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瑛,亢建民,鐘小宇,楊雷,霍本用
(1.鞍鋼集團鞍千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遼寧 鞍山市 114000;2.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能源與礦業學院, 北京 100083)
采場邊坡穩定性問題一直是露天礦山開采關注的重點,也是影響礦山安全生產的重大難題。若能在礦山開采之前,查明礦區采場邊坡的工程地質特征和巖體結構特征,并對采場邊坡進行初步的工程地質分區,進而評判采場邊坡的穩定性風險,對露天礦山邊坡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馬秉務等[2]通過調研北京地區的區域地質條件,對延慶某區進行工程地質分區,并進行了各分區場地整體穩定性和工程建設適宜性評價。金艷平[3]通過歸納總結某規劃區的區域地質背景與工程地質條件,分析了場地工程地質分區的影響因素,提出了規劃區工程地質分區原則與建議,為區域規劃和工程建設提供了基礎依據。韓廷文等[4]根據不同位置的邊坡高度、工程地質巖組分布特征、各巖組巖體基本質量等級、邊坡面傾向與各巖體優勢結構面的關系、邊坡巖體完整程度等多項指標將邊坡進行了分區。于慧麗等[5]在山西省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分區圖的基礎上,通過實地調研典型丘陵溝壑區的公路黃土邊坡,并根據邊坡類型、地層組合形式以及邊坡破壞模式等要素將其進一步分區。曹紅[6]通過現場踏勘、巖心編錄、節理裂隙統計、室內試驗和巖體質量分級等手段,分析了金堆城南露天礦新揭露地質斷面的工程地質特征,得出了邊坡的致災因素及破壞模式,并對南露天礦邊坡進行工程地質分區穩定性評價。
鞍鋼集團鞍千礦業啞巴嶺露天采場邊坡巖體主要為泥質千枚巖、炭質千枚巖等軟巖,強度低、節理裂隙發育,易形成破碎巖體,是導致露天采場邊坡變形甚至滑坡的主要因素。本文以啞巴嶺露天采場邊坡為工程背景,通過工程地質勘察等手段,在查明邊坡工程地質條件的情況下,對礦區邊坡巖體結構特征進行研究,初步實現工程地質分區并對各分區進行穩定性評判,以期指導采場邊坡設計和礦山安全開采。
鞍千礦業啞巴嶺露天采場位于遼寧省鞍山市東部15~20 km 處,為東南高、西北低的丘陵山地,海拔標高為100~200 m。礦區位于太古代鞍山群變質巖系組成的鞍山復向斜的東北翼,該翼走向由櫻桃園至西大背呈北西—南東向,形成一個長104 km的鐵礦帶。鞍千礦業位于鐵礦帶的西北部,礦區面積為6 km2,處于鞍山市東部千山鄉胡家廟子村,北距齊大山鐵礦8 km,南距眼前山鐵礦5.5 km,東側與遼陽縣接壤,行政隸屬于鞍山市立山區。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現場踏勘調查,礦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為前震旦紀鞍山群及遼河群變質巖系、混合巖和第四紀層。
(1)前震旦紀鞍山群變質巖系。地表除鐵礦層出露較好以外,其他各層多被遼河群與第四紀巖層所覆蓋。全群地層走向為145°~165°,傾向南西,地表與淺部多倒轉為東北向,傾角大于80°,總厚度大于500 m。本群巖層為礦區最老巖層,主要由含鐵石英巖、片巖和千枚巖組成。
(2)前震旦紀遼河群變質巖系。遼河群不整合覆蓋在鞍山群地層的地形凹陷部位。廣泛分布于淺部,大多數分布在鐵礦層的南西側,少數雜亂地分布在鐵礦層頂部或北東側。全群地層走向為140°,傾向SW,個別NE,傾角一般不大于45°,總厚度大于200 m。鐵礦層上的覆蓋層厚度平均為52 m,最大為155 m。全群地層由南西向北東呈現厚度漸薄、分布深度漸淺的趨勢。全群巖層以千枚巖為主,石英巖和礫巖較少。
(3)第四紀層。本層主要由沖積、坡積、殘積、植物生長層及人工堆積物等組成。
(4)混合巖與巖脈。混合巖呈淺粉白色,條紋狀或片麻狀或花崗狀構造,中至粗粒花崗變晶結構。主要由斜長石、石英和白云母等組成,偶見綠泥石、褐鐵礦、硅狀鋯石、石榴石、綠簾石、角閃石、磁鐵礦、褐鐵礦,斜長石表面已絹云母化和白云母化。混合巖與鞍山群地層呈混合交代接觸,廣泛出露于礦區東北側。在啞叭山橫向斷層F3斷裂帶中也見有混合巖。
礦區地質構造為一單斜層構造,相對比較簡單。礦區斷裂構造種類較多,按其與礦體產狀的關系可劃分為走向斷層、斜交斷層與橫向斷層。三組斷層在空間分布上呈明顯規律性。主應力為南西—北東方向的擠壓應力,同時產生與擠壓應力相伴的一組張應力和兩組剪切應力。主壓應力形成走向斷層,張應力產生北東橫斷層,剪切應力產生北西向斜斷層,均為基底斷裂。礦區主要斷層特征見表1。

