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劍豪,袁軼鋒
(1.浙江外國語學院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0;2.悉尼科技大學 互動媒體與學習研究所,澳大利亞 悉尼 2700)
《吏學指南》全稱《習吏幼學指南》,是元代大德五年(1301)刊行的一部通俗型類書。作者是徐元瑞,元代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事跡不詳。從此書的內容來看,他極有可能在官府長期工作過。該書是一部面向習吏之人的入門讀物,收錄了大量的公文、法律術語,并加以言簡意賅的說明或解釋,目的是使人們通過閱讀此書能夠迅速掌握官府的各種工作內容,初步具備在衙門工作的能力。《吏學指南》有元代單刻本,還被元代大型通俗類書《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收錄。1988 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在臺北文海出版社刊印本的基礎上,用日本寬文十三年(1673)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本作了校勘,并據《周易》等典籍校正了部分引文,重新標點排印[1]。這個版本是目前能夠看到的質量較高的版本。本文凡引用《吏學指南》例句,均出自該版本。
《吏學指南》的大部分篇幅都用來詮釋、說明各類公文詞語,其中,法律類詞語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作者將各種和官府衙門有關的術語分成84 類,每一類都盡量把有關的公文用語收列進來,逐一說明,務求讓初學者理解各個詞語的準確含義。如該書第六卷共收列四大類公文術語:獄訟、推鞫、良賤孳產、勾稽。每一大類均羅列不少公文詞語,主要是復音詞,也有單音詞,還有一些是由多字組合而成的短語。作者對這些公文用語的詮釋、說明都從實用出發,清晰明了。如“侵損”一詞的說明是這樣的:“侵謂盜竊財物,損謂斗毆殺傷之類。”[1](P96)作者并未多費筆墨去解釋詞的本義,而是直接點明它在具體司法實踐中的內涵,即“侵損”既包括偷盜他人財物的行為,也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健康以至生命的行為。如果沒有作者這般言簡意賅的說明,后人恐怕很難把握元代公文中“侵損”一詞的確切含義。從實際效果來看,《吏學指南》完全稱得上是一本從實用角度出發進行詮釋的公文用語大全[2]。
《吏學指南》第六卷“推鞫”大類下共收列、解說了37 個與審問有關的詞語,這些詞語中有很多都屬于近義詞,詞與詞之間存在著或細微或顯著的語義差異。我們知道,傳統訓詁學有“渾言”與“析言”的說法。所謂“渾言”,是指籠統地說,它著眼于近義詞之間的共同性,而忽略其不同點;所謂“析言”,則是分開來說,它仔細探究近義詞之間的不同點,是指近義詞同中有異,而著重強調其異的一面。如果從“渾言”的角度來看,這些審問關聯性詞語的絕大部分都可以簡單地釋為“審問、審訊”;而從“析言”的角度來看,這些詞語之間卻存在著詞義的細微差異,牽涉到審問時手段、對象、程序等諸多要素的不同。如果不弄清楚這些差異,今人就難以真正了解古代審問時的具體情況。下面,我們就以《漢語大詞典》[3]和《近代漢語詞典》[4]為參照,在羅列元代公文例句的基礎上,對《吏學指南》中四個具有代表性的審問類詞語進行解釋和辨析,以了解它們在審問語義上的差異與聯系。
(1)《元典章·圣政卷一·肅臺綱》:“廉訪司問的公事里頭有干礙人眾,卒難結絕,不能親到呵,管民官里選廉干人員歸問者,廉訪司官、監察每不為用心體察,分外沒體例行呵,罪比常人加重者。”[5](P36)
(2)《元典章·刑部卷四·因奸殺人偶獲生免》:“東平路歸問到閔興兒狀招:‘不合與孫鑌兒妻梁當兒通奸,于至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夜,拐帶本婦人在逃。于二十二日,用棒將梁當兒打死,至天明,本婦還活,在后因傷,雙腳脫落罪犯。’梁當兒招伏相同。”[5](P1466)
