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華蕾,米昊雨,馬小欣,劉彥澤,龐丁瑋,梁海永
(1.河北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河北 承德 067300;2.河北農業大學 林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楊柳科(Salicaceae)柳屬(Salix)植物通常泛稱柳樹,一般為落葉喬木或灌木,全球約有520余種,在我國有柳樹257個種、122個變種和33個變型[1,2]。柳樹速生、工藝成熟齡短、容易繁殖等特點使得其用途非常廣泛,主要應用于防護林、水土保持林、風景園林及用材林等。柳樹在自然分布狀況下,其生態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相對比較豐富,因此,可將其作為選育新品種和優良性狀的重要材料[3]。通過遠緣雜交方法選育優良性狀、培育新品種,在李、杏、楸樹、楊樹、棉花和竹子等眾多植物中已略有成效,這對植物遺傳基礎的拓寬和植物種質資源的創新具有重要意義[4~9]。植物的表型性狀特點便于調查、比較直觀,對于分析和評價種質資源性狀多樣性,表型性狀是主要的特征指標[10]。
白柳枝條、葉片顏色明亮,是優良的鄉土樹種之一。目前,我國科研工作者對柳樹種質資源的遺傳學研究還是相對較少,僅對一些柳樹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及遺傳圖譜構建等方面的研究[11,12],導致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試驗以白柳、旱柳雜交后代為研究材料,對后代苗高、地徑以及枝條、葉片性狀進行分析,為柳樹種間雜交子代的早期選擇和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力爭選育出更多的滿足各種用途的柳樹新品種。
本試驗在河北農業大學西校區林學苗圃地進行,以白柳和旱柳雜交子代1年生和2年生雜種苗為試驗材料。株行距0.5 m×0.5 m。冬季12月份對雜交子代的苗高和地徑進行測定和分析,同時采集枝條對子代枝條色差特征進行分析;夏季5月份采集葉片進行形態測定。
2.2.1 苗高地徑調查與測定
使用塔尺和游標卡尺對各雜交子代的苗高與地徑生長情況進行測量,并進行記錄。以植株自然生長最高點的高度為苗高,以植株主干地上5 cm處直徑為地徑[13]。
2.2.2 枝條顏色調查與測定
選取1年生雜交子代苗和2年生雜交子代苗上中下不同部位的枝條,用清水清洗干凈,擦干水分;在統一自然光下,將白紙作為背景拍照后進行記錄,為減少試驗誤差,確保試驗準確性,所有枝條均選擇向光面,做3次重復,用Photoshop調節白平衡,利用Photoshop中的取色器查看調節白平衡后的枝條Lab值,并記錄亮度值L、紅綠度a、黃藍度b。
其中L值表示枝條的亮暗程度,L值越大表明枝條越亮,L值越小表明枝條越暗;a值顯示紅綠程度,“+”表示偏紅,“-”表示偏綠;絕對值越大則表明枝條呈現的紅色或綠色越深;b值顯示黃藍程度,“+”表示偏黃,“-”表示偏藍;絕對值越大則說明條呈現的黃色或藍色越深[14]。
2.2.3 葉片形態調查與測定
選取枝條頂端往下第5~7片的成熟葉,使用掃描儀對葉片進行掃描,利用Lamina分析軟件測定1年生和2年生雜交子代葉片的長度、寬度、葉面積等指標,每個做3次重復。
運用Excel 2010、SPSS 21.0、DPS7.05等軟件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同時繪制頻次分布圖及分布曲線。
