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袁靜 徐小英 范家偉 吳發國
動脈粥樣硬化是CHD形成的重要原因,而頸動脈粥樣硬化也是病人全身粥樣硬化在頸動脈中的一種表現特點。目前,臨床醫師在CHD診治過程中多依據頸動脈超聲檢查表現出的回聲特征、斑塊形態區分為穩定性斑塊與不穩定性斑塊[1-2]。不穩定性斑塊具有較高的斑塊潰瘍、破裂、壞死、結節風險,易出現局部血栓,加重CHD病情[3]。因此,積極尋找CHD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影響因素,對疾病的治療及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總膽紅素(TBIL)、Hcy、hs-CRP、UA的水平表達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密切相關[4],但關于上述指標變化與CHD斑塊穩定性間的關系卻鮮有報道。本研究觀察老年CHD病人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與冠狀動脈斑塊穩定性的關系,旨在為此類病人診治工作的開展提供臨床參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CHD病人。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倫理批號:2019-15號)。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入院后參照《高齡老年冠心病診治中國專家共識》[5]確診為CHD;② 年齡60~85歲;③均于治療前行頸動脈超聲及相關血清檢測;④病人或家屬詳細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后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虎诤喜乐馗腥净蛎庖摺⒀合到y;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④心力衰竭或甲狀腺功能異常;⑤精神異常無法配合本次研究。
1.3 方法 (1)超聲檢查及分組:檢查儀器為美國GE公司生產的vivid7 Dimension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范圍包括頸總動脈、分叉部、顱外段頸內動脈。若超聲顯示頸動脈管徑正常,且管壁光滑、無增厚則視為正常;若頸動脈管壁存在增厚,且表現為厚度≥1.5 cm的不均勻增厚則視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其中硬化斑塊依據回聲特征、斑塊形態分為低回聲斑塊、混合回聲斑塊、強回聲斑塊、扁平斑塊、潰瘍斑塊,將扁平斑塊、潰瘍斑塊及低回聲斑塊超聲表現病人分為不穩定組,其余斑塊類型病人為穩定組。(2)基線資料信息收集:包括性別、年齡、BMI、心率(HR)、SBP、DBP、既往病史、吸煙飲酒史。同時于超聲檢查前取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以氧化酶法檢測TC、TG,以直接法檢測HDL-C、LDL-C;以ELISA法檢測TBIL;以速率法檢測Hcy;以免疫比濁法檢測hs-CRP;以紫外吸收法檢測UA。

2.1 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單因素分析 2組性別、年齡、BMI、HR、SBP、DBP、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及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穩定組血清TBIL水平顯著低于穩定組,血清Hcy、hs-CRP、UA水平顯著高于穩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
2.2 血清TBIL、Hcy、hs-CRP、UA預測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價值 ROC曲線分析表明,血清TBIL、Hcy、hs-CRP、UA均能用于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預測,AUC分別為0.956、0.647、0.870、0.842(均P<0.05)。見表2。

表2 血清生化指標預測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價值
2.3 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1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BIL、Hcy、hs-CRP、UA以ROC曲線確定的截斷值分為二分類變量納入模型。結果顯示,血清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為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相關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動脈狹窄程度是評估CHD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依據,現階段超聲為評估CHD病人斑塊穩定性、動脈狹窄程度的有效方式,冠脈CT血管造影能夠清晰顯示冠狀動脈管腔情況,然而此項技術對設備要求較高,且檢查費用昂貴,大大限制了此項技術在基層醫院的使用,故臨床亟需尋找其他有效方式用于CHD病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的評估[6-7]。血清學指標檢查為疾病治療前開展的常規檢查項目,具有操作簡單、可重復性強、費用低廉等優勢。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清TBIL水平降低,Hcy、hs-CRP、UA水平上升可能是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1)TBIL屬于抗氧化物的一種,具有抑制泡沫細胞形成、LDL-C氧化修飾的作用,可清除氧自由基,利于機體脂肪的溶解、排泄,還能對機體的補體激活、瀑布反應產生抑制作用,起到延緩、抑制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當機體內TBIL含量減少時則會削弱其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抑制、延緩作用,從而導致疾病進展,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風險[8-9]。張云紅等[10]研究發現,TBIL高表達可參與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建立,對改善動脈循環、狹窄程度具有重要意義,認為TBIL對冠狀動脈具有保護作用。(2)hs-CRP是臨床常用的炎癥反應觀察指標,可用于冠狀動脈炎癥反應程度的觀察,而大量炎癥因子釋放也是不穩定性斑塊形成與斑塊破裂的重要原因[11]。(3)Hcy是一種血管損傷性氨基酸,可促進氧自由基、過氧化物生成,降低內皮血管功能,刺激并損傷血管內皮,同時還能降低硫氨酸轉甲基水平,在預測心腦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4)UA由嘌呤經黃嘌呤氧化酶或黃嘌呤脫氫酶降解后形成,具有促進氧自由基釋放、脂質的過氧化、LDL-C氧化的作用,可損傷血管內皮功能,當UA呈現出高表達時可刺激中性粒細胞釋放氧化劑和蛋白酶,對血栓形成、血管內壁炎癥反應具有促進作用,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12-13]。
ROC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BIL、Hcy、hs-CRP、UA水平的影響,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的CHD病人不穩定性斑塊形成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在CHD病人的診治中需要對上述指標予以監測,以便于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為病人的預后改善提供幫助。張靜等[14]指出,不穩定性動脈斑塊的形成受到吸煙、指標的影響,這與本次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分析原因可能與納入樣本量不同、地域差異有關,因此后續研究中仍需積極尋找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的影響因素。
綜上,老年CHD病人冠狀動脈不穩定性斑塊形成與血清TBIL、Hcy、hs-CRP、UA表達水平關系密切,值得臨床醫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