按:《吏學指南》對“歸問”的解釋是:“指趨曰歸,謂指證所告,歸一而問者。”[1](P100)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歸”的意思是指向,即用證據來指證所控告的內容,把證據集中到一起來審問。從該詞的結構來看,其重心落在“歸”上。“歸”最初的意思是女子出嫁。隨著詞義的引申和擴展,“歸”產生了許多新義,其中之一便是“趨向、歸附”義。《廣雅·釋詁三》:“歸,就也。”[6](P396)《詩經·曹風·蜉蝣》:“心之憂矣,于我歸處。”鄭玄箋:“歸,依歸。”[7](P317)《孟子·梁惠王上》:“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8](P73)《南史·檀道濟傳》:“于是中原感悅,歸者甚眾。”[9](P454)元代時,“歸”的這個義項和“問”相結合,產生了一個新詞“歸問”,字面義為“以證據趨向、歸附案件真相的方式來審問”,即官府人員向當事人出示各種證據,或讓證人當面作證,使當事人在證據面前無法否認,只能坦白交代。“歸問”的對象,既可以是案件、事件,如例(1)中是指“廉訪司問的公事”;也可以是指具體的人,如例(2)是指殺人兇手閔興兒。“歸問”的內容,既可以指一般的民間糾紛或官府內部的普通失職、過錯行為,如例(1)中是指上級命令廉訪司調查、審問官員們的失職、瀆職等過錯;也可以指刑事案件,如例(2)中的兇殺案件。
“歸問”一詞在元代以前從未出現。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考察,可以發現,元代之前的“歸問”組合形式,均是“歸”和“問”這兩個動詞的單純意思的結合。西漢劉向《列女傳·母儀傳·楚子發母》:“楚將子發之母也,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于王,因歸問其母。母問使者曰:‘士卒得無恙乎?’對曰:‘士卒并分菽粒而食之。’”[10](P31)此處的“歸問”顯然是“(派人)回去問候”的意思,這樣的組合形式在古代文獻中不勝枚舉,并綿延各個時代。而“歸問”表審問義的用法,自元代以后也一直沿用于明清的法律公文中。
“歸問”一詞,《近代漢語詞典》已收,釋為“猶歸勘”[4](P707),該詞典對“歸勘”的解釋是:“審訊;審問。”[4](P707)這個解釋過于籠統,以“渾言”的標準來看并無問題,但從“析言”的標準來看則未達標,它并未強調“歸問”一詞具有充分利用證據的內涵。我們認為,可以將它釋為:“以證人作證、出示證據的方式來審問案件。”《漢語大詞典》未收此詞,當補。
(3)《通制條格·卷十八·關市·市舶》:“番船、南船請給公驗、公憑,回帆或有遭風、被劫事故,合經所在官司陳告,體問的實,移文市舶司,轉申總司衙門,再行合屬體覆。如委是遭風、被劫事故,方許銷落元給驗憑字號。”[11](P537)
(4)《元典章·刑部卷五·打死奸夫不征燒埋》:“廉訪司分司體問得:‘王清一系鄒七九捉獲,本人與伊女盧三娘通奸,于奸所打傷身死。取到行兇人鄒七九名文興等一干人證招詞。議將鄒文興釋免,奸婦蕑阿熊即盧三娘杖斷八十七下,外據燒埋銀兩,乞明降。’”[5](P1499)
(5)《元典章·刑部卷十八·告首隱藏孛蘭奚賞鈔》:“遺失之物,隱藏者多。其于賞罰,明當以示懲勸。若擬但凡隱藏孛蘭奚一個,賞鈔若干,且人口、頭匹價直不等;又,所遺諸物,中間貴賤有差。今后應告隱藏孛蘭奚者,體問明白,估驗所隱之物實直價錢,于犯人名下減半追征,給付告人充賞。其犯人亦驗分數比附定罪,似望少革隱藏之弊。”[5](P1861)
按:《吏學指南》對“體問”的解釋是:“謂訪其端由而問者。”[1](P101)該條說明的重心落在“端由”上,意為從事件始末、事發原因入手,進行詳細的審問、詢問。該詞中,“體”是詞義的關鍵。“體”的本義是身體,《說文解字·骨部》:“體,總十二屬也。從骨豊聲。”[12](P93)《廣雅·釋親》:“體,身也。”[6](P456)《詩經·鄘風·相鼠》:“相鼠有體,人而無禮。”毛傳:“體,支體也。”[6](P480)從這一本義出發,“體”生發出兩個重要的引申義。一是“親自”義,如北宋蘇軾《奏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狀》:“臣尋體訪得顏章、顏益系第一等豪戶顏巽之子。”[13](P139)此處的“體訪”是親自察訪的意思。二是“貼近,靠近”義,如東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君臣相體,若合符契。”[14](P1786)通常所講的“體察民情”中的“體”也是“貼近”的意思。“體”的這兩個義位意思比較接近,需要仔細揣摩上下文才能加以區別。