苗高和地徑是反映樹木生長快慢和長勢好壞的重要指標[15]。對1a和2a生雜種苗植株的苗高和地徑進行測量和統計,用SPSS軟件繪制子代苗高地徑頻次分布圖和分布曲線,結果見表1、表2、圖1和圖2。
3.1.1 1a、2a生雜交子代苗高性狀表現
從表1可以看出,白柳與旱柳種間雜交子代苗高具有較大的遺傳差異,1 a、2 a生雜交子代株高均值分別為130.69 cm、224.53 cm,變異系數分別為26.05%、20.40%。由表1和圖1可知,白柳與旱柳種間雜交子代1 a、2 a生群體的株高呈現連續分布,表現出典型數量性狀特征。從株高性狀的偏度和峰度看,1 a生株高偏度為0.262>0,呈現正偏態連續分布,2 a生株高偏度為-0.273<0,呈現負偏態連續分布。
表1 1 a、2 a生雜交子代株高性狀表現
3.1.2 1 a、2 a生雜交子代地徑性狀表現
從表2可以看出,白柳與旱柳種間雜交子代地徑具有較大的遺傳差異,1 a、2 a生雜交子代地徑均值分別為6.56 mm、15.60 mm,變異系數分別為25.32%、28.60%。由表2和圖2可知,種間雜交子代1 a、2 a生子代的地徑也呈現連續分布,表現出典型數量性狀特征。從地徑性狀的偏度和峰度看,1 a、2 a生偏度均>0,呈現正偏態連續分布,1 a生地徑峰度>3,分布曲線更加陡峭。
圖1 1 a、2 a生雜交子代株高分布
表2 1 a、2 a生雜交子代地徑性狀表現
圖2 1 a、2 a生雜交子代地徑分布
枝條顏色和葉片顏色是園林植物重要的觀賞性狀。測定柳樹1 a、2 a生雜交子代枝條的L、a、b值,根據這些數值可以分析出枝條顏色特征,對枝條色澤參數a值進行聚類得出a值聚類分析圖。
3.2.1 1 a、2 a生雜交子代枝條顏色分析
由表3可知:1 a生雜交子代中1、54、55、56、57的L值相對較大,分別為47.67、37.33、39.33、42.33、39.00,由此可以看出這幾株枝條相對比較光亮。通過對a值的分析可得,在1 a生子代的59個株系中只有13、34這兩個株系a值為-3.33和-1.33均小于0,枝條顏色接近淺綠色。在其他a值大于0的57個株系中,2、22、30的a值較大,分別為18.67、21.00、20.33,枝條顏色最紅,呈現深紅色。11、27、38、55的a值最小,分別為0.33、0.67、1.67、1.00,顏色較淺,呈現淺紅色。對b值的分析可得,所有枝條b值都大于0,且數值較大,變幅范圍在10.67~54.00,說明枝條顏色在藍黃分析中偏黃。
而由表4可知:2 a生雜交子代中1、4、7的L值最大,分別為39.67、39.33、38.67,由此可以看出這幾株枝條比較光亮。通過對a值的分析可得,在2 a生子代的19個株系中只有18這個株系a值小于0,枝條顏色接近淺綠色,a值為-2。在其他a值大于0的18個株系中,5、9的a值相對較大,分別為17.67、16.33,枝條顏色相對較紅。1、11、14、16的a值較小,分別為2.33、1.67、2.67、1,顏色較淺,呈現淺紅色。對b值的分析可得,所有枝條b值都大于0,變幅范圍在19.00~47.00,且數值較大,說明枝條顏色在藍黃分析中偏黃。
表3 1 a生雜交子代枝條顏色分析
續表3
表4 2 a生雜交子代枝條顏色分析
通過對雜交子代枝條的觀測,可明顯看出不同株系之間枝條顏色存在差異。根據枝條顏色特征將典型枝條進行拍攝并記錄,能夠更清晰的體現枝條顏色的遺傳差異。由圖3可知,雜交子代枝條呈現多種顏色,包括綠色、黃綠、淺紅、紅色、橙紅、深紅等。
3.2.2 1 a生雜交子代枝色a值聚類分析
