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一:遼寧省建昌縣人,建昌縣作協(xié)會員。現(xiàn)為遼寧省建昌縣教育局辦公室科員。曾在各報刊發(fā)表作品若干。
《意林》:本文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什么?
王文一:我一直喜歡故鄉(xiāng)的炊煙。從孩提時起,便覺得那一囪煙云有一種溫暖的美感。寫作這篇散文的起因是聽到《青花瓷》后又看到了蒸包子的蒸汽,但構(gòu)思的時候,我想到了母親以及同母親一樣生活在村子里的女人們,她們是炊煙的創(chuàng)作者,而我只是將它們搬到了紙上。
《意林》:素材積累了不少,為什么寫不好作文?寫好作文的要訣是什么?
王文一:在我看來,寫作需要堅持三件事兒:一是要多練筆。想要寫好,就必須經(jīng)常寫。不僅要寫日記和一些精彩的片段,更要有意識地寫一些完整的作品。二是要多讀。有時間就多看名著,沒時間的話可以多看作文選和散文集,書中閃爍著名家的智慧,會幫我們少走彎路。三是不要著急寫。一篇文章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對我來說,可以跟大家見面的散文必須經(jīng)歷三遍以上的修改才算成品。給自己挑毛病不是否定自己,而是為了更好地進步。
《意林》:如何愛上寫作?
王文一:寫作都是從閱讀開始的。想要讓一個孩子愛上寫作,首先要讓他愛上閱讀。對初學(xué)者來說,鼓勵很重要,說實話也很重要。要發(fā)現(xiàn)孩子文字中的優(yōu)點,再指導(dǎo)他們需要進步的地方,慢慢地,愛好就養(yǎng)成了。
早晨上班,車載音響的隨機循環(huán)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聽到這句的時候正好路過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籠,整個店面都冒著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幾十里外那個小村子里的炊煙。
故鄉(xiāng)多山,雖不大卻也將大地切割得支離破碎,家家戶戶都藏在山坳里。一條公路沿河而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溝溝的最深處,而村里的家家戶戶,就在這小路的兩邊。炊煙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煙都會從家家戶戶的煙囪中輕輕巧巧地飄出來,然后融洽地匯聚到一起,變成一抹輕柔的云,低低地飄在村莊的上空。炊煙是不記仇的,就像村里的鄉(xiāng)親,雖然彼此偶爾會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緒從來不會隔夜。早晨起來燒火的時候你招呼我一聲,我打趣你一句,很快便隨著柴火進了灶膛,一把火燒過,就隨著煙氣杳無蹤跡了。
炊煙是農(nóng)村最美的一張名片。薄霧輕籠的早晨,一根根或細長或短粗的煙囪里,冒出淡淡藍藍的細膩煙霧,風(fēng)吹過,這些仿佛蜃氣好像霧靄的輕煙漸淡,最后消散無蹤,這時候,村子終于脫去了如紗般的睡衣,徹徹底底清醒過來。而黃昏的炊煙,又有一種別樣的艷麗。紅彤彤的夕陽給小村鍍了一層金邊,這個時候,從錯落有致的房頂裊裊升起的絲絲縷縷,在晚霞的照射下,繚繞在炊煙里的那個小村落,升騰著一種樸實,一種單純,這煙就像這越發(fā)落寞的村落,古樸、恬靜、溫暖。在炊煙的呼喚下,人們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開著蹦蹦車,從山間、田里、河畔順著村道走回來,炊煙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鄉(xiāng)親們或許不會關(guān)注司空見慣的炊煙,就像他們可能沒有關(guān)注過家里那個總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個女人是老婆,是母親。她們默默地見識著村莊最冷清的晨,熬著村莊最深沉的夜,卻從來不會為自己的辛勤和勞累辯駁夸耀。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女人的存在,這些小房子才會按時升騰起炊煙,才會有溫暖的被窩和可口的飯菜,那是家的味道。
難怪中國古代文人無論桀驁還是恬淡,無論身歸山野還是向往廟堂,在詩句中總會提及炊煙,悄悄地織構(gòu)美好。比如陶淵明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范成大有“指點炊煙隔莽蒼,午餐應(yīng)可寄前莊”,蔡襄有“孤舟橫笛向何處,竹外炊煙一兩家”……炊煙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煙的地方,才是人間。
(本文入選2020年江蘇省鹽城市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