我們認為,“體問”一詞中的“體”,應該是“貼近、靠近”之義。從字面來看,“體問”是指為貼近事實而問話,真實意思是為查明真相而深入細致地審問,這應當是古代官府行文的一種套話。《吏學指南》關于“體問”一詞的解釋,與我們的上述考釋基本吻合。從上文所引例句來看,例(3)是指官府為防止從事國際貿易的船家私自隱匿出海許可證,對于那些聲稱失落許可證的人,需要經過仔細審問核實,才允許他們注銷驗憑字號。例(4)是指廉訪司分司的官員通過仔細審問,核實一起打死通奸者的案件。例(5)是指對于隱藏逃失牲口或奴隸的案件,官府要仔細審問,查清事實真相后再作相應裁斷。上述三個例句中的“體問”,均是“訪其端由而問者”的意思,即通過深入細致的審問,查明案件、事件真相。
通過對古代文獻的檢索,可以發現,“體問”一詞并非元代才有,宋代即已出現。如宋慈《洗冤集錄》卷二《初檢》:“告狀切不可信,須是詳細檢驗,務要從實。有可任公吏,使之察訪,或有非理等說,且聽來報,自更裁度,戒左右人不得鹵莽。初檢不得稱尸首壞爛,不任檢驗,并須指定要害、致死之因。凡初檢時,如體問得是爭斗分明,雖經多日,亦不得定作無憑檢驗,招上司問難,須子細定當痕損、致命去處。”[15](P54)此處的“體問”,也是“為查明事實真相而仔細審問”的意思。《漢語大詞典》將“體問”釋為“探問”[3](P1375),《近代漢語詞典》則釋為“查問;詢問”[4](P2120)。兩者的釋義均太過簡略,未得詞義精髓。我們認為,可以將它釋為:“為查明真相而深入細致地審問。”
(6)《元典章·刑部卷二·重刑結案》:“為此議得:按察司系提刑衙門,照刷案牘,凡有合審重刑,理合隨即照卷完備,審錄無冤,回牒本路結案申部。如中間但有不完可疑情節,即從本司盡情駁問明白,開牒有司追勘完備,方許結案申部,擬罪呈省,似為便當。”[5](P1377)
(7)《無冤錄》卷上《尸帳仵作被告人畫字》:“或是添寫‘被告’二字,作‘被吿正犯人’,于下畫字,則比元降《格式》不同,上司必為駁問違錯,其有司、官吏臨尸檢驗之際,變亂事情,多因此致。”[16](P116)
(8)《元典章新集·刑部·平反冤獄》:“其間平反辨明,固亦有之;照出不完、冒濫者,十常八九。必致駁問往復,照勘文繁,經年逾月,不能杜絕。其于始初定立平反,止是推官任滿,考其殿最而言,殊無平反通例。若不定擬,深為未便。”[5](P2159)
按:《吏學指南》對“駁問”的解釋是:“謂案節不完,執意不同,理須駁難而問者。”[1](P101)這是指上級官員如果發現案情尚存疑點,承辦官員的意見也不統一,則需就本案的疑點,對下級進行詢問,讓下級作出回答,以便查清案件。“駁”的本義是指馬的毛色不純,亦指毛色不純的馬。《詩經·豳風·東山》:“之子于歸,皇駁其馬。”毛傳:“騮白曰駁。”[7](P846)《北史·齊煬王憲傳》:“文帝嘗賜諸子良馬,唯其所擇,憲獨取駁者。”[17](P2086)從這一本義出發,“駁”引申出諸多詞義,其中的一個重要義位是“辯論是非,否定他人意見”。《正字通·馬部》:“駁,相駁。”[18](P1214)《漢書·薛宣傳》:“(宣)后母病死,修去官持服。宣謂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駁不可,修遂竟服,由是兄弟不和。”顏師古注:“駁者,執意不同,猶如色之間雜。”[19](P1394)東漢王充《論衡·譴告》:“故以善駁惡,以惡懼善,告人之理,勸厲為善之道也。”[20](P201)《新唐書·王世充傳》:“(世充)為民部侍郎,善占對,習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駁,世充以口舌緣飾,眾知其非,亦不能屈也。”[21](P3689)
元代公文中習見的“駁問”一詞,其語義蓋源于“辯論是非”,意為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上級部門如果認為某些細節沒有調查清楚,為了辨證是非、消除疑點,通常會暫時否定下級的意見,要求相關人員對有些情況作出說明,或進行補充調查,以防止產生冤案。在上述例句中,例(6)是指按察司在接到地方部門申報上來的案件時,如果發現有可疑情節,應該就此向下級辦案人員詢問,讓他們作出說明,并補充新的證據。例(7)是指上司如果發現下級辦案人員未按規定填寫尸檢報告,就會追問違錯緣由,并要求下屬作出解釋。例(8)是指上級在審核下級呈送的案件時,需要對下級官吏反復詢問案件的相關情況,以澄清各種疑點,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上述關于“駁問”一詞得義緣由的考釋,與《吏學指南》的說明基本相符,再加上對所引例句的詞義歸納,我們就可以基本理解“駁問”一詞的含義了。
