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妍
在揚中島城,有這樣一名共產黨員,他叫郭克生,一生心系人民,公而忘私,雖是上世紀80年代全國勞動模范,卻默默無聞。直到他病逝后,他的故事卻廣為流傳,成為揚中人民心中的英雄,群眾自發為他建了紀念館,國家民政部部長親題館名。
這是近日,江蘇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知名報告文學作家張茂龍歷時兩年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永遠的初心——一個共產黨人的靈魂能走多遠》,這部長篇報告文學被江蘇省作家協會列為“重大題材”。
本人有幸較早跟隨老師走進聯合村,聆聽了很多受訪者的真情講述,也多次為郭克生的故事而感動落淚,但我今天要講述的卻是《永遠的初心》出版背后的故事。
其實,之所以有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永遠的初心》的問世,與一位揚中聯合村的鄉賢有關,他叫高峰,一名資深的圖書發行人。在圖書出版發行行業30多年的工作中,高峰勤勤懇懇,認認真真,創造過許多發行行業傳奇,他參與營銷策劃、出版相關圖書100余種,發行數千萬冊,發行額達數億元。
高峰從小隨父母從鎮江下放到揚中聯合村,高中畢業頂職進了揚中縣新華書店,后被調進省城新華書店工作,后來從省店下海成為一家大型文化產業公司的高層。高峰盡管沒有在聯合村種過地,但他對家鄉的愛很熾熱。
高峰與郭克生沒有深交,當年郭克生帶領聯合人戰天斗地的時候,高峰還只是個毛頭小伙子,但郭克生一心一意為聯合人能過上幸福生活,帶頭苦干,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故事,在高峰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
2018年2月23日,聯合村的老支書郭克生走了。讓高峰內心震撼的是,這名普通的共產黨人活著的時候,人們盡管也敬重他,但畢竟與大家朝夕相處,人們并沒感覺出什么。而他病逝后,鄉親們知道他永遠地走了,再也見不到了,內心對老支書的感激與愛戴一下迸發出來,悲痛欲絕的群眾自發為他守靈,為他送行,揚中各界敬獻的花圈排了上百米。送走老支書后,75歲的村民朱彎刀熬了幾個通宵,連寫帶畫地整理了7頁紙的郭克生事跡材料,騎著三輪車,頂著凜冽的寒風,輾轉到揚中城找媒體進行宣傳。他對記者說:“焦裕祿怎么好,我沒見過,但郭克生就是我們身邊的焦裕祿。”
這一切使高峰深受觸動。高峰也是一名有著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他認為郭克生不忘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以一生的無私奉獻,實踐了自己入黨時的誓言,受到人民群眾愛戴,這樣的共產黨人靈魂不死。高峰雖然不是作家,但作為資深的圖書發行人,他覺得郭克生是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他的故事值得記述,精神值得頌揚。于是,他下決心要請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為郭克生這樣的共產黨人立傳。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好友、揚中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郭廉俊和聯合村黨委書記陸建軍的一致贊同。同為聯合村鄉賢的郭廉俊高中畢業回村當過記工員,親眼目睹過郭克生為改變聯合村貧窮面貌,與群眾打成一片,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寧愿自家人吃糠咽菜,卻把自家的幾斤米送給困難戶。聯合村后生陸建軍認為,郭克生精神是聯合村的財富,應當世代銘記、傳承。這使高峰倍感自己的責任神圣。
高峰做圖書發行工作多年,有很多作家朋友,但對請什么樣的作家來寫,很是慎重。一個偶然的機會,高峰見到了作家張茂龍,一下就認定張茂龍是寫郭克生最佳的作家人選。他知道軍人出身的張茂龍一身正氣,一直從事報告文學創作,許多作品都謳歌了時代的主旋律。他采寫的《好人周光裕》,將底層一個小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呈現,周光裕成為中國首批中國好人、道德模范,而“好人精神”也成為新時代中國的精神坐標。
撰寫過很多典型人物傳記的張茂龍當時已安排了一個長篇創作計劃。當高峰向他講述75歲的村民朱彎刀騎著三輪車在揚中城尋找媒體宣傳郭克生的故事后,他深受觸動。什么樣的共產黨人能夠感天動地,讓群眾如此愛戴他,在他死后還自發地找媒體宣傳他呢?在高峰的真誠邀請下,張茂龍跟著他來到了揚中聯合村。
在聯合村,高峰讓張茂龍見到了那位一說起郭克生的故事就老淚縱橫的朱彎刀,見到了王國茂、王明才等當年與郭克生搭班子相濡以沫的戰友,見到了郭克生的老領導陸朝銀、何光明、郭太康等,也見到了揚中及新壩鎮的現任領導。揚中市紀委老領導何光明一句“其他人我不敢說,郭克生這個干部,怎么宣傳都不過分”的話令作家十分動容。張茂龍決定暫時放下其他創作計劃,當即采寫郭克生。
從2019年冬到2021年5月,高峰帶著張茂龍先后十余次來到聯合村,走進田間地頭、工廠企業和家家戶戶,訪問了百余人。如果說,在《永遠的初心》的創作中,作家是在一線,而在背后默默奉獻的就是高峰,他承擔了作家向導、翻譯(揚中方言)、攝影、資料收集等大量工作。為了不給村里增加麻煩,高峰幾乎每次都親自負責接送作家往返于南京揚中兩地。
作家對郭克生一生最為關注的是,聯合村本是揚中市最大最貧窮的村之一,為什么他能夠讓聯合人在大家還半饑半飽的時候,已豐衣足食,在揚中最早實現農業機械化,特別是在有些地區把那個年代長期貧窮落后,百姓吃不飽肚子,怪罪于“政治掛帥”的極左路線干擾時,聯合村卻似乎并沒受到干擾,大力發展生產,農業、副業、工業齊頭并進。同是黨的一元化領導,同在一片藍天下,為什么聯合村能做到而其他地方沒做到?
