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元

混沌初開,二儀成象,古陸抬升,漸顯姿容。狂濤退而山原起;河水清而草木萌。地居艮震之位①;星應尾箕之躔②。滄海南臨,黃渤浪涌;莽原北展,松遼水澄。左據長白,龍首綿延入海;右峙無慮③,虎脊突兀橫空。地迥天高,喜廣宇之空闊;艷陽瑞氣,催萬物之滋生。億年進化,天演優精。恐龍生羽,初展飛鳥之翼;孢子更新,始開結果之英④。鴿洞幽深⑤,石床育眾父之子;牛山蘊秀⑥,篝火照歸獵之兄。
西遼二水,寶溝牛梁⑦,土丘石冢,神廟祭堂。東方神女,初現慈悲母像;華夏玉龍,勢欲夭矯翱翔。南存良渚遺址,北現紅山曙光,實文明之端序,屹鄉國之城邦。中原隆盛,旭照八荒。山不在高,林甸供狩獵之場;水不在深,湖藪有網罟之泱。不咸嵯峨⑧,居肅慎氏悠遠;粟末漣漪⑨,佑濊貊族安康。遼水湯湯,醫閭昂昂,胡族游獵,苦旅蠻荒。燕王乃開邊拓土;秦開遂立郡修墻。至此,炎黃禮樂東進,華夏體制弘揚。東土廣域,永屬我疆。迨至七國中原逐鹿,兩雄遼海鷹揚。燕丹抗秦,衍水畔忠貞殞命⑩;秦將滅燕,襄平邑兵火摧傷11。
秦漢一統,恒御萬方。米糧珠玉豐饒,兩遼豪富;夷夏笙歌共舞,四郡輝煌12。然而,世路回環,勢情消長。漢廷積弱,恣肆虎狼。遂令陳禪馳尉候城,荷戈障塞13;蔡諷勇抗夷兵,戰歿新昌14。曹孟德翦烏桓之跋扈;司馬懿滅公孫之猖狂。學仙無路,空羨丁威化鶴15;滋蘭盈畹,久傳管寧馨香16。繼而五族動亂,四海爭王。丸都山風狂雨驟;高句麗劍拔弩張17。和龍山前,龍城宮闕高起;白狼水畔,三燕士馬騰驤18。
分合有律,物極必反,江山有待,雄者安瀾。李唐平蕩百郡,世民劍指幽燕。三軍東進,穿遼澤之泥淖;虎旅攻堅,下遼左之雄關。皓首元戎,徐懋功指揮若定;白袍小將,薛仁貴智勇無前。士卒效命,萬騎爭先,水陸并發,凱奏高喧。七百年神州故土,孤懸徼外;八千里錦繡山河,指顧歸還。王師北定,父老歡顏。金甌無缺,盛世團圓。
豈料西北多事,無暇領管。東域竟成羈縻之地,契丹喜揮駿驥之鞭。義帝贊華,讀詩書于海表19;太后蕭綽,簽和約于澶淵20。百年友善,遼宋雙安。匠民招進,置縣開田。窯火騰騰,燒就玲瓏瓷品;伽藍處處,筑成宏麗齋壇。金興遼滅,風云突變。可憐兩宋,前災后患。徽欽二帝,五國城蒙羞終老21;杭州廷宴,千尋酒歌舞喧闐。
悲歡未已,忽暴雷霆,射雕大漠,蒙古橫行。銷金斷宋,八面馳鋒。強權恃暴,空有萬千兵馬;失德寡恩,國祚未百而終。朱明立國,平亂西東。榆關渤澥,海闊山重。州縣星聯,設衛所而建臺堡;邊墻綿亙,起虎山而結綏中。智將劉榮,殲望海堝之倭寇22;李帥如松,敗豐臣氏之奸雄23。國運暗轉,危機叢生。熊經略持良謀九邊傳首24;袁督師陷奸計慘受刀鋒25;洪總帥貪富貴易服剃發26;吳鎮守戀紅顏反水為兇27。
女真豪杰,一代梟雄。帝王將相,原非有種;女真靈飛,必也成龍。組建八旗勁旅,收編歸順綠營。一戰薩爾滸,再取沈陽城。父逝子繼,太祖太宗。改國號,名曰清;建都城,稱盛京。城鑰八門,周列四方寺塔;鳳樓十丈,前后崇殿寧宮28。燭火長明,蓮花凈土之黃寺;鮮花供養,瑪哈噶喇之神明29。天意難知,時機可乘。饑民蜂起,撼動明廷之基業;叛將來降,助取九五之尊躬。自此,一朝發祥圣地,陪都尊崇;四帝十番大典,東巡盛京。力挫羅剎,精兵大戰雅克薩30。開邊覓礦,齊魯生民闖關東。及至近世,禍起東瀛。日本維新,乃生虎視鯨吞之念;軍國狂妄,釁起侵疆略地之爭。甲午交鋒,我武勢傾。鄧管帶沉艦殉國31;左軍門中炮捐生32。喪權賠款,危哉遼東。戰傷未愈,又起刀兵。熊狼爭霸,海山不寧。炮擊毀我城邑;槍戰傷我黎烝33。清廷腐敗,民不聊生。中華孱弱,亟盼振興。東方睡獅待醒,遼海潛龍必騰!
