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艷 崔更力 李艷 徐志新
原發性肺癌是嚴重危害人們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的呼吸系統多發惡性腫瘤,目前臨床中對于原發性肺癌病人的治療主要為手術切除治療,但病人術后常發生呼吸衰竭,其發生率僅次于肺部感染和肺不張[1]。術后所出現的暫時性呼吸功能降低與手術創傷和引流部位的疼痛相關,疼痛導致病人無法進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進而誘發了呼吸衰竭。同時,病人術后肺容量減小,肺功能迅速降低,可能誘發低氧血癥,進而誘發呼吸衰竭。原發性肺癌病人經手術切除治療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呼吸功能可逐漸恢復,因而呼吸衰竭的發生率也隨之降低,但一旦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死亡率明顯升高,因此原發性肺癌病人術后應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急性呼吸衰竭的發生。早期預警評分表是以病人的特點為依據,通過簡易的方式對病人的意識形態、呼吸和循環進行評估,可提前、有效識別出存在惡化傾向的病人,以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2]。本文對老年早期肺癌病人呼吸衰竭早期預警評分表進行了構建與應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研究方法,對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26例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101例,女25例,年齡60~89歲,平均(74.39±5.33)歲,依據是否出現呼吸衰竭分為呼吸衰竭組(n=40)和對照組(n=86)。
1.2 呼吸衰竭診斷標準 (1)不同時間內出現氣短、胸悶、煩躁不安等呼吸道癥狀,通過支氣管鏡吸痰、大流量吸氧治療無明顯緩解;(2)靜息狀態下呼吸室內空氣時PaCO2>50 mmHg或PaO2<60 mmHg。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病人;(2)年齡≥60歲;(3)病理分期為Ⅰ~Ⅱ期;(4)各項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均完整者。 排除標準:(1) 存在其他重大疾病的病人;(2)繼發于其他臟器衰竭后發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術后合并其他嚴重并發癥的病人;(4)非因呼吸衰竭而死亡的病人。
1.4 方法 (1)資料收集:查閱相關文獻并咨詢專家,由本科室主任醫師1名和副主任醫師2名帶領其他成員自行設計早期肺癌病人病例資料調查表,納入影響老年早期肺癌病人術后呼吸衰竭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BMI、居住地、吸煙數量、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COPD、病理類型(鱗癌、腺癌、大細胞癌)、病理分期、術前肺功能、手術類型(楔形切除、肺段切除、肺葉切除)、手術時間等,進行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建立預測模型。其中術前肺功能包括肺活量(VC)、最大通氣量(MVV)、殘氣容積/肺總量比值(RV/TLC)、最大呼氣流量(PEF)、FEV1、通氣儲量百分比(VR)、最大呼氣中段流量(MMEF)、7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75)、25%肺活量最大呼氣流量(V25)、肺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2)模型構建及驗證:將模型風險評分按照四分位數間距分為4組,將量表中各項評分相加,計算總分,其中0~3分為低危組,4~6分為中危組,7~10分為高危組,≥11分為極高危組,病人有≥3項評分>1分即為預測呼吸衰竭。實際呼吸衰竭率=實際呼吸衰竭例數/總例數×100%,預測呼吸衰竭率=預測呼吸衰竭例數/總例數×100%,計算各危險組與全體病人的實際呼吸衰竭率和預測呼吸衰竭率的比值。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采用單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單因素分析 呼吸衰竭組年齡>75歲、BMI>30、城市居住、吸煙>400支/年、合并冠心病、MVV<60%、RV/TLC>50%、FEV1<1.5 L、VR<85%、MMEF<50%、V25<40%、DLCO<85%的比例均較對照組高,差異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單因素分析(n, %)
2.2 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預測模型 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入選自變量,包括年齡、BMI、城市居住、吸煙、冠心病、MVV、RV/TLC、FEV1、VR、MMEF、V25、DLCO,回歸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剔除=0.10,α入選=0.05。回歸結果提示:年齡>75歲、城市居住、吸煙>400支/年、MVV<60%、RV/TLC>50%、FEV1<1.5 L、VR<85%為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根據結果,建立呼吸衰竭預測模型,見表3。

表2 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多因素分析

表3 早期肺癌病人呼吸衰竭早期預警評分表
2.3 各危險組及全體病人實際呼吸衰竭率與預測呼吸衰竭率比較 將構建的早期預警評分表工具應用到既往534例樣本中進行驗證,將樣本按照四分位間距分為4組,各危險組實際呼吸衰竭率和預測呼吸衰竭率的比值為0.52~0.93。見表4。

表4 各危險組實際呼吸衰竭率與預測呼吸衰竭率比較
呼吸衰竭是肺癌病人術后常見的圍術期嚴重并發癥,其死亡率高,治療代價大,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其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3]。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肺癌術后病人呼吸衰竭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早期預警評分表通過對病人病情的危急情況進行分級,并給予不同層級病人相應的干預和治療措施,確保病人在緊急情況下能夠獲得及時的救治,盡最大能力在短時間內使病人病情恢復穩定,進而達到降低呼吸衰竭發生風險的目的[4-5]。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75歲、城市居住、吸煙>400支/年、MVV<60%、RV/TLC>50%、FEV1<1.5 L、VR<85%為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發生呼吸衰竭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加,人體各項重要器官的功能明顯衰減,因而對手術的耐受性降低,手術風險隨之增加。年齡>75歲的老年人群肺組織彈力纖維減少,肺血管和支氣管明顯硬化,肺彈性回縮力降低,導致支氣管和氣管變窄,肺泡管和肺泡明顯擴張,殘氣量和閉合容量增加,時間肺活量、VC、MVV均減少,因此術后呼吸衰竭的發生率明顯升高[6]。城市居住的人群因生活方式和作息習慣等,機體各項素質較農村居住的人群低,且不良飲食習慣等也加重了肺功能的衰減,增加術后呼吸衰竭的發生率[7]。臨床中已有大量研究證實,吸煙不僅與肺癌的發生相關,還會明顯損害肺功能,吸煙>400支/年的人群與非吸煙者相比較,肺功能明顯下降,小氣道和通氣功能受損[8]。MVV<60%、RV/TLC>50%、FEV1<1.5 L、VR<85%說明病人肺功能明顯降低,這種肺功能的降低通常是COPD、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以氣道阻塞為特征的疾病所導致的,病人術前呼吸功能減退,加之手術造成的肺容量減少,因而術后極易出現呼吸衰竭[9]。
將構建的早期預警評分表工具應用到既往534例樣本中進行驗證,分析實際呼吸衰竭率和預測呼吸衰竭率的比值,結果顯示老年早期肺癌病人的呼吸衰竭風險隨著早期預警評分表的增高而逐漸升高。通過使用早期預警評分表,護理人員在術后可全面監測病人的病情和體征變化,充分了解病人情況,分析病人存在的各種潛在危險,做好防護措施,確保其在突發情況下能夠獲得第一時間的搶救治療。同時在干預中,護理人員遵醫囑對病人進行不同層級的干預措施,促使病人的身心均得到有效的治療,可能會降低呼吸衰竭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老年早期肺癌病人呼吸衰竭的發生率較高,早期預警評分表能夠預測呼吸衰竭的發生,可作為老年早期肺癌病人呼吸衰竭風險的篩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