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群

糧家村,是在遼河南岸一片鹽堿地上“長”出來的村莊。幾百年興衰更替,一代又一代平凡而要強的村民將這片鹽堿地一步步改造成肥沃的黑土地,建設成稻香魚肥的家園。
奮斗,已經融入糧家村人的血脈。寒冬季節,記者來到盤錦市興隆臺區新工街道糧家村,聆聽新一屆村“兩委”帶領全村村民振興家鄉的奮斗故事。
描繪惠民圖,年輕“兩委”班子奏響“青春圓舞曲”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濤,是被街道黨工委書記趙勇三顧茅廬請回村里任職的。最后一次登門相請時,趙勇還半真半假地沖孫濤拍了桌子。
能讓組織上如此看重,孫濤自有其過人之處。少年喪父,家境貧寒,孫濤白手起家,靠著頑強的奮斗擁有了3個屬于自己的工廠。他頭腦活、人脈廣、眼光遠,是村莊帶頭人的最佳人選。
回村任職后,孫濤就沒再操持自己的生意。他雇人打理工廠,自己每天為村里的事從白忙到黑。2021年11月,一場暴雪突降遼沈大地,孫濤在村里張羅清雪,自家廠房被雪壓塌都沒有回去看看,損失了六七十萬元。
“全心全意為村民辦事”,是糧家村“兩委”班子成員——46歲的孫濤、33歲的村黨支部副書記吳亞娟、30歲的村委會副主任趙宇、28歲的村委會副主任李雯雯幾個人的共識。
糧家村三、四組地勢低洼、住房密集,有的溝渠因多年未清理,排水管堵塞,每逢雨季,不僅街巷路面積水,連村民的院子甚至房屋都會進水。2021年6月,新成立不久的村“兩委”班子號召村干部、網格員和黨員帶頭,搶在雨季來臨之前清理三、四組的排水溝渠和管網。
遭受內澇之苦幾十年的村民舉雙手贊成。為了方便施工,很多村民伐倒了自家栽在院墻外的果樹。一個月時間,施工完成,清理排水溝2000余米、清除淤泥200多立方米、鋪設排水管道200多米。主抓施工的村委會副主任李雯雯每天早晨6點就趕到施工現場,一直盯到天黑。等施工結束時,她瘦了一圈、黑了幾分。
功夫不負有心人。雨季到來后,三、四組排水通暢,村民心里更是敞亮,大伙兒交口夸贊:“村里為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這樣的村干部我們信服!”
人心齊,泰山移。村“兩委”班子趁熱打鐵,集思廣益,確定了“理資源、聚能人、強服務”的工作思路,出臺了五年規劃,帶領全村奔向美好的新生活。
念好致富經,借水生財譜寫
“金銀圓舞曲”
擺在村“兩委”班子面前的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家底:全村2200多口人只有1000多畝稻田,無法耕作的坑塘、荒地卻有近4000畝,靠發展大田農業致富希望不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村“兩委”決定理清資源,借水生財。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由于之前管理不規范,多處坑塘、荒地被人占用,卻沒有向村里交過租金。借著上級組織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工作的東風,糧家村“兩委”清查、收繳長期被侵占的集體土地、坑塘等資源1600畝,為村集體增加租金收入30多萬元;根據年齡長幼,將全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核定為5668股,按股分紅。
2021年10月末,村“兩委”購買新上市的大米近5萬斤,按照每股8斤大米的標準給全村村民分紅。發大米那天,村部一片歡聲笑語,大伙兒的幸福感從心底洋溢到眼角眉梢。
其實,在此之前,有些村民已經嘗到了“借水生財”的甜頭。2021年9月,一條長1300米、從村外直達糧家村最大一片田地和魚塘的柏油路展現在村民面前。“十一”長假期間,糧家村的釣魚場格外熱鬧,通過這條新修的柏油路來村里釣魚、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于是,沒等村里為路取名字,村民們便已經傳開了,這條路就叫“富民路”!
作為一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孫濤的眼光更長遠。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富民路”的產業設想:“整合‘富民路周邊的稻田、蟹塘、漁場景點等資源,沿路開店、‘前店后場,銷售村里自產的大米、河蟹、魚肉、蔬菜等產品,打造特色農副產品、特色美食一條街。這樣做,是為了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實現村民共同富裕。”
扎下幸福根,黨群一心共唱
“春之聲圓舞曲”
十幾年前,糧家村最不幸福的人也許要數村民李亮:37歲遭遇車禍,左腿截肢,膀胱、骨盆受傷的復雜程度讓大醫院的專家都皺眉頭。為了治病、安裝假肢,李亮前后舉債100多萬元。
十幾年后的今天,李亮無疑是幸福的:他學著做鹵螃蟹,從在夜市上擺攤干起,如今注冊了自己的產品品牌,生意越干越紅火,還清了外債,蓋起了新房,還攢下了上百萬元家底。
“自家富了不算富”,村“兩委”與李亮一拍即合:李亮出技術,村里向上級申請資金40萬元修建冷庫,聯手做大鹵螃蟹產業,帶動廣大村民致富。目前,上級撥款已經到位,村集體和村民又將增加一條致富路。
2021年10月,孫濤發起成立“共同富裕”基金會。他將自己每月的工資全部捐獻,為了湊整,每月還搭進去幾十元。村黨支部副書記吳亞娟告訴記者:“基金用于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培養百姓致富帶頭人以及激勵為村里作貢獻的工作人員和黨員。一些駐村企業也來找我們,希望為基金會出一份力。”
回味著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記者與村“兩委”班子一起走在“富民路”上。采訪的最后,他們將振興家鄉的設想和盤托出:“建設淡水養殖基地、果蔬種植基地、家庭農場、釣魚基地等,爭取在五年之內,將村莊打造成集特色農業、親子樂園、稻香花海、田園美食于一體的‘碧水糧家田園綜合體。”
糧家村,未來可期。
糧家村,后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