縱觀史獻,妙悟于衷。盈虛有數,宇宙無窮。共祖人文五千祀,異宗太廟十三更34。盛衰得失,皆云天道之轉換;興亡治亂,實由德智之情鐘。悠悠古史,國變權移,盡今朝之寶鑒;濟濟前賢,武威文德,勉后世之豐功。自揣駑鈍,敢表愚誠,獻一己追懷之短賦,發諸公思古之幽情。
注:
① 中國古代八卦方位中,艮為東北方,震為正東方。
② 古人從周天二十八星宿與中國地域相對應,尾宿、箕宿為東與東北方之分區。
③ 醫巫閭山古亦稱無慮山。
④遼西地區發現多種古生物化石,以初生毛羽之恐龍、最早開花結果之植物最為珍奇。
⑤鴿子洞在遼寧喀左境內,洞穴出土人骨、動物骨化石及石器多種,距今5萬-7萬年。
⑥金牛山為遼寧大石橋市境內之小山,溶洞中發現了人類頭骨化石及動物燒骨、石器等,距今16萬-20 萬年。
⑦ 趙寶溝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牛河梁在遼寧省凌源市,二者與興隆洼等多處皆屬紅山文化之典型遺址,距今5000-7000年。
⑧不咸山即今之長白山,肅慎即后世勿吉、靺鞨、女真之先族。
⑨ 粟末水為今松花江之古稱。濊貊亦作濊貉。二族為我國古代東北地區之少數民族。
10 秦軍破燕都,燕王與太子丹退居遼東抗秦。秦軍追逼,丹死于衍水畔。衍水今名太子河。
11 秦先鋒李信摧殘燕之余勢,王翦大軍徹底滅燕。
12 指漢代遼西、遼東、玄菟及朝鮮半島北部之樂浪四郡。
13 東漢陳禪有將才,調玄菟,初任候城(今沈陽)障尉,后為遼東郡太守。
14 東漢蔡諷任遼東郡太守,衛邊有功,建光元年戰歿于新昌塞上。
15 漢代有遼陽人丁令威學道成仙、化鶴返鄉的故事,載《搜神記》。
16 東漢末,管寧等泛海至遼東避亂,留居37年,講詩書,傳禮儀,為當代風范。
17 ?高句麗為漢代遼寧東部地區初建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后期乘亂擴張,據地稱雄。丸都山為其建都之地,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
18 三燕為十六國時期前后接續的鮮卑族所立之國,建都龍城,舊址在今遼寧朝陽市。
19 耶律倍,漢名李贊華,遼太祖阿保機長子,立為太子。喜儒學,好讀書,于閭山頂建讀書堂。其弟即位,被忌外游,死于戰亂,后追謚為文獻欽義皇帝。
20 蕭綽,小字燕燕,遼景宗皇后,圣宗之母,尊為承天皇太后。輔幼主,強大遼,后與宋簽“澶淵之盟”,結束25年戰爭,換取118年和平。
21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破汴京,擄徽欽二帝與皇族北行,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縣)將二人囚居至死。
22 劉榮,明代遼東總兵,備堡防倭。曾于望海堝處全殲1500余人之倭寇,自此倭寇不敢復侵遼東。
23 李如松,明代北方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萬歷二十年,奉旨入朝抗擊入侵之日本豐臣秀吉大軍,幾番苦戰,大勝。倭軍敗還日本。
24 熊廷弼,明末任遼東經略,備邊有謀,實力大增,天啟初,受同官掣肘兵敗,下獄被殺。
25 袁崇煥,明末督師遼東,連獲大捷,后金施反間計,明崇禎帝不察,被凌遲處死。
26 洪承疇,明末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大敗被俘,降清受官。
27 吳三桂,明末寧遠總兵,明廷傾覆,生死攸關之際,降清,引兵入關。有為保愛妾陳圓圓而降之傳說。
28 鳳凰樓前后有崇政殿與清寧宮等五宮。
29 皇太極崇德三年征察哈爾,得金佛載歸,敕建蓮花凈土實勝寺。瑪哈噶喇佛為元代國師八思巴以千兩黃金所鑄,至此供奉于黃寺。
30 清初,羅剎(清對沙俄之稱)侵占遠東之地。康熙帝命軍反擊,大勝于邊城雅克薩,乃簽《尼布楚條約》,確立中俄東段邊境。
31 鄧世昌,清北洋艦隊致遠號管帶(艦長),甲午海戰,彈盡艦傷,撞日艦,遭魚雷,隨艦沉海。
32 左寶貴,清軍駐防奉天之總兵,甲午之戰,殉國于平壤城頭之炮戰中。
33 1904年日俄為分割中國東北,爆發日俄戰爭。
34 遼海地區自成國權管轄之域,前后歷經戰國燕、秦、漢、曹魏、晉、北魏、隋、唐、遼、金、元、明、清十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