由圖4可以看出,通過對1 a生雜交子代的枝色參數a值進行聚類,首先可以將枝條顏色分成兩大類,分別為a值偏小接近0和a值偏大。其中顏色較淺即a值偏小的枝條較多(圖4中縱軸上從1~34都為偏淺的枝條)。淺色枝條又可分為兩大亞類,其中第一亞類枝條偏多且a值均>0,枝條呈現淺紅色;第二亞類枝條a值為負值且接近0(在圖4縱軸上為13、34),枝條顏色接近淺綠色。顏色較深即a值偏大的枝條也可分為兩大亞類,其中第一類枝條a值較大(在圖2縱軸上為2、22、30),枝條呈現深紅色;第二亞類枝條顏色呈現紅色(在圖2縱軸上從4~16)。從總體看1a生雜交子代枝條色澤以偏紅色為主,有個別植株枝條呈現淺綠色。
圖3 雜交子代典型枝條顏色觀測
圖4 1 a生雜交子代枝色參數a值聚類分析
3.2.3 2 a生雜交子代枝色a值聚類分析
同理,由圖5可以看出,通過對2 a生雜交子代的枝色參數a值進行聚類,也可以將枝條顏色分成兩大類,分別為a值偏小接近0和a值偏大。這兩大類株系數量相近。淺色枝條(在圖5縱軸上從1~18)可分為兩大亞類,其中第一亞類枝條偏多且a值均>0,枝條呈現淺紅色;第二亞類枝條a值為負值且接近0(在圖5縱軸上為18),枝條顏色接近淺綠色。深色枝條也可分為兩大亞類,其中第一亞類枝條顏色呈現紅色(在圖5縱軸上從3~8);第二類枝條a值較大(在圖5縱軸上從5~12),枝條呈現深紅色。大體上2 a生雜交子代枝條顏色為偏紅色,有極個別植株枝條呈現淺綠色。
圖5 2 a生雜交子代枝色參數a值聚類分析
3.3.1 雜交子代幼葉葉片形態的差異分析
由表5可知:白柳和旱柳的雜交子代幼葉葉片形態指標中,葉周長、葉長、寬長比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葉面積、葉寬存在顯著差異(P<0.05);葉面積的變異范圍為87.14~852.25 mm2,葉周長的變異范圍為38.25~136.98 mm,葉長的變異范圍為19.96~66.71 mm,葉寬的變異范圍為2.87~17.66 mm,葉寬長比的變異范圍為0.09~0.39;葉片形態變異系數的范圍為22.71%~44.32%,其中葉周長的變異系數最小,而葉面積的變異系數最大為44.32%,遠大于其他指標,葉面積反映了葉大小情況,雜交子代最大面積約為最小面積的10倍,由此說明葉面積即葉片大小變異最為明顯。
表5 雜交子代葉片形態差異分析
3.3.2 幼葉葉片形態的聚類分析
葉面積可顯示葉片大小,葉寬長比可顯示葉片的形態,因此根據幼葉葉片面積和葉片寬長比針對葉片形態進行聚類分析,結果見圖6。可以看出,在歐式距離為1100時,可以根據葉片形態將子代株系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寬葉型和窄葉型。第一類群株系屬于寬葉型(在圖6縱軸上從1~7),其主要特征為葉面積較大,葉子較寬,葉寬長比較大,葉片形狀近似于闊披針形,從整體上看屬于寬葉型株系。第二類群株系屬于窄葉型(在圖6縱軸上從12~26),其主要特征為葉面積較小,葉子較窄,葉寬長比較小,葉片形狀近似于披針形,從整體上看屬于窄葉型株系。圖7為雜交子代典型葉片形態的觀測圖,葉片大致上可分成以上總結的兩類。
圖6 雜交子代葉片形態聚類分析
圖7 雜交子代典型葉片形態觀測
由于形態學標記特點明顯、鑒別簡單、方便、易于觀察,在植物遺傳育種研究與工作中得到廣泛使用,直到如今仍然是鑒別種類和品種的最基本性依據[16]。本研究通過對雜交子代的苗高、地徑、枝條顏色、葉型等早期選擇指標遺傳變異規律進行統計分析,為柳樹雜交子代的早期鑒定和篩選提供了必要依據[17]。
