸款品種。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貸款的主體,應把扶持“三農”作為重點方向,加大金融創新力度,設計針對需求的金融產品,以滿足相關農業主體的融資需求。最后地方政府應積極協調相關金融機構,引導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整合“新農貸”等省級財政政銀合作產品,設立“蘇農貸”產品,鼓勵合作銀行加大對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合作社等信貸支持力度,推動江蘇省農業信貸擔保相關公司進一步向基層延伸,提高分支機構業務規模與當地農業發展的匹配度。
農村金融服務應擴大服務范圍,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傳統信貸領域。一是加快金融科技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應用,促進傳統業務與互聯網金融深度融合,加大網絡小額貸款對農村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二是利用地域優勢,合理利用自身資源,除重點支持當地鄉村產業發展外,對鄉村振興支持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抓牢優質資源。三是創新貸款抵押模式。針對當前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抵押物的局面,應創新信貸抵押物模式,同時注重保持金融機構的資金安全。一方面,可以和資產處理機構、農業經營大戶建立聯系,提前找好抵押物處置接收方;另一方面,加強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的聯系,探究風險共擔模式,利用地方政府的信息優勢降低貸款風險。政府方面,應鼓勵銀行嘗試農村抵押模式創新,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同時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相關業務,開展針對農民宅基地財產權抵押貸款業務嘗試,探索開發集體林權、海域使用權、水面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貸款。
構建農村信用體系是指利用金融科技構建大數據將農戶信用資本轉化為信貸資本,從而促進金融支持農村產業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同時加強風險監管,降低農村金融機構運營中的風險承擔。當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對于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改進農村金融服務、解決農業貸款難、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各地方政府應聯合當地金融機構,確立信用評級指標,建立模型,采集信息,構建農村信用檔案,共享信用評級結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助推農業發展。
加大農業保險深度和密度,擴大農業保險覆蓋品種與覆蓋范圍,在對種植業、設施農業、養殖業全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農業保險品種,滿足不同農戶的需要,對現有險種進行創新,推行市場化的農業保險機制,讓保險業可以良性發展。加大省市和地方財政資金方面投入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托底作用,雖然當前江蘇省農業保險達到較高水平,但仍需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擴大政策性保險的覆蓋率,同時鼓勵保險公司加大涉農保險投入力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凸顯農業保險普惠性質。提升保險人員服務能力。針對當前農業保險從業人員業務不熟練、人手不足等局面,保險公司應提升從業人員素質,增加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加農業保險從業人數;同時簡化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完善理賠制度,做到透明化,不要讓農戶感到理賠少、理賠難,提升農戶對保險公司的信任。提升農戶參與積極性,部分農戶對農業風險保障認知較低,同時對相關農業保險產品缺乏信任,對此,一是強化農民風險意識,二是提高農民對保險的認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