表1 主要斷層特征
鞍千礦業啞巴嶺露天礦生產能力為500 萬t/a,一期境界內形成的固定邊坡最高標高為+168 m,最低作業水平為?24 m,垂高為192 m。目前四周邊坡均為一期境界固定邊坡,邊坡累計總長為15 067 m,邊坡揭露面積約18×104 m2,臺階坡面角設計下盤為55°、上盤為65°,但實際開采過程中,臺階坡面傾角略大。露天采場境界上口尺寸為1400 m×(290~480)m;下口尺寸為670 m×40 m。根據采場的礦體結構特征,將采場劃分為A、B、C、D等共四個工程地質分區(見圖1)。

圖1 啞巴嶺露天采場分區
(1)A 區。A 區位于采場東北幫,礦體上盤,邊坡巖體主要由混合巖、綠泥石英片巖和含鐵石英巖組成。邊坡長約850 m,地表標高為60~170 m,采場底標高為?12 m。邊坡巖體為典型的逆坡向層狀結構,綠泥石英片巖片理非常發育,片理走向與邊坡走向基本一致,片理面平直光滑,產狀穩定,延展較長,貫通性較好,傾角主要變化在65°~85°之間。選取A1 和A2 兩個代表性剖面開展分析,剖面主要巖性為混合巖(Me)和綠泥石英片巖(Chq)(見圖2、圖3)。

圖2 A1 工程地質剖面

圖3 A2 工程地質剖面
(2)B 區。B 區位于采場西北幫,邊坡長約680 m,地表標高為59~81 m,采場底標高為0 m。上盤巖性為混合花崗巖、綠泥石英片巖以及含鐵石英巖,上部覆蓋第四系。下盤巖性為鞍山群千枚巖、斜長角閃巖以及含鐵石英巖,上部覆蓋遼河群千枚巖及第四系。B 區邊坡巖體為典型的順坡向層狀結構,片理走向與邊坡走向基本一致,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產狀穩定,延展較長,貫通性較好,傾角主要變化在70°~85°之間。選取一個代表性剖面B1 開展分析,剖面主要巖性為千枚巖(Lph)(見圖4)。

圖4 B1 工程地質剖面
(3)C 區。C 區位于采場西南幫,邊坡長約620 m,地表標高為80~122 m,采場底標高為?24 m。礦體下盤,邊坡巖性主要為千枚巖、底礫巖、綠泥片巖、斜長角閃巖和含鐵石英巖,上部覆蓋第四系。C 區圍巖地表風化較嚴重,圍巖相對比較破碎。邊坡巖體為典型的順坡向層狀結構,片理走向與邊坡走向基本一致,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產狀穩定,延展較長,貫通性較好,傾角主要變化在70°~85°之間。西南幫96 m 水平部位曾于2018年8 月14 日發生滑坡,該滑坡部位位于啞巴嶺排巖主干公路96~108 m 水平部位,滑體上層為堆積土,下方為泥質千枚巖及炭質千枚巖。選取C1 和C2 兩個代表性剖面開展分析,該區域主要巖性為千枚巖(Lph)和斜長角閃巖(Am)(見圖5、圖6)。

圖5 C1 工程地質剖面

圖6 C2 工程地質剖面
(4)D 區。D 區位于采場東南幫,邊坡長約720 m,地表標高為110~160 m,采場底標高為?24 m。礦體上盤巖性主要為混合巖和綠泥石英片巖,礦體下盤巖性主要為千枚巖、斜長角閃巖和含鐵石英巖。邊坡巖體為典型的逆坡向層狀結構,片理走向與邊坡走向基本一致,傾向相同,片理面平直光滑,產狀穩定,延展較長,貫通性較好,傾角主要變化在85°~90°之間。選取一個代表性剖面D1 開展分析,主要巖性為千枚巖(Lph)、少量的斜長角閃巖(Am)和鐵礦石(Fepp)(見圖7)。

圖7 D1 工程地質剖面
根據調查統計的節理信息,利用Hoek-Brown節理巖體破壞準則,估算出啞巴嶺采場不同分區巖體的強度參數(見表2)。本次計算所用參數參考啞巴嶺采場的地質資料,同時根據《工程地質手冊》和相關規范中的經驗值進行確定,材料參數見表3,表3 中γ、c,φ分別表示重度、黏聚力、內摩擦角。

表2 啞巴嶺采場各分區巖體強度參數

表3 材料參數
選取4 種極限平衡方法(Ordinary 法、Bishop法、Janbu 法和M-P 法)分析露天采場邊坡的穩定性,共計算4 種不同的工況,分別是自然狀態、采動狀態、降雨狀態和爆破振動狀態。由表4 可知,自然狀態和降雨狀態的失穩模式基本一致,最危險滑動面均位于臺階坡面上,依附千枚巖層;降雨狀態下最危險滑面位置較自然狀態下移,這是因為降雨狀態下材料的容重增加,加大了下滑力,邊坡安全系數有所下降,表明水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較大;人工采動和爆破振動均引發邊坡穩定性下降。其中,采場C 區最小安全系數偏低,應加強邊坡監測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表4 各種工況條件下分區邊坡最小安全系數
(1)根據礦區工程地質特征和水文地質特征、巖性、構造、地形地貌等條件,初步將啞巴嶺露天采場邊坡分為A、B、C、D 四個工程地質分區。
(2)采用極限平衡方法,計算4 種不同的工況(自然狀態、采動狀態、降雨狀態和爆破振動狀態)下啞巴嶺采場的邊坡安全系數和失穩模式,研究結果表明:自然狀態和降雨狀態下邊坡失穩模式基本一致,最危險滑動面均位于臺階坡面上且依附千枚巖層;降雨狀態下最危險滑面位置較自然狀態下移,邊坡安全系數下降;采場C 區最小安全系數偏低,應加強邊坡監測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