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生活中,很多人遇事便沉不住氣,但也有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和處理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的氣度和胸襟、見識和格局。
遇急事要“緩”。《格言聯璧》中說:“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緩,是先緩平心態,理清思路,確定方案,給之后的行動準備時機。
清代周容在他的《春涵堂集》中記錄了一件事。一年冬天,周容想從附近的河港進入縣城,吩咐小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書籍跟隨。天色漸晚,他問擺渡人:“城門關閉前,還來得及嗎?”擺渡人打量了一下書童答道:“慢慢走,尚可;急忙走,就關上了。”周容以為擺渡人在戲耍他們,便與書童快步前行。結果小童摔了一跤,繩子斷了,書籍散了一地。等到把書捆扎好,城門已經關閉。周容在文后自評:“天下事以自急自?。 ?/p>
“事緩則圓,急難成效?!庇龅郊笔戮徱痪彛o自己一個做事的心情和環境,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大事要“靜”?!兜赖陆洝氛f:“靜為躁君。”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性的基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測的突發狀況。此時越是著急,頭腦就會越混亂,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穩與冷靜里。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對她的一句“不要緊”印象深刻。她一生平靜從容,不管遇到什么事,總是一句“不要緊”,似乎不曾慌亂過。簡單的三個字背后,藏著的是楊絳“靜心求穩”的處世哲學。
在臨事之時,能夠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么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沉靜才能謀定,謀定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
遇難事要“變”。《易經》有云:“曲成萬物而不遺?!边@世間萬物,往往很多都是迂回曲折、循環往復的。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遇見許多無法解決的難事。遇到困難時,如果不及時轉變思維,會很容易陷在牛角尖里無法自拔。人生就像一次打井的過程,倘若在一個地方總打不出水來,就需要及時變通,冷靜分析,尋找更容易出水的地方。
宋朝李覲說:“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江河因為善于轉彎,所以才會流向遠方;有智慧的人,善于轉變思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遇順事要“斂”。孔子有一句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修養、一種成熟。
格局大的人,越在“得意”時越是內斂。演員陳道明飽讀詩書,一身正氣,季羨林盛贊他的學問,錢鐘書與他結為忘年之交。在人人自稱“老師”的環境中,陳道明卻說:“演員就是我的職業,我就是一個‘戲子。做人做事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痹绞歉窬执蟮娜?,越懂得謙虛低調,成就自己。
人生在世,我們總要面臨無數的事情和選擇。關鍵時刻,放遠眼界,放大格局,就會到達不一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