通過對種間雜交子代生長狀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所有子代的苗高、地徑均呈現連續分布,表現出典型數量性狀特征[18]。1 a生株高、地徑均為正偏態連續分布,2 a生地徑為正偏態連續分布,2 a生株高為負偏態連續分布。1 a生和2 a生雜交子代苗高、地徑的變異系數較大,株高變異系數分別為26.05%、20.40%,地徑變異系數分別為25.32%、28.60%。由此可見,雜交子代在這方面存在較大的遺傳差異,韓彪等對雜交無性系柳樹的16個表型性狀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也表明柳樹資源存在較大變異,且以種源內變異為主[19]。
現代城市園林綠化需要植物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樹木的觀賞特性通常包括樹形、葉、花、果實、枝干等方面,而枝干的觀賞性狀包括枝條形態和色彩等方面[20]。通過對子代枝條顏色a值進行分析發現,1 a生和2 a生群體枝條顏色表現出一致的遺傳特征,枝色均可分成兩大類,即顏色較淺和顏色較深,枝條顏色基本上都呈偏紅色,只有極少數個體呈現偏綠色。在1 a生偏紅色類群中a值的變化范圍為0.33~21,在2 a生偏紅色類群中a值的變化范圍為1~17.67,同時偏紅色枝條又可分為淺紅色、紅色、深紅色枝條。1 a生偏綠色株系只有兩株,a值分別為-3.33和-1.33,2 a生只有一株枝色偏綠,a值為-2。b值反應的是枝條的黃藍程度。所有子代的b值都為“+”值,這說明枝條顏色在藍黃分析中偏黃,通過對雜交子代枝條觀測可知,子代枝條呈現綠色、黃綠、淺紅、紅色、橙紅、深紅等多種顏色。劉麗對20個柳樹無性系的枝條顏色分析得出柳樹小枝顏色豐富,綠、黃綠、黃、紅黃、紅均有呈現[21],與本研究結果一致。由此可知通過雜交育種可以得到枝條顏色多樣的柳樹雜交子代,在挑選園林綠化柳樹雜交子代時,枝條顏色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葉片表型性狀特征可以有效反映植物栽培性狀和生物學性狀[22]。通過對雜交子代幼葉進行形態分析發現,葉片形態指標中葉周長、葉長、寬長比存在極顯著差異(P<0.01),葉面積、葉寬存在顯著差異(P<0.05)。各指標變異系數由大到小依次為:葉面積、寬長比、葉寬、葉長、葉周長,其中葉面積的變異系數為44.32%,遠大于其他指標。通過葉片形態聚類分析發現,幼葉的葉片大致可分成兩類,分別為寬葉型和窄葉型,葉片形狀分別為近似披針形和闊披針形。王曉葉等對金枝黃花柳半同胞家系子代葉片形態進行分析,結果表示各植株的葉片大小、形態均存在較大差異,各指標變異系數最大的也為葉面積,且葉形分為橢圓狀披針形、卵形、長卵形、橢圓形、披針形5種形態[13]。
通過種間雜交來獲得雜種優勢是林木遺傳改良的常用方法,利用這種方法科研工作者培育出了許多用材林、經濟林和觀賞林優良品種,這也使人們看到了種間雜交育種發展的廣闊前景[23~26]。本文通過觀察記錄柳樹種間雜交后代的相關性狀與生長狀況,利用SPSS和DPS軟件對有關數據統計分析和聚類分析得出,雜交后代的性狀遺傳差異較大,存在比較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在苗高、地徑以及枝條顏色方面,1年生和2年生雜交子代的遺傳特性相似,而不同株系間遺傳差異大。雜交子代枝條呈現綠色、黃綠、淺紅、紅色、橙紅、深紅等多種顏色。葉片形狀可分成兩大類,分別為寬葉型和窄葉型。據此可以為柳樹觀賞性狀挖掘、柳樹遠緣雜交和新品種的選育等提供重要的理論參考,但由于結論受到環境和栽培條件的影響較大,還需要對雜交后代后期生長情況進行觀察與分析,并作進一步分子生物學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