“駁問”一詞在宋代即已出現,但用例不多。洪邁《夷堅志·乙志》卷四《張文規》:“陰君以公在英州,嘗權司法,斷婦人曹氏斬罪,降作絞刑,又添半紀。文規寤而思之:‘曹氏者本罪當斬,欲全其首領,故以處死定斷。’既去官,刑部駁問,以為失出,偶事在赦前,又曹氏已死,無所追正,但索印紙、批書而已。”[22](P214)這里的“駁問”與前述用例意思相同,可證元代公文中該詞的用法當是承襲沿用。
“駁問”一詞,《漢語大詞典》已收,釋為“駁回審問”[3](P1125)。這一解釋晦澀不明。首先,審問不是判決,它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作為司法程序的審問是無法駁回的。其次,如果是“駁回之前的案卷再讓下屬繼續審問”的意思,那么這個釋語已經簡練到需要讀者自行“增字解經”的程度,顯然也不是規范合格的訓釋。綜上,我們認為,可以將“駁問”釋為:“對案件中有疑點的地方進行追問。”《近代漢語詞典》未收此詞,當補。
(9)《南臺備要·建言鹽法》:“以此參詳,私鹽止理見發,不得展轉指舉平民,已有定例。其場官、總催、綱頭、灶戶、工丁,通同廵鹽官軍,將煎辦官鹽私地賣與鹽徒,事發供指到官,難同指舉平民。對問是實,擬合隨事追問,依例科斷相應。”[23](P67)
(10)《元典章·戶部卷一·祿廩·枉被賕誣停職俸例》:“照得省部元擬江西省令史李元綱被誣對問,系離役不曾掌管勾當月日,難議支給。”[5](P544)
(11)《元典章·刑部卷十五·田土告攔》:“解到一干人證對問間,有元告人王成、被告人祈阿馬及干證人等連名狀告,緣為成等遞相赴上司陳告見爭地一頃一十六畝半,蒙中書省委官前來歸斷,將成等勾到官,欲行歸結間,在外有知識人鄭直等將成等勸和,即目冬天寒冷,連累人眾,以此成等自愿商議休和。”[5](P1789)
按:《吏學指南》對“對問”的解釋是:“又兩相對鞫也。古對如此,漢文以言多非誠,乃去口從土。”[1](P102)從這個說明來看,“對問”的方式是“兩相對鞫”,即在公堂上雙方(有時是多方)人員當面對質,接受審問。“對問”的目的是防止“偏聽則辭難窮”,即只聽一面之詞則有可能會使案件的處理結果無法讓人信服。“對”的基本義是“應答”。《廣韻·隊韻》:“對,答也,應也。”[24](P1568)《詩經·大雅·桑柔》:“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鄭玄箋:“對,答也。貪惡之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7](P1207)從此義出發,“對”引申出“相對、朝著”的意思。如《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食。”[25](P2764)
我們認為,元代公文“對問”中的“對”義就是“相對、朝著”。具體而言,“對”這一動作的對象是證人、受害人、同案犯等與案件有關的人員。因此,“對問”就是讓被告人與證人、同案犯等對質,接受審問。在例(9)中,“對問”是指官府如果發現鹽業人員私下串通,將官鹽倒賣,則將涉事人員同堂審問,當面對質,查清案情后再依法處置。例(10)是指令史李元綱被誣陷為貪贓枉法,經和控告者對質,查明確屬誣告陷害。但上級部門認為他在蒙冤期間并未工作,因此,不應補發俸祿。例(11)是指王成、祈阿馬因土地歸屬而發生糾紛,汴梁路官府為查明案情,將兩人以及眾多證人都傳喚到官府,當面對質審問。后來,官司久拖不決,需要中書省委派官員進行審問,此時有中間人鄭直從中勸和,雙方也不愿意再連累證人們去同堂作證,于是自愿和解結案。
表審問義的“對問”一詞,在唐代的《唐律疏議》中即已出現,五代、宋代文獻也能偶而見到。《舊唐書·酷吏傳下·姚紹之》:“……(宋)之遜子曇密發之,乃敕右臺大夫李承嘉與紹之按于新開門內。初,紹之將直盡其事,詔宰相李嶠等對問。諸相懼三思威權,但僶俛佯不問。仲之、延慶言曰:‘宰相中有附會三思者。’嶠與承嘉耳言,復說誘紹之,其事乃變。遂密致人力十余,命引仲之對問。至,即為紹之所擒,塞口反接,送獄中。”[26](P4852)引文中的“詔宰相李嶠等對問”,并不是讓李嶠接受審問,而是讓他以“對問”的方式來參與審問宋曇這一案件;“命引仲之對問”,也不是直接命令張仲之前來接受審問,而是以讓仲之參與審問為借口來誘捕仲之。可見,此處的兩個“對問”與前述元代用例意思相同。
