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GOOD TEACHER
張宏
西安高新區第三初級中學(西安高新一中分校)語文教師,教研室主任。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陜西省中小學學科帶頭人,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曾獲全國第二屆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第十二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陜西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學語文組省級特等獎等榮譽。
一些人的理想主義,在走出校園時幻滅;一些人的危機意識,在步入中年時升起。
張宏不是。他的理想主義與危機感仿佛與生俱來,伴隨著整個成長時期,乃至進入工作,這兩種特質也絲毫未減。對話之間,你很快就能感受到他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是對自己、對語文教育的清醒認知。
因為太過清醒,所以痛苦是常有的事。教書育人17年,于張宏,更像是一個追求平衡的歷程。在應試教育與理想教育之間,在教與不教之間,在君子的所為與不為之間,即將進入不惑之年的張宏,終于迎來了內心的和諧統一。他用“貼地飛行”四個字來形容自己如今的狀態——務實而非現實,有理想但絕不空想。
始于危機感的專業成長自覺意識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一首《湖心亭看雪》,全文192字,隱藏著張宏年輕時的“追星”故事。那會兒初登講臺,和許多老師一樣,張宏正處于追尋名師的階段。一個周五下午,朋友發來消息,說王崧舟老師周六會在杭州進行學術活動并上一節示范課。最關鍵的是,朋友承諾能幫張宏拿到入場券。
彼時,張宏任教于寶雞高新第一中學。收到消息,他片刻沒猶豫,一下班就坐上從寶雞開往西安咸陽機場的汽車。周六清晨,飛機抵達杭州,張宏以最快的速度成功在活動開場前趕到會場。那天,王崧舟老師所上的示范課,正是張岱的《湖心亭看雪》。
這次說走就走的出行,安排相當緊湊。為了周一能準時出現在學校的升旗儀式上,聽完課,來不及找“偶像”交流,張宏就匆匆吃過午飯,便又搭乘飛機再換汽車回到寶雞。精神的滿足大過舟車勞頓的疲憊,周末的“豐盛大餐”,讓張宏回味許久,“精彩,不虛此行”,采訪時,張宏講述的聲音里依稀透露著對舊時光的懷念。
“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的最后一句,既說千年前的張岱,也說“千里追星”只為一課的張宏。“癡人癡事兒”可不少。有一次,張宏在公交車上改文章,因為過于投入,他從上車站點坐到終點站,然后又被再次拉回起點站。
“我對自己熱衷的事情比較容易來狀態,也很容易沉浸其中。”在張宏看來,這種“癡”,是不分領域的實現專業成長的必然狀態。保持“癡”的源動力從何而來?張宏將其歸因于骨子里的“危機感”:始終感到有許多書沒有讀,始終感到有知識盲區……
“曾經的教師需要一桶水,今天的教師需要一片海。”張宏的專業成長自覺意識,正生于這份如影隨形的職業“危機感”。 閱讀,是治愈張宏不安感的良藥之一。17年來,他從不午休,所有的午休時間、路上的碎片時間、周末節假日的休息時間,他基本只用來做三件事:閱讀、寫作、思考。一旦兩三天不讀書,他便有種充電不足的“恐懼感”。張宏十分相信那句常被提及的用來勉勵年輕人的話,“人之差異,在于8小時以外的時間。”
保持危機意識并不是一件如看上去那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已經在所處的平臺取得了一定成就。2013年,張宏參加陜西省教學能手賽課,從校級第一走到市級第一,最后獲得省級第一,張宏刷新了個人參賽的最好紀錄。賽后,憑借第一名的好成績,張宏被授予“陜西省教學能手”稱號。連奪三個第一,常人的第一反應該是慶祝,張宏卻在內心默默地將一切成績歸零,“我是一個歸零意識特別強的人,每往前走一步,我就會告訴自己要馬上歸零。人只有保持空杯心態,才能擁有最大容量,繼續精進。”