為了讓作家深入了解聯合村的滄桑巨變,高峰帶著作家走遍了28個村民小組,挨門逐戶走訪了當年跟著郭克生艱苦創業的大隊、生產隊干部、老黨員和眾多群眾。郭克生當年的兩位入黨介紹人已病逝多年,高峰為作家找到了他們的親屬,甚至找到了已是大學教授的當年回鄉知青,掌握了大量郭克生全心全意為聯合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的鮮活素材。
郭克生在改變了聯合村貧窮面貌,使聯合人過上小康生活后,于上世紀90年代初調往鎮里和市里工作。崗位變了,職位變了,郭克生卻不唯上,只唯實,一心為民的初心不變,兩大紙箱獎狀、榮譽證書就是他的政績。然而,郭克生去世時已退休近十年,要了解他的過去,并非易事。即便如此,高峰還是通過各種途徑,讓作家采訪到了郭克生生前的很多老領導、老同事、老部下,了解到他做鎮主管鄉村企業的黨委副書記時,鄉鎮企業紅紅火火;當市委紀委副書記時,鐵面無私;任市水利局副局長時,為打擊非法采砂,一年下江巡查近百天。特別是做了20年縣級市正局級領導干部的他,兩袖清風,甘愿清貧,甚至將本該分到的新房子讓給了普通員工,自己沒有工作的兒媳卻一年四季租住在僅10平方米的鐵皮房內,靠做面條營生,一做就做了8年。
面對百余名講述者的深情回憶,含淚講述,作家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濕潤。作家終于明白,郭克生之所以深受人民群眾愛戴,是因為他這一生無論身處什么年代,身居什么崗位,在不在位,始終堅信一心為人民謀福利,才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畢生追求。
作家后來在創作心得中談到,他被很多先進典型的故事感動過,但是,郭克生這樣一位普通共產黨員的普通故事這樣激蕩人心,催人淚下,還是頭一次遇到。“仰天無愧、俯地無悔”,作家用這8個字概括了郭克生的一生。
作家飽含熱淚和真情,一氣呵成,創作了35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永遠的初心——一個共產黨人的靈魂能走多遠》。
作家沒有忘記高峰的奉獻,他說:“沒有高峰的配合協助,就沒有這部書的推出,郭克生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就限于在揚中,也許很快就被歲月遺忘,我們的黨就少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優秀典范。”
在《永遠的初心》創作的同時,高峰請張茂龍為郭克生事跡陳列館撰寫了展陳腳本,并帶著村委會負責人考察南京的一些紀念館,為陳列館整體設計和圖片資料征集奔波。原本負責郭克生事跡陳列館的設計公司,設計費要價需20萬元,在高峰的努力下,最終只收了兩萬多元,僅此一項就節約了17萬多元。高峰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系,幫助紀念館免費征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圖片資料。
眼下《永遠的初心》正在熱銷,郭克生事跡陳列館也開館在即,高峰依然沒閑著,他將近兩年來采訪到的百余講述人的圖片整理成冊,他說:“百余不同身份的揚中人講述的他們所了解的郭克生故事,完美地勾畫出了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真正共產黨人的形象,這也是郭克生事跡陳列館一件很有說服力的展品。”
近兩年,高峰為了宣傳郭克生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有人問他圖個什么?他說:“不為別的,就為了證明我們的黨初心偉大,今天的一切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人民群眾奮斗而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的黨、我們的時代需要郭克生這樣的榜樣。如果說,我為宣傳郭克生做了些什么,那本也是我的初心,因為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