“對問”一詞,《漢語大詞典》已收,共有四個義項:①互相問答交談;②古代文體之一;③應詔回答帝王的問難;④接受審問。其中,第四個義項和審問有關,但釋義不夠周全嚴密。在《漢語大詞典》中,“對問”表“接受審問”義的書證是:《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周勃終身有功,后來也下獄對問。”《水滸傳》第二三回:“現有刀子是宋江的壓衣刀,必須去拿宋江來對問。”[3](P1293)細察詞義,兩個例句中的“對問”均是指審問案件時,讓犯人與證人對質,《水滸傳》這一例句尤為顯豁。《漢語大詞典》之所以解釋有誤,應該是錯把“對”字理解成是犯人面對審訊官員,而不是面對同案犯或證人。正是因為弄錯了對象,所以才導致詞義的關鍵部分解釋有誤。因此,該條釋義應當予以改正。《近代漢語詞典》對“對問”的解釋是“受審”[4](P417),所引用的書證亦與《漢語大詞典》相同,也是犯了同樣的錯誤。我們認為,可以將“對問”釋為:“審問案件時讓證人、同案犯等與當事人對質。”
就筆者管見,上文所討論的四個審問類詞語,目前還沒有人對此做詳盡的考釋和辨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大概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學界對中古以后的詞匯考釋關注不夠;二是上述詞語貌似通俗易懂,易于忽視,其真正含義卻又很難說得清楚。客觀地說,由于時代久遠,如果沒有《吏學指南》作參考,后人確實也很難把握上述詞語在當時的確切含義。在訓詁學中,依據古訓是考釋詞義的重要方法,正如方一新先生所指出的:“學術研究就像接力賽跑一樣,后人應該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作突破和創新,避免重復勞動。所以,當我們遇到需要解釋的詞語時,首先就要了解這個詞語過去是否有人解釋過,如果有,那就要盡可能地把它找出來,看看這個解釋對不對,是否可以利用。”[27](P202)方先生的這番話,對于充分利用古代文獻中的訓詁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過前輩學人多年的探索和耕耘,中國語文類辭書的編纂質量已經有了很大提高。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的辭書編纂仍然存在著一定問題,如未能充分吸收宋元以來各種帶有詞語訓詁內容著作的精華,對于各種可資利用文獻的搜羅也略嫌不足,在解釋詞語時往往只停留在表層意義,未能深入發掘詞語的內涵等。《漢語大詞典》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權威的漢語語文工具書,當下正處于修訂期間,我們建議,在編纂近代漢語公文、法律類詞語時,編輯人員可以考慮將《吏學指南》列為重要文獻資料來參考,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如果某個詞語《吏學指南》已收,而《漢語大詞典》未收,則可以考慮補收。第二,如果某個詞語在《吏學指南》中的解釋是《漢語大詞典》沒有涉及的,則考慮是否作為一個獨立義項而增收。第三,如果某個詞語在《吏學指南》中的解釋,和《漢語大詞典》中該詞條的某個近似義項差異明顯,則需要認真審核,細加權衡,辨明究竟系古人誤解抑或是今人詮釋不夠嚴謹。經過這樣的細致爬梳、嚴格參校,相信《漢語大詞典》在近代漢語公文、法律類詞匯的收詞、釋義方面會有明顯改進。如果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則不妨推而廣之,深入挖掘類似于《吏學指南》的各種搜集、訓釋近代漢語詞語的專門性著作,把近代漢語詞語的基本“家底”摸清摸準摸細摸實,努力把握每個詞語、每個義位的確切內涵。以這種方式精耕細耘,《漢語大詞典》的收詞數量會顯著增加,詞語的解釋會更加嚴密精確,整體編纂質量也勢必會邁上一個新臺階。