“歸零”,是在心里將自己重新設置一個新起點。于張宏,這還不夠。更進一步的“歸零”,還意味著打破用努力與成就換來的“舒適圈”。17年來,張宏換了5所學校,從寶雞到西安,他一步步向前,從不掩飾自己對更大平臺的渴望,“我向往更大的平臺,更多的挑戰,我想要在更大的層面上獲得更多的認可。”
一個理想主義者堅持走到今天,一方面當然源于危機意識下的自我加壓,但更重要的,是所堅持的東西本身就對他有莫大的吸引力。在張宏眼里,教育正是那份值得他用盡畢生去追求的事業。他這些年的“出走”,既是走出舒適圈,謀求新平臺、新挑戰,更是在尋找心中理想的學校,追求理想的教育。
課堂質量決定生命質量
“秋風掠過,登機前,溫哥華已需寒衣加身。此時,祖國的秋日正是天朗氣清、暖陽和煦,期待一年好景致,再賞橙黃橘綠時。祝愿祖國母親生日快樂!回家的路,雖曲折起伏,卻是世間最暖的歸途。”2021年國慶前夕,坐在返國的飛機上,孟晚舟寫下的回家感言,刷屏了每一個國人的朋友圈。
張宏反復閱讀了好幾遍,被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深深打動。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感動之外,張宏還做了一件極其體現職業精神的事情——他對原文進行了解析,生成了一份讀寫學習單作為學生當日的作業。結合“雙減”要求來看,這份作業完美地落實了“雙減”精神:體量不大,一共就兩道題;書面耗時不長,基本30分鐘就能完成;質量很高,直接指向學生的思考與意識層面。
張宏是“雙減”的堅定推崇者,他把這看作是基礎教育徹底向素質教育轉型邁進的曙光。應試教育中,大量的訓練、刷題確實能夠發揮一定作用,但張宏所堅守的價值觀,讓他從不愿搞題海戰術,消耗學生的身心健康。張宏分享了他所在乎的投入產出比問題:“大家往往是關注學生的分數、學生的產出和結果,但我們不能刻意忽略一個真相,學生投入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如果分數是以童年被犧牲、休息時間被擠占、興趣愛好不能再得以維系為代價,那這份隱形的代價和看不見的犧牲,實在太沉重了。”
其實,早在“雙減”之前,張宏就一直在進行他個人的語文素質教育探索。探索初期,有過很多如今看來“奢侈”的嘗試,聽情歌學語文、看電影學語文……尤其是看電影,一部兩小時左右時長的電影,加上討論交流時間,差不多需要三四節課時才能完成。對于伴有升學壓力的初中學段而言,這樣的探索本就意味著莫大的勇氣。
語文不單單是一門有關語言的讀寫學科,它既關系著母語的學習和經典文化的傳承,也構筑著一個國家的國民精神底色。采訪中,張宏以“人文教育”來定義他所推行的語文教學:第一層面是“求知”,傳授學生語文知識、語文素養,以達到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目標;第二層面是“做人”,通過經典的力量以文化人,讓每一堂課都成為一次修身養性的修習,從而對學生完成精神的熏陶與人格的塑造,“在我的課堂上,求知和做人必須水乳交融、深度結合,我不允許我的課只有知識、技能和應試層面的東西。”
課堂質量決定學生生命的質量。張宏希望,他的每一個40分鐘,都是對學生生命質量的一次提升。學曹操的《觀滄海》,本質是體會一代梟雄寬闊的胸懷和蓬勃的進取精神;學魯迅雜文,根本是體會魯迅“愛之深、責之切”的家國情懷。在教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張宏從“小我”“大我”“無我”的賞析角度切入,通過三個遞進層次,告訴學生做人不能只關注自己,還應關注每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同胞,關注腳下的土地,關注自己的國家。張宏時常強調,教育者不要低估自己的工作,也不要低估一節課的重量,“當一節課達到高潮和巔峰狀態的時候,經典就自然流入了學生的血液,學生也就和古人握手言和了。”
君子立言以立人。立言是完成教學層面,此乃務實。立人是達到塑造靈魂的層面,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逐夢。張宏篤定,在一節節課堂上,一定有一個瞬間,在某一刻,像一束光照進學生心里,并影響他們至今。因為好的教育,是讓師生在看不見的地方依舊發生著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